丛书总序
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以来,围绕这一学科领域的建设便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在同一年,深圳大学审时度势,申报并成功获批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式拉开了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序幕。
艺术学理论作为艺术学门类下一个新命名的年轻学科,建什么、如何建,一直是学界同人孜孜不倦探索的热门议题,至今仍不乏许多悬而未决的争议。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界普遍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方向应该由艺术史、论、评和交叉与应用理论类学科组成,尤其是当代艺术学所面临的社会语境与过去相比已大相径庭,艺术与创意、科技、商业、生活的结合更为紧密,面向应用和实践的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全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大学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特色是十分鲜明的,除了基于传统学科形成的“艺术史与文化传承”、“艺术理论与文化创新”和“艺术批评与文化传播”三个方向之外,作为新兴领域的“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构成了这一学科的亮点与优势。在这里,艺术研究与文化实践不断碰撞出火花,并深深融入城市的创新发展当中。
多年来,深圳大学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机构之一,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一直秉持“学术立院、学科强院、服务兴院”的宗旨,始终以学术精进为己任,以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和学术繁荣为职责。经过各位同人的不懈努力,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羽翼渐丰,体系不断完善,队伍不断充实,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同行的一致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编选出版“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丛书”,希望借此机会集中检阅和展示最近几年我院在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取得的新成绩,为学科的发展壮大贡献绵薄之力。丛书的入选者均为我院在职或曾经在职的研究人员,覆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人才层次,基本上体现了我院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学术自觉和研究个性。
整体来看,这套丛书与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性格”是十分吻合的,其鲜明的特色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一般与多样。其中《艺术史论集》(李心峰著)、《艺术批评话语新探》(汪余礼著)、《艺术文化学新探》(黄永健著)分别涵盖了艺术史、艺术批评及艺术交叉理论学科三个维度的研究;《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论集》(李凤亮、宗祖盼等著)是产业维度的思考,体现了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在跨学科领域的耕耘,具有前沿性、应用性和专题性;《客家文化艺术研究》(周建新著)和《创客文化研究》(温雯著)则聚焦“客家”和“创客”两大群体的文化艺术创新实践,既有传统的视角,又有现代的关照,代表了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两个特色方向。可以说,这套丛书有深度、有广度、有跨度,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成就和研究体系。
古有诗云:“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构建具有“中国学派”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是几代艺术学人的共同夙愿,也是深圳大学同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继续培养和汇聚一流人才,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而这套“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丛书”的出版,便可看作这份努力的一个注脚。
李凤亮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