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吴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例
杨玉洲 丁晓军
近年来,宁夏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实施四批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力地助推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型升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下半年,吴忠市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了文化和旅游部的终期评估验收。
2015年7月,吴忠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吴忠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严格对标抓创建,精准发力促创建,全面完成创建任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发展。创建期内,全市共投入19.2亿元用于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了多部文艺精品,举办了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同时开展了“民族地区(吴忠市)特色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机制”课题研究,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文化馆、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先进集体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称号,被誉为“泉水边穿越万年的古营地和遗珍”鸽子山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一、示范区创建基本情况
(一)对标创建,提档升级,设施网络体系覆盖城乡
高标准推进文化场馆和阵地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宁夏黄河奥体中心(128000平方米);新建吴忠美术馆、红寺堡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青铜峡市文化馆、图书馆;盐池县文化馆、图书馆;同心县图书馆、博物馆;改扩建利通区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建有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馆各1个,建有县(市、区)文化馆5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14个,市、县(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100%, 100%建成并运行。2017年相比2015年阵地新建,文化馆增加66.7 %,图书馆增加83.3%,博物馆增加33.3%。市文化馆、图书馆继续保持部颁一级馆标准,五个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共有单独设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43个,站舍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2017年相比2015年单独建站增加60.4 %。文化站均设有多功能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室外活动场地完备率达80%以上。
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建成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健身、民政卫生为一体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18个,设置率达90%,且面积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并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广场430个,2017年相比2015年阵地新建增加73.2 %。经过三年创建,全市已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样。文化惠民好戏连台,扎实开展网络春联征集、微电影评选、“诗韵端午”“孝行天下”经典诵读、广场舞PK、“公共文化我参与我快乐”书画摄影评选、塞上明珠冰雪文化节、“黄河岸边吼一声”秦腔联赛、黄河文化周、“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群众文体活动。
群众文化广场活动精彩纷呈,“滨河百姓大舞台”“百姓舞台·多彩利通”“魅力红寺堡”“金岸明珠大舞台”“唱响中国梦·舞动古盐州”“活力之乡·花儿同心”等品牌广场文艺每年演出300多场次,观众达80万余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实际,在符合条件的610个宗教场所开设了“文化书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精品文艺创作既有“高原”也有“高峰”,自创建以来,全市先后创作了100余部音乐、舞蹈等新编精品剧目,其中22项获得国家、自治区级奖项,整体创作量较未创建前提高了40%,优秀作品率同比提高了30.6%。打击乐《塞上鼓韵》荣获2016年太原全国锣鼓邀请赛银奖;眉户小戏《人间总有真情在》入选2017年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秦腔剧目《过草地》代表宁夏赴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出;音乐舞台剧《李进祯》深入脱贫攻坚地区公开巡演60余场次;舞蹈《夯墙乐》《盖碗飘香》获中国·宁夏第四届舞蹈展演“沙枣花”荣誉称号;舞蹈《塞上花儿心中的歌》《锦鸡林》《美咋咧》获第二届全区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全民健身活动“遍地开花”,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宁夏黄河金岸(吴忠)国际马拉松赛、三届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四届沿长城全国自行车邀请赛及“拜水青铜峡·感恩母亲河”大型实景演出、“高空王子阿迪力”横跨黄河大峡谷等重大赛事活动。
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普惠全民。制定出台了《吴忠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以“公共文化服务进慈善产业园区”示范项目为抓手,实施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程和“菜单式”“流动式”文化服务项目。全市“三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并做到节假日正常开放,实施错时延时免费开放。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达到30TB,县(区)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达到4TB。“黄河善谷·文化助残”“书香吴忠·全民阅读”“四点半学堂”“文化直通车”“大手拉小手”“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和自然遗产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开花结果。
文化科技实现融合发展。统筹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以及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依托“智慧城市”实施初步建成了吴忠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目前共建成市县两级图书馆网站6个,文化馆网站6个,博物馆网站6个,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有9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端、PC端、公共电子阅览室、手机等多种形式享受数字资源服务,在基层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社会支撑体系协同有力。制定《吴忠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性意见》和购买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送基层服务,吸引了大量社会演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政府引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的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山地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成功举办。市级美术馆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吸引社会资本修缮完成长城关、古城墙和豫海回族自治政府旧址。全市注册星级文艺团队180支,组建了文艺表演、文化辅导等22个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了一批以“文化服务阳光行动”为代表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出了非遗传承人李夏英、赵文花、谢芳等一批“全市最美志愿者”。市宣传文化中心互善联盟爱心公益社团、市民族书画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全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服务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宣传、发改、财政、文体新广等24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县(市、区)分别签订创建责任书。制定出台了6个过程管理制度办法,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市人大、政协等先后36次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对县区进行了13次集中督导,召开联席会议36次,形成了共建合力。市文化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效明显,分别组建了市文化馆、图书馆理事会。2018年吴忠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文体新广局工作进行了评议,均给予满意评价。创建过程中征集创建标识,开通创建二维码,在新华网开设创建专网,印发创建信息530余期,《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各类报纸媒体刊登报道330余期次。发表《中国文化报》专刊2期、《宁夏日报》专刊2期、《宁夏画报》专刊3期、《吴忠日报》专刊54期。制作创建宣传片3部,开设《吴忠文体风》专栏,制作宣传条幅1600余幅,宣传单10万余份,口杯、抽纸、手提袋、文化志愿者服装等20000余个(件),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二)创新引领,亮点纷呈
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吴忠市以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为己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创新工作和特色亮点。
——聚焦文化扶贫实现贫困县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将文化脱贫行动计划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七个一”建设标准,投入资金2.5亿元,使盐同红三县区所有村均建成标准化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目标。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荣获自治区文化扶贫工作先进县(区)。这一亮点工作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创造了搬迁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红寺堡样本”。红寺堡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异地搬迁移民安置区。吴忠市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扶贫攻坚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脱贫和扶智扶持相结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移民安置区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兴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全国贫困地区移民集中安置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创造了可复制的经验。
——“公共文化服务进慈善产业园区”示范项目备受关注。推行部门联动,帮助慈善园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开展10项上门免费服务,先后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等称号,目前仍在巩固提高。
——文化市场“执法+协会”模式全国推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推行“执法+协会”文化市场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管理小队伍和经营大市场的矛盾,这一管理模式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宗教场所。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党在民族地区宗教政策,大力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受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在全市建成610个宗教场所文化书屋,每个文化书屋有图书500余册。加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宗教场所的传播,为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条件。
——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列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立法项目。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列入吴忠市首次立法项目,制定出台了《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这是吴忠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法,也是宁夏第一部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方面的地方性实体法规。
——吴忠文化云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吴忠市初步建成了吴忠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该平台统一汇聚全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服务,采用“超市化”供应模式,让资源可选可控,由传统的“端菜”转变为让消费者“点菜”,实现百姓与文化资源零距离对接。
——小小微电影“秀”出新风采,发挥大作用。吴忠市积极探索“文化+互联网”模式,运用“微电影”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微电影征集评选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掀起一波微电影热潮,开创了宁夏微电影征集评选先河。2017年推荐《干亲》《无“礼”的幸福》等36部优秀微电影参加自治区首届微电影大赛,报送量和获奖量均居五市第一。
——推行图书流动服务“公交化”,打造“不打烊”社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在每月第一、第三周的周六、周日,定时定点在市区8个社区开展服务;每周一至周五,根据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部队需要,随时出车开展流动服务。流动服务路线和时间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工作群众等载体发布。图书馆流动服务“2+X公交化”模式的建立,对提高图书馆流动服务质量和效益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突破时空局限建成宁夏首家24小时“不打烊”自助借阅室,室内配备自助借还书机、电子书借阅机、大屏读报机和书架等设备,上架图书2000多册,并有12个阅览席位供市民阅读。
——建立群众文艺团队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吴忠市群众文艺团队评星定级及扶持奖励办法》,对获得星级称号的群众文艺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了团队活力。对政府购买列入公益性演出的文艺团队,根据其演出场次、演出质量、群众欢迎度进行评定,给予一定奖励。这一经验做法,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得以宣传推广。
——图书进网吧新尝试新效果。积极探索图书与网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网吧电脑上安装宁夏全民阅读程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市区百度、嘉优、圆梦3家五星级网吧建成图书角,并在市区所有星级网吧终端安装远程访问客户端,链接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系统,实现图书数字资源在线阅读,有效扩大了“书香吴忠·全民阅读”服务半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虽然吴忠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体生活的新期待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盐同红三县区借助全区文化扶贫项目实现了村级文化场所100%全覆盖,补起了基础设施短板。但是利通区、青铜峡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艺术创作缺乏精品力作。虽然每年都有一批小戏小品、美术、摄影、书法等优秀作品问世,但总体上在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三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待提高。县、乡、村三级数字文化服务有待完善提升,数字文化子项目与传统服务模式缺乏有效整合。吴忠市文化馆从设施建设到服务内容堪称全国一流,但是在数字化水平、数字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建立完善后续工作机制
结合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扎实做好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巩固提升示范区创建成果。建立示范区后续管理和督查机制,将现有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机构组建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定期会商、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
坚持公共文化投入经费财政年度预算、测算制度,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保证逐年增长。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效益评估机制,增强文化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实打造强有力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巩固提升基层阵地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力促青铜峡市文化馆、图书馆、盐池县图书馆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山区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高标准全覆盖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继续提档升级,提升服务效能;对川区县——利通区、青铜峡市18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严格按照“七个一”建设标准,实施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项目,全力提升阵地设施和功能服务,使山区县和川区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宁夏样本”。
(四)加强数字化建设和利用
以整合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为重点,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时代特色。着眼打造一流的数字文化馆,大力推进吴忠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吴忠文化云平台建设,真正实现文化便民惠民,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建立完善12个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和9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注重数字化远程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资源服务效能。
作者简介 杨玉洲,吴忠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丁晓军,吴忠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文化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