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贫困地区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情况
本节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具体包括3~18岁人口在校率、民办学校就读情况、校外教育参与情况。
1.3~18岁人口在校(园)率
贫困地区3~6岁儿童的在园率低于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农村平均水平接近。其中,连片特困地区3~6岁儿童的在园率低于贫困地区平均在园率。小学阶段,除7岁和12岁儿童的在校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贫困地区的小学阶段在校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初中阶段,贫困地区的在校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农村平均水平,其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在校率略低于贫困地区整体水平。高中阶段,全国在校率整体有所下降,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见表3-5)。
表3-5 贫困地区3~18岁人口在校(园)率[3]
2.民办学校就读情况
表3-6给出了各学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情况。为更好地进行比较,表3-6也给出了全国城镇和农村地区不同学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以及全国的平均情况。在学前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为46.66%,连片特困地区为44.82%,均低于农村、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小学阶段,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也低于城镇、农村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初中阶段,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低于农村、全国平均水平,是城镇的一半左右。在普通高中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为8.41%,连片特困地区为8.20%,低于农村、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城镇地区。在中职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为24.14%,连片特困地区为24.26%,低于农村,但高于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
表3-6 各学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
图3-1按照家庭经济水平将贫困地区的样本分为五组,计算不同学段各组家庭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在校生比例。在学前阶段,家庭经济水平与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小学阶段,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群组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在校生比例都较低,且家庭组之间差异不大。在初中阶段,第三五分位和第四五分位的家庭组中,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在校生比例超过10%。在普通高中阶段,家庭经济水平与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在校生比例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第四五分位和第五五分位的家庭组中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占比为55%~60%。
图3-1 贫困地区各学段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
3.校外教育[4]参与情况
整体来看,贫困地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参与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职阶段学生校外教育参与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见表3-7)。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学生各学段的学科类校外教育和兴趣类校外教育的参与率均高于全国农村地区的平均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科类校外教育除外。部分原因在于,贫困地区以及连片特困地区既有城镇也有农村。由此可见,在校外教育参与方面,城乡差异远高于地区差异,尤其是兴趣类校外教育。
表3-7 不同学段校外教育参与率
图3-2按照家庭经济水平将贫困地区的样本分为五组,计算不同学段各组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参与率。从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看,首先,平均参与率随学段的上升而提高。其次,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相应提高。最后,在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参与率差异较大。与之相比,在普通高中阶段,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小。
图3-2 贫困地区各学段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学生的校外教育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