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路径探索:以青海省海东市实践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企业主要做法和成效

海东市各类企业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推动创建工作规范化、精准化和常态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海东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成立组织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组织领导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此为契机,市工商联、工信委印发了《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团市委、市工商联结合青年创建和非工经济组织创建,分别制定了《海东市青年创建工作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海东市非工经济组织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着力实施“全面小康同步、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向、基层基础同创、机制激励同促”的五大创建工程。各企业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安排部署,先后成立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和计划,明确开展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和具体措施,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

2.广泛宣传学习,营造浓厚氛围

各类企业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长期重大任务,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学习。定期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法规,邀请专家学者就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专题辅导,深刻领会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各县(区)工商联结合企业诚信守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制定创建工作宣传方案,认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宣传,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各企业和非公经济领域围绕“四信”(信念、信任、信心、信誉),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周”为宣传平台,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入创建民族团结先进企业。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车间、班组建设,培养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奖励表彰先进模范。截至2018年,海东市共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企业17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企业个人4名、挂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企业12家。

3.保障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关系

为充分保障广大职工的各项权益,海东市积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活动,全面排查政治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短板,对排查出的10类50项风险隐患进行了集中交办,保障了各族职工的合法权益。各企业制定了政策明晰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细化规范,实现了权责分明的标准化管理;员工薪资、劳动保护、福利保险等政策开放透明,实现了平等互惠的动态化执行。企业充分尊重各民族职工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生产生活氛围。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化隆盛兴冶炼有限公司、青海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等坚持把职工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弘扬企业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管理,企业职工的工资待遇、住宿、就餐、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业余生活等都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逐年改善,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创建活动带来实惠。

4.促进和谐发展,助推精准脱贫

海东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配置,各类企业也积极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确保精准扶贫不掉队。一是结对帮扶显真情。青海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动员40名中层管理人员与平安区石灰窑乡窑庄村40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石灰窑乡唐隆台村15户帮扶对象送去价值10000元的菜籽油和面粉;青海盛邦混凝土有限公司组成“慰问组”,为三合镇翻身村扶贫易地搬迁23户农户送去面粉,为特困户送去慰问金及慰问品;森昌天然气公司为平安区祁家川、白沈沟、巴藏沟流域埋设天然气管道,扎实做好农村输气工作,真正为脱贫攻坚助“一气之力”;青海中发源餐饮有限公司与化隆县扎巴镇拉让滩村、下扎巴村,青海豪龙集团公司与群科镇群科村,青海东隆碳化硅有限责任公司与谢家滩乡阴坡村,海东都市绿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与巴燕镇苗儿沟村,青海明成祥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巴燕镇上加合村,青海岗山生态旅游公司与雄先乡雄先村,青海昆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德恒隆乡哇家滩村,化隆先奇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巴燕镇上加合村、上加合克麻村,化隆县盛兴冶金有限公司与巴燕地区长期联建,定点定向帮扶,形成“村企联手、村企联动、和谐发展”的局面,据统计,截至2018年上半年,帮扶资金合计达76万元。二是产业培植出成效。青海应录集团在高铁新区的天源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巴藏沟乡李家村免费提供2个商铺,专门销售李家村的土特产,并为该村10名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青海环宇农牧实业有限公司为巴藏沟乡下郭尔村免费提供10吨大蒜种子,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带领当地农民种植大蒜,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大蒜,帮助农户增收;青海金吉集团为三合镇窑洞村帮扶发展资金10万元,筹建金吉网围栏加工项目,培训操作工人14名,实现每人每月3000元的就业收入。

5.热心社会公益,助力民生改善

海东市各类企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改善。开展了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广大待业者找准自身定位,为广大待业者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全市40家非公企业为130多名贫困大学生捐助资金232.29万元,60家民营企业与73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润鑫公司党员职工为平安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生活用品,帮助老人和残疾人清扫宿舍、搞好个人卫生。森昌天然气公司为平安区福利院等慈善机构以居民用气的价格供气,并提供农村大学生见习岗位12个。高铁新区综合商贸中心免费提供露天棚区摊位60个,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利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先后在化隆县修建希望小学5所,总投资逾230万元,累计向1000多名贫困小学生资助生活费达560多万元。2007年起,民营企业家每年8月份开展“学子圆梦”行动,捐资助学,至目前有1300名特困生受到资助,资助款达407万元。

(二)取得的成效

1.创建活动更加深入,创建基础更加牢固

(1)创建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企业不断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激发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有序开展。一是领导机制更加完善。切实完善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企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企业各部门履行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前发展。二是联系机制更加健全。海东市注重吸纳知名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代表人士担任创建工作的指导员,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助推企业深入开展创建活动等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促进了各企业在创建活动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三是督查机制更加严密。海东市工商联、非公经济党工委加大督查力度,对企业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导检查,督导组成员主动深入企业、密切指导,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对各大企业、非公经济团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考核,推动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奖惩机制更加科学。海东市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县(区)的单位目标任务》《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责任清单》《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测评指标》等文件,各大企业和非公经济团体按照文件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企业绩效、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企业制度紧密结合,奖励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优秀车间(班组)和个人,激发了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企业建设中。

(2)工作格局更趋常态化

一是创建工作同各项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各类企业把创建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职工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职工的平等权利和风俗习惯,重视和关注少数民族职工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依法保障了各族职工的合法权益。把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了道德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了各族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把创建工作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提升,并持续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增强了各族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了各民族职工间的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是宣传教育工作趋于常态化。各类企业深入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企业,共同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宣传周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促进了创建活动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地开展。2017年,海东市非公经济领域共出动宣传车辆20余辆,张贴展板70面、横幅50条,为群众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绿书签”120份、民族知识问卷800多份,为群众免费义诊达800多人次,滚动播放电子屏幕宣传标语35条。对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部署、重大举措等进行了深入宣传,展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创建、勇于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三是创建工作更注重细节化。各类企业开展了“民企帮村”等实事活动,在助推精准扶贫的同时优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成果。如青海兴旺集团援助循化县街子镇三立坊村的“示范村”建设,对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项目和资金进行了全面捆绑整合。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帮困力度,为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各类企业和非公经济领域人士积极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事业精神,开展了帮弱、帮智、帮困活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成效。

2.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创建活动全面深化

(1)创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利共赢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海东发展“五句话”定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要求,以及“以优势自然资源利用为依托,努力将‘两化’地区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光伏发电基地、民族轻工业基地、黄河上游水上体育训练基地、民俗文化旅游区、商贸流通集散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各企业将创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在进行项目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时,根据所涉产业的特点,积极选择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实施了少数民族发展项目91项、创建民族团结专门项目8项,先进企业的创建率达78%,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创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强的基石。

专栏1:创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双赢的典型案例

青海众康医药有限公司 公司紧密围绕“努力提高药品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把企业发展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对标定位、承诺践诺、创先争优等活动,实现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通过创建活动更好地把党组织、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企业中心工作、推动企业做强做优上来,实现“两翼齐飞”的新格局。

海东水务集团 集团把创建活动与供水生产经营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奖惩评比有标准、检查考核有记录、创建活动有效果,着力打造为用户热忱服务的窗口、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开展了“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建服务型水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职工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企业发展上来,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4·22”地球日及“12·4”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普及节水小窍门、水表防冻常识、阶梯水价制度、节水型城市建设等用水知识和政策规定,使广大群众了解用水常识,熟悉供水政策,增进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公司党支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党支部和党员承诺践诺”活动以及非公企业党组织“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将其与公司“党员示范岗”等各项活动紧密结合,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进企业不断深入。

(2)创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结合更加紧密

海东市非公有制企业3332家,个体工商户25713户,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非公企业党组织86个,党员1050人。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围绕“两个共同”主题,结合非公经济实际,强化宣传教育氛围,坚持领导带头,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组织党员学习,提升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得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各企业坚持党企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优势,把党建融入生产经营、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和谐共建、社会责任等方面,以党建为统筹,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

专栏2:创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

循化县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非公企业党委——兴旺集团公司党委,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18个,入乡驻村干部与所驻村党支部建立了23个联合党支部,为流动党员统一制发了《流动党员证》,以挂靠等形式归属到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上海、杭州、深圳等当地的党组织,并建立了驻北京办事处临时党支部,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3)创建工作与精准脱贫攻坚互促互进

各企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目标落实责任,强化创业、促进就业,有效推进了创业就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落实困难群众创业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让建档立卡对象到实训店进行实训,一方面为拉面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力解决拉面匠紧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建档立卡对象掌握一定技能和经验后,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以与拉面品牌店合作的模式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为拉面店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实训人员不仅学习到脱贫致富的技能,还树立了合法经营、办证经营、文明经营的意识,在规避市场风险、诚信合法经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互助汽车运输公司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了一批下岗职工和社会富余劳动力,解决了526人的就业问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

(4)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类企业将“四信”(信念、信任、信心、信誉)教育内容的学习与“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知识竞赛的形式,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面凝聚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两个健康”的思想共识,并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放在发展诚信企业、帮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从而实现了助推民生实事、勇于奉献担当的和谐局面。

3.履行社会责任更加自觉,民生改善成效更加明显

创建活动中,各类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惠民生,办实事”为主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帮困力度,为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海东市各非公企业积极开展光彩事业活动,自觉参与“民企帮村”“学子圆梦”“扶贫日”等社会公益事业,使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善举不断涌现,这些非公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用爱心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使一批批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为困难家庭解决了上学难问题,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专栏3:海东市企业惠民之举

海东水务集团 始终把落实主业主责、为民办实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公司发展实际,编制完成《海东水务集团发展战略规划》,认真履行帮扶责任,为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平安区巴藏沟乡上郭尔村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帮扶资金10万元;定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残疾儿童、慰问社区困难群众活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互助县威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对条件成熟的农村客运线路实施公交化改造,确保广大群众便捷出行。保证乡镇客运通达率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7%,城乡公交线路营运总里程占全县客运总里程的42%,实现低票价经营,每年向广大乘客让利730余万元,沿线13个乡镇178个行政村近30万各族群众受益,占全县总人口的78%。

乐都区兴农农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 围绕“村企共建”积极开展联点帮扶工作,发挥乐都兴农科普服务队的资源优势,在全区部分乡村进行了科普培训活动,为种植户免费发放了各种农业科技报刊共计10000余份,让利销售大小化肥120吨。因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公司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中心,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及配套设施。

此后,青海金吉集团捐助5万元,资助了贫困大学生10人;青海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捐助2万元资助了贫困大学生5人;金阳富硒农畜产品开发公司、青海藤田科技实业公司各资助贫困大学生2人,共计2万元;青海华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平安恺洋大酒店、青海海平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各资助贫困大学生1人,共计1.5万元;青海富森房地产有限公司每年为4名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金2万元,连续资助4年;青海圣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为2名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金1万元,连续资助4年;青海路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为1名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8000元,连续资助4年。

4.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群众基础不断夯实

海东市依托农牧业特色资源禀赋,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富民惠民、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产业。一是关注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发展,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优化种养殖结构,扶持壮大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充分挖掘“拉面经济”、唐卡绘制、水产养殖等传统优势,加大创业贷款、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转移就业步伐。二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如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建设、小集镇建设等项目,捆绑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劳动力空间转移和职业转移。再如水电开发企业投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基础条件改善,切实解决水电开发中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搬迁移民后续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问题,特别是对黄河沿岸塌岸易发地区实施了一批围堰建设项目和景观项目。三是扩大特色种植业。先后争取资金140多万元,栽植大樱桃总面积达1100多亩;做强特色养殖业,投资7万余元,扶持养殖绿壳蛋鸡1万多只,培育大户11户,散养户300多户,截至2018年底,养殖规模达30000多只。四是不断强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如乐都经纪人协会下设6个分会、6个工作指导站、8个专业协会、1个经纪人培训基地,共培育经纪人1200名,持证经纪人606名,其中农产品经纪人达559名。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农产品订单生产及购销力度。先后与19个乡镇、11家农民合作组织、15位农产品经纪人、448户农产品种植大户签订农产品订单8.6万吨,订单播种面积近4万亩,涉及农户178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