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六十年历史事件纪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石嘴山煤田的开发建设

石嘴山煤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1954—1955年,地质部205队在宁夏贺兰山北段、内蒙古卓子山普查找煤,提交了1∶50000的地形地质图和贺兰山北段煤田地质普查报告,首次比较系统地记述了贺兰山北段诸煤田的地质构造、地层、煤层、煤质等情况。同期,地质部644队在石炭井矿区进行详勘,提出了相应的地质报告。1955年底,煤炭部决定建设以石嘴山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的卓子山、老石旦、雀儿沟、棋盘井、乌达、石炭井、汝箕沟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以解决包兰铁路、包钢、酒钢及甘肃、宁夏、青海诸省区的用煤。

1956年1月,根据煤炭部的决定,西安煤炭工业管理局组建石嘴山煤矿筹建处。1月26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主任孙昶等从西安到达石嘴山,正式开展矿区的筹建工作。与此同时,146煤田地质勘探队在西安市成立,先遣组一行10余人随后进驻石嘴山,300名后继队员和6台钻机等钻探设备亦先后到达。2月中旬,501钻机施工的17号孔安装完毕,在现场召开了建队后第一个钻孔的开工典礼。3月底,6台钻机全部开动。现已查明:石嘴山矿区井田面积共40平方千米,矿区累计探明储量97719.7万吨,其中保有储量90251万吨,煤种为三分之一焦煤,发热量在5000大卡/千克以上,具有高熔点、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等特性,是理想的优质动力煤。当时因包兰铁路尚未通车,无大型运载工具,公路桥梁又承受不了高吨位运输的压力,矿区建设所需的物资运输成了建设者遇到的最大难题。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利用黄河进行筏运的办法,经过试航,摸清了兰州至石嘴山600千米的航道。1956年8月初到10月的70余天,通过黄河筏运到矿区的木材600多立方米,各种设备、钢材138吨。在筏运的过程中,先后发生过木排被巨石撞散,筏子搁浅,设备、器材、钢筋落水等事故,筹建处的干部、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从黄河中打捞木材、钢材及设备。第二年春节刚过,该处又组织队伍,经过7昼夜的艰苦奋战,把封冻在筏子上的100余根钢轨和螺纹钢筋全部打捞了上来,保证了初期建设的急需。为解决矿区建设的用电问题,1956年10月自备电厂开工,先安装了两台240千瓦发电机,于1957年4月8日和10月24日投入运行,之后又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2×500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工程,于1958年6月7日投入运行,保证了建井初期的电力供应。

石嘴山煤炭开发

1957年5月1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改为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1958年,宁夏煤炭管理局成立,决定将石嘴山煤矿基建局组建为石嘴山煤炭矿务局,隶属宁夏煤炭管理局。大批建设者响应祖国号召,从西安、北京、山东、铜川、抚顺、徐州等地成建制调来,到1958年底,石嘴山煤矿职工增至近1万人。由于人员急剧增加,住房、粮食、蔬菜、副食供应一时难以跟上,筹建处领导、职工同心协力,自己脱土坯盖窑洞,解决住房问题;自己动手办农场,开荒、打井、种粮、种菜、养猪,改善职工生活,度过了困难时期。1957年,矿井建设正式开始。石嘴山矿区及宁夏最先开发的设计年产量45万吨的机械化矿井一号斜井于10月27日破土动工,经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于1958年12月投产;设计年产量50万吨的四号井于1959年4月投产;设计年产量100万吨的二号斜井于1960年7月投产;设计年产量21万吨的三号斜井于1961年12月投产。为加强领导,石嘴山矿务局将一、四号斜井设为第一煤矿,二号斜井设为第二煤矿,三号斜井设为第三煤矿。1964年,第三煤矿下马,井田并入二矿。1962年,西北煤炭工业管理局成立,石嘴山矿务局属西北煤炭管理局领导。1965年,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成立,石嘴山矿务局归贺兰山公司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矿务局机构瘫痪,后成立石嘴山矿务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石嘴山矿务局恢复,隶属自治区煤炭工业厅。1964年4月1日,石嘴山矿务局将原一矿、四矿合并为1个矿,并改造为井口提升,定名为石嘴山矿务局第一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75万吨/年,1980年,再次核定该矿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1981—1990年,年均产煤113.3万吨。该矿从1958年到1990年,已开采32年,开采深度达500米,剩余服务年限40年。1960年该矿固定资产为403.4万元,到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6466.8万元,净值为5838.4万元。1985年,矿务局对一矿实行投入产出6年总承包,到1990年的6年中,年年超额完成计划。1987—1988年,两次被中国煤炭总公司评为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1990年被自治区批准为自治区一级企业。第二煤矿老矿挖潜技术改造工程自1978年陆续开工,到1983年基本完成。1994年,原煤产量突破核定生产能力150万吨/年,达到164万吨。1984—1990年,年平均产量175.8万吨。1985年,矿务局对二矿实行投入产出的6年总承包,承包当年产煤187万吨,创建矿以来的最高纪录。该矿1961年固定资产原值783.5万元,到1990年增加到10715.57万元,净值6934.1万元。1989年,经自治区煤炭厅企业升级考评组审定,二矿定为煤炭行业二级企业。1990年,经中国煤炭总公司检查,该矿定为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1991年以来,该矿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在生产管理上,以科技为先导,以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使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采煤机械化和掘进机械化分别由1991年的39.24%和77.13%,提高到1999年的69.50%和94.77%。机采产量、全员工效和坑木消耗等十几项技术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质准化和安全形势得到了巩固,10年中有5年实现了安全生产无死亡,其中在1997—1999年连续3年无死亡,创建矿以来安全最长的周期。在经营管理上,全矿把多种经营和后勤从原煤生产中分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分灶吃饭,打破内部互相“吃大锅饭”的局面,在单位内部全额承包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全矿经济效益提高。1996年,一举甩掉了长达12年的亏损史,实现赢利270万元,1997年、1998年均实现赢利301万元和460万元,1999年在停产放假3个月的不利条件下,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

石嘴山煤矿煤层分布

经过40余年的开发建设,石嘴山矿务局经历了大规模建井、调整补套、技术改造、企业整顿、深化改革和向标准化迈进等重要阶段,矿区规模不断发展,矿井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具有生产完备、项目开发、科研优先、业务培训等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基础优势。为跳出单一经营、单一产品的圈子,该局始终坚持以煤为主、多业并举、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从“七五”计划开始,相继建成了发电厂、选煤焦化厂、新华电石厂、环星磁体厂等一批高耗能、高科技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迅速改变和煤炭市场的急剧变化,生产经营形势日趋严峻,石嘴山矿务局以加快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工作主线,以“生产围着经营转,经营围着市场转”的思路,全力营造“内改外拓,减亏增盈”的生产经营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1年12月8日,石嘴山矿务局改制为宁夏亘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控股煤炭企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由原来的29个职能处(室)改制为21个事业部,对所属17个生产单位和8个辅助单位,按照母子公司的基本框架,通过合并重组为4个分公司,成为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的二级单位。改制后的亘元集团公司目标是向着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的方向迈进,逐步建成年产800万~1000万吨的特大型用人少、效率高、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好、管理先进的现代化能源基地。亘元集团公司成立后,先后在区内外投资建设了一些项目,收到了较好的效益,2002年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

2002年12月28日,自治区政府对原宁夏亘元集团、太西集团、灵州集团、宁煤集团等4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实施深度重组,组建为公司制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资产总额90亿元,命名为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与神华集团合资合作,神华集团对宁夏煤业集团实施增资扩股,再次战略重组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0.3亿元,其中神华集团占股51%,自治区政府占股49%。自此,石嘴山煤田开发进入了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嘴山煤田开发建设主动适应煤炭行业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数字矿山建设,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全面提高煤炭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