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入尾声,意味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它能否完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升级跨越与华丽转身,社会各界都翘首以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一直保持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依然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依然能够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殊为不易。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层出不穷,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未来可期。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相当学术研究力量的跟进,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端智库纷纷建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取得突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日臻成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2009年,为适应国家和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深圳大学创立文化产业研究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迅速成长为华南地区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科研机构。就我个人而言,自然也少不了对文化产业的观察与研究,前前后后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一直没有好的机会进行筛选与编辑。恰逢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丛书”编撰计划提上日程,这本带有回顾性和总结性的《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论集》就在这样的契机下推出了。
构成本论文集的主体部分是我近十年在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其中一部分是与我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书的主线和内容,我提炼出“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两个关键词作为本书的主标题,并稍做阐释。
首先是“跨界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创意、信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跨国界、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跨界融合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作为信息文明的关键成分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促进文化产业业态裂变和转型升级。2011年,由我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获批立项,“跨界融合”作为课题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吸引了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长期跟踪式研究,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选编在本书第二辑“跨界融合与文化产业”和第三辑“数字创意与新型业态”中。前者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包括核心理论、发生机制、演进机理、模式类型、未来趋势等;后者则是前者的一个延伸,主要聚焦数字文化创意对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文化生态、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尤其是新技术引发的新动力、新挑战、新趋势、新战略等问题。这些文章中有不少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凸显文化产业在实现跨区域文化合作和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还编选了第四辑“‘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集中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背景和跨区域发展机遇,并提出了文化产业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耦合意义与战略路径,体现了本书的国际视野。
其次是“文化创新”。跨界融合的目的是推动文化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这些重要论述当中,“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两个最为核心的概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前提;而要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则需要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强国等互为映射、互相促进,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本书第一辑“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就是围绕文化产业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创新发展展开,收录了本人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需要补充的是,这些文章探讨的问题也是本人2018年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核心内容,既是课题前期的探索,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化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书特别选编了第五辑“创意之都与未来城市”,挑选了本人近五年围绕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深圳打造“文化强市”进行理性建言的若干文章,内容涉及文化产业竞争力、现代文化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与制度创新等,这些文章大多在当地媒体和报刊发表,具有一定地域性,编成一辑,也可以看作对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致敬。
如上所述,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节点出版一本文化产业论集,既有回顾和总结的意味,也提供了一个再反思和再展望的窗口,权作引玉之砖。由于篇幅关系,一些文章未能全部收录,而一些更深入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最后,要感谢本书中的合作者,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在高校任职,有的在海内外攻读博士学位,还有的已经进入政府文化部门或文化企业工作。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也多添了一份师生情谊和美好回忆。
是为序。
李凤亮
2019年夏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