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课文多妩媚:高中语文经典篇目解析助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尺幅兴波的叙事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的言语才干为人赏识、津津乐道,但是从文章学角度对文本叙事特色进行的赏析却不够充分。以母语为载体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容易感知的,第一力度和第一要务应该放在研究、学习“言语形式”。精准辨析文本章法结构、叙事手法、遣词造句的“独家特色”,是语文深度学习的主体、主题、主线。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以短短数百字记叙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生动鲜明的诸多人物形象,而且记叙事实曲折完整,尺幅兴波,跌宕起伏,是不可多得的叙事范本。且不说明眼人一望便知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之完整,更值得揭明的是文章叙述时所形成的波折起伏,其演进波澜让人赞叹。

文章起首便是一个波峰——“秦晋围郑”:大兵压境,危在旦夕,形势紧张;接下来一个缓冲——“之狐荐贤”:烛之武出,秦师必退,绝处逢生;但是突然另起一波——“辞不受命”:自言老朽,无能为力,希望破灭;所幸僵局得以化解——“以身许国”:早年失误,郑伯赔礼,再显转机;即使如此,事情也是悬而未解,接下来的片段依然令人提心吊胆——“劝说秦君”:巧言利害,瓦解联盟,抹黑晋国,万一劝说失败,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烛之武能言善辩,接下来事情总算走向利好——“秦郑结盟”:秦伯大悦,留师戍郑,至此,事情顺利朝着烛之武施展的外交策略所预期的方向在发展,郑国面临的危机得到了一定拆解,事件似乎走向平息;但是平地又起了波澜——“子犯请击”:秦人变卦,戍郑背晋,大战在即;最终平稳收场——“晋侯止战”:条分缕析,审时度势,兵退围解。

如果把上面的分析加以提炼,本文故事演进的轨迹便可概括成“围”—“荐”—“辞”—“许”—“说”—“盟”—“击”—“去”。可以说,这篇短文的记叙,不止一波三折。几千年前,古人就这样记事,实在得仰望和礼赞!

另外,第一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在叙述上的铺垫,也值得称道。以“晋侯”起头,说明“秦伯”本就是来“分一杯羹”的,围郑的原因暗示出与秦国本没有根本的新仇旧恨。两国之师分驻,也为下文烛之武的瓦解秦晋联盟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至于,人物形象的鲜明,多体味几次人物语言就能感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