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儒家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
中国人文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人文”一说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刚柔相交,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系辞下》提出,天、地、人“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最早对此的解释是:“刚柔相交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周易正义·上经随传卷三》)后来唐代人对此的解释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周易正义·上经随传卷三》)宋代程颐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伊川易传》)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文”思想的深刻性在于:
(1) “人文”要取“天文”之道。“天文”之道是刚柔、阴阳的结合,同样“人文”也是人类社会中刚柔、阴阳因素的结合,“物相杂,故曰文”。
(2) “人文”的核心在于教化。“人文”是要使社会中的基本因素化为有序,这就是人伦之序,用之以教化万民,便是人文之道。
(3)“人文”之道是完整的。“人文”中的各种因素不可偏废,“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所以既要观乎天文,也要观乎人文,以察其变,及时进行调整。
总之,“人文”体现为既要有物,又要有规矩,最终还要符合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教化天下”。在中国哲学中,要谈论“人文”就必须先考察“天文”及其所涉及的天人关系。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儒家的天人关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