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河北省培育文明乡风的新典型新做法

河北省在文明乡风建设中,涌现了石家庄鹿泉区向陈规陋习“宣战”,邯郸市推行移风易俗“十个一”,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以“传评帮乐美”为路径构筑村民精神家园培育乡风文明等典型案例。

(一)石家庄鹿泉区向陈规陋习“宣战”,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过去,在石家庄鹿泉区,搬家过寿、生日百日、订婚结婚等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蔚然成风。追根溯源,这些陈规陋习的形成在于大家的攀比和注重面子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陋习,为群众减负松绑,鹿泉区向陈规陋习宣战,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移风易俗、根除陈规陋习为目标,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大力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重要作用,对红白喜事的宴客酒席数量、席面饭菜标准、亲朋好友礼金额度等逐一进行细密的规定,避免了铺张浪费,使婚丧嫁娶费用直线下降。

实行奖惩制度,推行新风尚。该区南甘子村把执行《红白理事会章程》与村民利益直接挂钩,凡是违反《章程》的,采取了取消村60岁以上老人福利、取消合作医疗补助金、取消全家福利金等5项措施。韩家园村、东郭庄村、符家庄村,实行红白事奖惩制度,实行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对遵守《红白理事会章程》的村民奖励500元和1500元。

坚持发挥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该区每年评选“最美家庭”(50个)、“美丽庭院”示范户(30个)、“孝老爱亲”先进模范(20个)。开展“好婆媳”“好妯娌”“好家风”等评选表彰活动,组建“六大嫂志愿服务队”,使道德模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以良好家风带动了村风民风。冯金秀家庭荣获河北省“最美家庭”称号。杨军雷、张素霞入选2019年“时代新人 河北好人”,全省仅评选出30人,石家庄市鹿泉区就有2人上榜。

良好风尚寓教于乐。鹿泉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发挥优秀村风民风、良好家风、社会习俗等良好风尚的教育作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东郭庄村启动了“强德治、促文明、树新风”功德录活动,特别是为本村村民自愿捐助4万余元的医药费,体现了病魔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正能量,是“以德治村”的生动体现。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该区创建了贺庄村等3个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打造了台头村根雕小院、梁庄村舞秧歌小院、北白砂村舞龙小院等15家展现地方特色、体现传统风貌的文化小院,这些小院成为农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文化宣传阵地,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打造以民俗文化、孝道文化、民居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小院。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该区以传统节日文化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乡贤文化,塑造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组织开展了千人歌咏比赛、千人广场舞大赛、“寻找新乡贤”、“鲜花献雷锋”、“草根大舞台”等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移风易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邯郸市推行移风易俗“十个一”,倡树乡风文明

河北省邯郸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持续推进。通过制定移风易俗“十个一”的工作措施,天价彩礼、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陋俗得到明显遏制。

一是签订一份承诺书。切实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环节,全市所有党员干部全部签订《邯郸市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公开承诺书》,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移风易俗规定,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成立一个村民事务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正式成立红白理事会。人员由村民自己公选出有德行、有能力、有公益心的群众组成。红白理事会的构成完整,包括“四有”(有机构、有章程、有台账、有场地)。各村民事务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立足实际、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制定本村的红白事标准。

三是完善一个村规民约。强化村规民约的道德约束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修订完善的过程发扬民主,通过网络投票、集体表决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群众由衷支持、自觉维护。

四是举办一系列集体婚礼。坚持喜庆热烈、文明节俭的原则,利用“元旦”“元宵节”“五一”“七夕”“十一”等时间节点,全年至少举办两次集体婚礼,切实减轻男女双方家庭负担,引导青年自觉抵制天价彩礼。

五是搭建一个公益相亲平台。针对现在大龄青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建立单身档案信息资源库,同时为单身青年建立志愿者婚恋介绍团队,为市、县、乡、村的单身青年组织公益相亲平台。定期组织线上和线下的公益相亲联谊活动,吸引适龄青年参加。

六是创作一批文艺作品。突出以文化人,挖掘群众身边事例,集中编排创作一批以移风易俗为题材的精品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弘扬乡风文明。与“三下乡”“惠民帮帮宣讲团”等活动相结合,计划深入社区、乡村演出1000场,做到周周有好戏、月月有精品。对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反响较好的文艺精品,整合录制成视频在邯郸文明网、邯郸广播电视台、“文明乡风汇”四级微信矩阵展示宣传。

七是开设一批专题专栏。坚持舆论先行,在市级媒体开设移风易俗专题专栏,《邯郸日报》、邯郸广播电视台每半月刊播一期,邯郸新闻网、邯郸文明网等网站,“邯郸发布”“文明邯郸”等微信公众号,“文明乡风汇”四级微信矩阵广泛推送,宣传先进典型,曝光陈规陋习,引领文明节俭新风尚。

八是制定一套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移风易俗奖励机制,围绕医疗、就学、就业、低保等方面制定惠民政策,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进行政策激励。

九是开展一项推选活动。注重培树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采取村推荐、乡审核、县表彰的方式,在全县内每季度开展一次“三好一佳”,即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十佳红白理事会的评选活动。完善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评定条件,将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其中,对出现索要天价彩礼、党员干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以“传评帮乐美”为推进路径构筑村民精神家园

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镇杜村,现有1560户、5068口人。近年来,该村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建设德善杜村、构筑精神家园为目标,以“传评帮乐美”为推进路径,注重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志愿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创建成效。该村先后获得“石家庄市文明村”“河北省宣传文化工作示范村”“河北省美丽乡村”“河北省乡村旅游建设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不仅成为村民身之所寄的“幸福家园”,更成为心之所系的“精神家园”,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传:传递党声民声,架起干群连心桥。发挥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传播功能,让广大村民及时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使村干部及时获悉村民心声。用活老阵地,传递政策理论武装头脑。让文化墙“靓起来”,绘制悬挂贴出了一批以树立良好乡风文明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和文化宣传栏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群众心灵。让大喇叭“响起来”,用藁城“百姓话”“地方话”,对国家大事、“三农”政策等内容进行播放,使群众感受到党的方针政策与家庭幸福、个人发展息息相关。让活动室“动起来”,组织村“两委”成员、学校老师和新乡贤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活动,使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善用新媒体,传递村务民声促进共治。建立了面向全体村民的“杜村之家”QQ群,组建了拥有1500名成员的微信群,每家每户至少有1人在群,利用“两群”积极开展村务活动。村庄发展、社保发放、土地流转、村史馆建设等大事小情,都通过“群”进行公开;村民诉求、政策疑虑等,由村干部在线回应;村内制度建设如村规民约等,在群内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尽可能迅速地解答群众的问题和需求。

评:评树德善典型,激发村庄正能量。把评选树立德善典型作为引导村民向善向上、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措施,先后评树出“星级文明户”“优秀志愿者”“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标兵”等“德善典型”500多个。坚持群众评、评群众,挖掘群众身边德善典型。杜村每年开展德善典型评树活动,通过“群”发布推选标准,让群众“村里找、群里推、一起评”,使身边的榜样等不断涌现。村民刘力娟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年迈患病的婆婆,苗翠勉为村里留守儿童捐赠冬衣等,这些生活在村民身边的“德善人物”成为村民随时学习的榜样。平时人们拿起手机就能看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好人好事,每一次点赞就是被感染受教育的过程。推动“好人好报、德者有得”,让德善典型变身“百姓明星”。2019年2月,开设“德善杜村”微信公众号,建起“德善档案”,定期公布德善人物和先进事例,目前已“入档”25例。同时,运用大喇叭广播、上善行功德榜等形式,对“德善典型”进行宣传;通过在重要节庆活动中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宣扬他们的德善事迹。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德善人人向往。对评选出的德善典型,不仅晒在“功德簿”上,写在“事迹栏”里,还经常组织他们走进村里的“道德大讲堂”,与村民面对面地开展交流,如照顾老人的技巧、诚信经营的理念、美化庭院的方法等,让更多村民感到好人并不遥远,通过努力人人可以做到。现在进入“德善档案”已经成为村民的朴素愿望,争做“杜村好人”“文明家庭”已经成了村民的精神追求。

帮:帮解困难问题,志愿服务展作为。围绕村民需求,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排忧解难,进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自治。“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活动深入人心,面向全民建队伍,汇聚多方力量。成立了四方面志愿者队伍:①“心向党”党员志愿服务队,由村内有活动能力的86名党员组成,实行“党员设岗、群众点单”模式,设立了科技普及、民事调解、文体组织等10个志愿服务岗。每个党员志愿者还固定联系10户村民,讲解惠农政策、帮解实际问题。②“铿锵玫瑰”巾帼志愿服务队,设有“红嫂”“爱心”“英姿”“创新”4个分队、600多名志愿者,服务领域广泛。③“青春无限”青年志愿服务队,由212名青年志愿者组成,负责联系村里75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照顾。④“闪闪红星”少年志愿服务队,由村内120余名中小学生组成,开展村庄打扫、村内美化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根据需求搞活动,补位村庄治理。杜村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关爱困难家庭,做群众的“知心人”;调解婚姻关系、邻里纠纷,做村民的“调解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做村民的“开心果”;组织村庄巡逻,做村庄的“守门人”。仅仅2019年上半年开展的各类村庄志愿服务活动就高达近千次,6月份组织的“杜村文明素质提升月行动”,通过文明引导,乱排乱放、停车占位等不文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立足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微信群收集群众需求,建立供需对接机制。不定期发布服务项目和活动信息,让志愿服务成为杜村特色名片。向需要帮助的村民发放了1139张党员志愿者连心卡、47张巾帼志愿者爱心联系卡和212张青年志愿者应急联系卡,建立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供需对接联系,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蔚然成风。落实回馈激励机制,将志愿者服务的情况真实有效地记入到志愿者的档案中,与党员发展、年终考核等关联起来,在“三八”和“七一”等节日期间,专门开展宣传表彰优秀志愿者活动,激发广大志愿者长期志愿服务的意愿,杜村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已经被全国妇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乐:乐享文化生活,提振百姓精气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杜村人人都是“演员”、家家都有“高手”,村民们在文化活动中净化心灵、在欢声笑语里提升文明素质,做到了“与快乐相伴、与文明同行”。用悠久历史唤醒乡愁。针对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的村情现状,在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下大力气攻关。发动全村老人对村庄历史进行挖掘,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和实物资料,建成了杜村村史馆,将600多年的村庄记忆展示在村民面前。在村庄入口处建立了村庄标识“和氏璧”,寓意杜村人传承和发扬团结奉献的精神,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不断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千年古槐设立保护墙、防护栏,建成古槐公园,使“杜村之魂”成为杜村人的乡愁寄托。用传统民俗凝聚人气。弘扬当地传统民俗,组织具有乡土文化特长的村民,先后组建了华林乐队、北会飞龙战鼓队、金钹女子战鼓队和创新鼓乐队四支队伍,成员180余人,多次参加各级组织的文化活动展演,飞龙战鼓队已受邀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上演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杜村都要举办隆重热闹的庙会,村民们赏春景、观表演、吃美食,提升了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用文化活动提振精神。村内建成了5个文化广场,面积2200余平方米,为村民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吸引群众踊跃参与。村里经常组织广场舞表演、羽毛球友谊赛等文娱活动,每年举办“村晚”、文艺汇演等大型演出。由村民自导自演的战鼓、快板、诗朗诵《我骄傲我是杜村人》、合唱《我们杜村好》等,让村民充分感受到杜村的生活变迁,激发了热爱家乡的荣誉感。

美:美化建设家园,绘制杜村新画卷。为了让杜村人更有“面子”,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凝心聚力搞发展,全心全意创事业。美化村庄环境,让村容村貌美起来。以前的杜村晴天土、雨天泥。近年来,全面推进农村面貌改造,156条街道实现100%全面硬化,并配有310盏路灯,方便了群众出行;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和清洁队,垃圾日产日清;全村厕所无害化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48%,实现了“门厅整洁、绿树成荫心宽路畅、优美宜居”。发展园区产业,让村庄的集体产业美起来。杜村充分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注册的“杜乡缘”获得国家级A级绿色认证。“杜乡缘”为绿色种植专业的合作社,并且成了“河北省三十佳农产品品牌”。发展集“采摘、观光、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已建有日光温室218座,占地1138亩,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产值500余万元。201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7000余元,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推动移风易俗,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规民约重新修订,从遵纪守法、婚姻家庭土地管理等8个方面对村民行为作出具体规范,将追求“德善”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建立由公道正派、群众公认人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发挥村“两委”成员和每个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倡导移风易俗,狠刹人情风。现在村民办红事平均节约万余元,办白事平均节约5000余元,操办费用平均压缩了50%。目前,全村没有参与非法邪教、拜神弄鬼等现象,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