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大三线:建筑工匠的情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中卫战沙

兴奋的心情也会像崎岖的山路随时遇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因为它会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改变,人生每一时段的心情都会受到恶劣环境的打击,这时,更需要团队的抚慰、理智的引导和坚强的意志,经过这一关的考验,心情才会成为春天的花朵。

顶风战沙不畏难

第五施工大队一百多名职工是第二批从河北天津、保定出发经首都北京赴宁夏参加三线建设的大军。当他们一路高歌、长途跋涉三十多个小时赶到中卫车站下车时,已是下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卫大河机床厂。

中卫大河机床厂是辽宁迁来的国营大型机床厂,该厂是在1965年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原地,另一部分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建设三线的伟大号召援建宁夏。该厂场址位于中卫城区鼓楼西街两公里路外的西郊区,占地三百余亩,东西两边都是农田,北临包兰铁路,南临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即中国第二条大河——黄河从中卫城南郊流过,中卫除个别山区公社外,大部分是引黄灌区。距中卫城西二十多公里路的上游沙坡头,黄河水位比较高,流经中卫城周边水位落差大,东、西、南、北农田都可以自流引灌黄河水,天下黄河富宁夏,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黄河就是指宁夏的卫宁平原(中卫、中宁)、吴忠平原(青铜峡、吴忠、灵武)、银川平原(永宁、贺兰、平罗、石嘴山)。这三个平原约占宁夏总面积的一半,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主要得益于流经宁夏平原——黄河的两个天然渠口:

一是沙坡头,在沙坡头S形的河湾里,有一条长两千零五十米的古代拦河堤坝,它如鱼脊弓,名曰“白马拉缰”,此坝是古代先民们利用筑坝抬高水位的原理,将黄河一分为二。南面的主河道宽而低,水流湍急;北面的引水河窄而高,水流平缓,利用地势落差,形成了自流灌溉方式,开凿了卫宁平原的第一渠——蜘蛛渠(后改名为美丽渠)。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开建了石空渠、枣园渠、白渠等干渠,构成了卫宁平原的网络框架,仅美丽渠又分出五条支渠,共长三百九十公里,总引水能力每秒四十立方米,年均引水量四十八点二万立方米,灌溉卫宁平原百万亩粮田。

二是青铜峡,黄河经青铜峡口流入吴忠、银川平原至内蒙古。青铜峡谷与吴忠、银川平原产生的数十米落差,也是这里成为众多渠口的理想之地,十几条干渠在这里起跑,如:汉渠、秦渠、唐徕渠,一路奔流不息,灌溉着几百万亩粮田绿野。唐徕渠,唐朝所修,其实在北魏时期就已初步形成,有大小支渠数百条,自青铜峡拦河堤坝起,经青铜峡小坝、叶盛、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至内蒙古自治区,呈现出金水泛波、稻浪滚滚的江南景色。早在明朝便赢得“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盛名,两千年青春不老。解放前,从青铜峡口倾泻而下的黄河呼啸奔腾,流经吴忠、银川平原河面宽阔,水流湍急,但流速减缓,船工们可以从青铜峡放船或羊皮筏子直达内蒙古包头。

每年到端午节前后,黄河两岸正值豌豆开花,黄河鲤鱼跳跃豌豆地尽情享用豌豆花,然后再跃入黄河。遇到农民下地干活正好顺手牵鱼,拣几条跌膘的鲤鱼回家烹熟尝鲜,美味可口,香味四溢。到阴历七八月,黄河两岸秋高气爽,稻花飘香,瓜果满园,成群结队的牛羊沿河堤吃草欢蹦,天蓝蓝,云飘飘,一望无际的水稻、高粱、玉米和芦苇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第二天天刚亮,第五施工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清发早早就起床,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就叫上司机沿厂址及周边仔细观察了一遍。早上八点刚上班,就召集各班排长会议,将中卫地区自然、地理、历史情况简单向大家做了介绍,并将建设大河机床厂的主要任务和有关事宜布置下去,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将大队主要力量放在抓好厂房建设上,同时抽出少部分职工投入职工宿舍和生活区的设施建设。

走近厂区,只见临时搭建的大门上方写着:“七茵二公司承建中卫大河机床厂工程项目工地”,左边写着:“建筑工人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哪安家”;右边写着:“支援三线建厂房,大战中卫机床厂”。

走进厂区,听到混凝土搅拌机发出阵阵轰鸣声,工棚里传来刺耳的电锯声,工人师傅正在挥汗如雨挖地槽,有的正在汗流浃背地砌石基础,工地一派繁忙景象。

由于中卫是风口,特别是从腾格里沙漠和沙坡头吹来的沙尘暴铺天盖地,埋住了刚刚挖好的地槽,有的刚刚砌起来的石基础还没有来得及凝固就被沙尘暴吹倒,工人师傅的帐篷也被沙尘暴吹起,行李铺盖卷被吹散……

下午沙尘暴越刮越大,晚餐食堂因水管、灶具被沙尘暴吹坏,不能正常供应,工人只好从食堂买几个馒头充饥。晚上沙尘暴刮得更厉害,好像要把工人们吹到九霄云外。工人师傅只好千方百计扎牢帐篷,他们迎着沙尘暴抱来几十块大石头将帐篷四角压实压牢,谁都不敢轻易离开帐篷,否则就被狂风卷走。几位女职工早上洗的背心和内裤、被单,早被刮得满天飞,一直飘到空中和黄河。晚上睡觉时她们竟然吓得不敢在自己的帐篷里住,就都跑到男职工的帐篷里共同抵御沙尘暴袭击。一位年轻的女职工说:“在沿海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沙尘暴,要不是男职工和团队集体力量,也许我们早被沙尘暴卷走,飘落在戈壁沙丘,甚至有可能飘落到黄河喂了鱼鳖。”

学习技术肯钻研

沙尘暴过后,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工人们又重新挖开被沙尘埋住的地槽,将被吹倒的石基础重新砌好。由于宁夏春天气候干燥,风沙大,干了没几天,工人们的手都裂口子了,嘴角也烧烂了,很不适应,因为来宁夏比较仓促,没有想到防干、防裂的措施,工人们只好一边硬着头皮适应,一边派人到县城和银川购买一些防干防裂的雪花膏等日用品,帮助他们渡过不适应的难关。

石头砌起离地面一米高后,进入砌墙的工序。由于厂房车间面积大且高都在二十米以上,比建一般职工宿舍要求高,施工难度也比较大。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如期完成建厂房任务,大队党支部决定在四个瓦工排开展砌墙技术竞赛,要求每个瓦工排选出两个瓦工技术高的师傅专门负责厂房正面墙和拐角砖跺,并要求木工、钢筋工、电工、架子工等工种及时跟进。

四个瓦工排开展的砌墙技术竞赛,吸引了很多工人和领导,特别是吸引了同在厂区施工的兄弟建筑公司的工人和领导前来观看,他们异口同声地夸赞说:“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全知晓。原来从河北天津、唐山来的七茵二公司确实有绝招,他们不仅石头砌得好,石缝勾得干净漂亮,而且砖也砌得好看,尤其是他们总结的‘三一砌砖法’,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材料,保质保量,多快好省,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瓦工排的技术比赛接近尾声,开始进入支盒子板浇灌混凝土圈梁施工工序。木工师傅已将盒子板支好,等待瓦工师傅浇灌混凝土圈梁。瓦工二排的一位青年工人刚放下手里的振捣器,准备振捣下一个圈梁时,排长一个箭步跨过来大声说:“不要停下,继续振,不要光图速度赶进度,要多振几遍,直到把圈梁混凝土振实,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如果不振实,盒子板里的混凝土水是水、沙子是沙子、水泥是水泥,不能有机融在一起,就会影响密度,凝固后就不结实,就会影响混凝土圈梁的承载力。”

“打竖水泥柱和横圈梁都是一个道理,竖混凝土柱和横混凝土圈梁如果振动不实,就影响混凝土密度,混凝土凝固后就会影响强度、承载力。为了提高承载力,就要多振捣多振动才能保证梁和柱的承载力。”

排长的一席话,最初这个青年不以为然,看了瓦工排开展技术比赛后,他受到启发,对保质保量浇注好混凝土柱和圈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来,这位青年工人成了第五施工大队著名的浇灌混凝土技术能手,并出席了公司开展的瓦工技术比武大会,还被评为大队和公司青年突击手和技术能手。

冀宁工人结情缘

8月,正值入伏天,天气十分炎热,像火烤一般,上班时汗流浃背,十分难忍,下班后,特别是星期天休息,待在帐篷里既不透风,又不透气,更加闷热、难耐,连气都喘不过来。这时有几个中卫籍的工人说:“天太热了,干脆出去喘口气、避避暑,到中卫香山吃西瓜去吧!我们中卫香山砂石地里的西瓜比你们河北的西瓜甜!”经不住工人的宣传和鼓动,张清发书记和几位师傅星期天一大早吃过早饭,穿着背心和短裤步行几十里路向东南方向的香山奔去。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眼前秋意浓浓,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延绵起伏,绿波荡漾,只是这入伏的太阳,似一团火球悬挂在天空,身上的每一处毛孔都冒出汗珠渗透衣裤。尽管这样,大家感觉出来转一转要比在工地施工和待在帐篷轻松许多。

到中卫后还是第一次走出县城来到郊外,大家只知道宁夏中卫春天和冬天风沙大,沙尘暴多,但不知道夏天和秋天是个什么样!刚出城就看到星罗棋布的村庄和绿油油的庄稼,数不清的枣园和压弯枝头的红枸杞;从黄河流淌的渠水哗哗流入稻田,稻浪滚滚,一望无边;头上的蓝天、白云和远方的羊群同河水、渠水融为一体,一派塞上江南的美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秋天的美景很快吸引了大家,经过两个多小时长途跋涉,张清发书记一行十余人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香山西瓜产地。但见一望无际的砂石地,长满绿茵茵的西瓜秧,足有七八斤重的西瓜满地横躺,秧苗把它们衬托得更加水灵和鲜亮(这就是后来驰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卫硒砂瓜的前身,如今的硒砂瓜多数都在二十斤左右,并畅销香港、澳大利亚,每斤西瓜本地一元左右,运到香港和海外等地价格更高)。

在一望无际的瓜田里,有几个小瓜棚,瓜农们正在忙着摘瓜抢市场。

张清发和几位师傅在当地工人引领下来到瓜田深处,让瓜农挑了几个画“十”字(瓜种)的大西瓜吃起来,只听瓜农说,别客气,尽情地尝,尽情地吃,每斤只收三分钱(市场每斤五分钱)。第一口西瓜入口,又甜又爽,直沁到张书记的心间,他感到香山的西瓜就是同河北的西瓜不一样,吃起来又甜又爽,像蜜糖一样。后来他从瓜农和当地工人的口中才知道,中卫的西瓜之所以甘甜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砂石子地,不用浇河水,只靠雨水渗透,石头保墒,土壤吸热好,加上西瓜品种好,甜度、爽度等指标均超过其他西瓜品种,与众不同。工人们吃饱临回家时瓜农还给每人送了一个大西瓜和两个华莱士甜瓜。吃着美味的中卫香山西瓜,看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和枸杞、果园,大家不由得对中卫产生了美好印象,心中涌动着热爱宁夏的萌芽。后来有几位河北籍青年职工竟然娶了中卫媳妇,还有几个中卫小伙子当上了河北人的女婿,从此,河北人同宁夏人结缘扎根、生儿育女。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河北工人与宁夏工人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河北工人大部分是技工,宁夏工人都是1965年下半年招收的青年工人,大家团结一心,很快完成了四五个大厂房车间的建设任务,还建起了部分干打垒的小平房,有一部分工人已告别帐篷,住进了干打垒的土平房,住宿等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排除干扰促生产

1967年3月,一年一度回河北探亲的工人开始从唐山、天津等地返回宁夏,投入各自工作岗位。

第五施工大队的工人大部分是天津人,正当他们返回中卫大河机床厂投入紧张的施工,千方百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时,社会上的造反派蹿到大河机床厂,同施工队里个别工人搅到一起,要造公司党委的反,叫嚷要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不明真相的工人也跟着起哄,闹着要回河北。

一时社会动乱,职工情绪波动,也没有心思抓革命、促生产。一些工人干脆不上班,要踢开党委闹革命,形势越演越烈,特别是到了七八月间,宁夏两派武斗升级,开始动枪动炮,人心更散、更乱了。

由于公司领导被打倒,企业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处于无政府状态,个别工人还参加了地方两派武斗,许多工人也纷纷离开岗位再次乘火车回到河北,还有个别工人重提三至五年回河北的话题,挑起群众围攻公司领导,认为是公司党委书记赵卷章为了升官发财,不让和阻碍职工回河北。

一时谣言四起,部分河北人喊着回河北并要闹个水落石出,而1965年在中卫、中宁等地招进的宁夏籍工人除个别参加“文革”外,大部分工人也纷纷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收庄稼,留在工地的干部、工人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整个公司和施工陷入无政府和停工状态,职工虽然还能上班,但上班后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受大批判和武斗的影响,至当年底,公司年产值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1968年4月,公司职工刚从河北休完探亲假回宁后不久,公司成立了革委会。随后,公司革委会在各施工大队相继建立了革委会,健全了各级领导班子。原公司第五施工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清发再次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他按照公司最新决定,要求大队职工必须按规定返回原工作岗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否则,按旷工处理,一律开除,并要求在全大队深入开展学大庆、学“铁人”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守工作岗位,提前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给施工大队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接着公司又在第五施工大队承建的中卫大河机床厂召开现场会,组织各施工大队和机运队、加工厂等单位观摩丁文彬和冯景润等著名工匠总结的砌石砌墙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全公司青年工人学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了各单位工作深入开展,提前超额完成了当年施工任务,全公司当年生产产值扭亏为盈,受到自治区政府及城乡建委的表扬。

随着施工项目不断增加,建筑队伍日益壮大,公司机关干部和部分施工队伍办公用房越来越紧,五六个人用一个小房间,极不方便。同时,自治区政府和城乡建委等部门安排的各种会议绝大部分都在银川,继续在青铜峡镇办公越来越不方便,于是公司决定将办公机关迁往首府银川。

由于公司机关、农场、部分施工队、机运队等大本营都设在青铜峡镇,搬一次家不容易,可是上级要求和形势发展需要就得搬。刚到银川,公司机关干部没有落脚的地方,就借用自治区原党校旧址的一栋小黄楼,并正式挂上了七局十公司的牌子(此时公司已更名),从此公司在银川有了一个临时办公的地方。

后来,公司在长城铸造厂东边建起了三层办公楼。办公楼大门前是银川老城(今兴庆区)通往银川化肥厂的马路(原4路公共汽车站路线)。马路南面是银川氮肥厂,北面是银川柴油机厂,西面十几里路外是银川化肥厂,中间是沙丘、荒地,东面不远处是新市区(今西夏区)唯一的一座三层商业楼和工人俱乐部,再向东是沙丘、荒地,直至区建一公司、银川橡胶厂、火车站、新城(今金凤区)。那时除新市区商业楼、橡胶厂北面的西马营商店和一座小学外,周围很少有工厂、机关、学校和商店等单位。

站在办公楼顶放眼望去,周围是一片沙丘、荒野,人烟稀少,荒凉偏僻。银川于1949年9月23日和平解放,1958年10月自治区成立。1958年“大跃进”时期才开始建设新城区,而新市区还未开发,60年代才开始建了几个厂子。正像老百姓说的银川老城面积不大,路面坑坑洼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风沙从冬刮到春,市民追着汽车吼”。因为人多公共汽车少,全城只有四条线路,从银川老城车站发车,1路车到火车站,2路车到宁夏大学和军区,3路车到自治区附属医院,4路车到银川化肥厂。因为新城、新市区工人多又集中,因此追4路车的人多,而其他线路没有,至于到永宁县城和贺兰县城都是长途汽车,后来才有了通往永宁县城的9路公共汽车。

60年代的银川新市区人少、车少、饭馆少,银川老城大一点的饭馆只有黄鹤楼、同福居、五一餐厅和东方红饭馆(今天的迎宾楼)等,而新城、新市区大一点的饭馆就更少,人们出来办事往往没有地方吃饭、购物,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直到60年代后期,新市区开始建工厂、学校、商店和公共设施,才逐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