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述、特点和意义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师生双方的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
(4)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根据教学的根本目的就能知道教学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双基”。同时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红领巾提示
可以简记为双击(双基)德智体美个性。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学过程有四大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生对老师即将讲授的内容并不了解,所以需要老师去教,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知识的逐渐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不是直接性)
(2)认识方法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也叫做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不是单边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孔子:学——思——行。
2.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也是古代五大学习过程。同时,要记好五大学习过程的顺序,不要颠倒)
3.夸美纽斯: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4.赫尔巴特: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这也是前面讲的教学四阶段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5.杜威:“从做中学”的过程。
6.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多选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1. 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 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 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 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具体阐释
1.间接性规律
(1)间接性经验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要注意区分)
(4)要防止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在第一章的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和发展》有详细介绍)
3.发展性规律
(1)首先要知道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认识的对象,而智力是认识的一种能力。
(2)两者关系
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学得扎实了,能力大概率就会逐渐提高。当然,不是绝对的知识学得多能力就会提高,比较典型的负面案例就是“高分低能”)
③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如果能力高,智力水平高,能够帮助认识主体快速理解知识)
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形式教育论(只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传授)和实质教育论(只关注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
4.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论点,那就是“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学必须要教育学生,教学永远是具有教育性的。
(2)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讲课前先讲一个故事或播放一首歌曲)
2. 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感知教材,另外一个是理解教材并形成一定的概念,而理解教材相对于感知教材来说更为重要)
3. 巩固知识。(这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比如学完知识后出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比如期中、期末考试)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多选题、简答题)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上述8个教学原则可以巧记为“想理发只需巩固财力”。
具体阐释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1)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3)贯彻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给你一段古文你要知道这句话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比如孔子提出的“学以致用”,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3)在实际运用中,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也就是本地区独有的教材)就是遵循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1)直观性,字面意思就是直面地观察。摸一摸水凉不凉,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化学变化等,都属于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直观性原则的概念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陶行知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论点“接知如接枝”,这句话体现的就是直观性原则(因为是运用已有的经验掌握知识)。
(2)直观类型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比如老师直接讲解知识点就是属于言语直观;地理老师上课拿地球仪讲解知识,这就是实物直观;把不同人种的脸型整合在一个图片里供学生区分,这就是模像直观。
如果不是实物直接呈现在面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比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电影等,都是属于模像直观,注意与实物直观的区别。
(3)贯彻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性原则的代表言论
①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
③《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④第斯多惠的“一个好的老师会教人发现真理,一个坏的老师会奉送真理”。
(3)贯彻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指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的代表言论
①《学记》中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②《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
③朱熹提出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巩固性原则的代表言论
①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②夸美纽斯提出的“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水泼到了一个筛子上”。
③乌申斯基提出的“复习是成功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因材施教的贯彻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量力性原则代表言论是墨子的“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概念只要没有标红就只做了解即可)
2.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分别是注入式和启发式)
(1)注入式: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启发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里也不用红领巾提示了,肯定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好。
3.常用的教学方法
概括性地先说一下常用的教学方法,然后再就其要点详细阐释。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红领巾提示
通过语言传递的四类教学方法都有“言”字旁,通过这个角度也可以帮我们在题目中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红领巾提示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四种教学方法的首字分别为“练”和“实”,三“实”一“练”,实际训练。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1)讲授法
①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讲授法的优点
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
c.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讲授法的缺点
a.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b.讲授往往面向全体学生,不宜因材施教。
c.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易造成“注入式”的结果。
④讲授法的具体展现形式: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2)谈话法又叫问答法,问答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只要在题目中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问一答的,那就是谈话法。
(3)注意谈话法与讨论法的区别,谈话法的主体是师生,讨论法的主体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另外,讨论法在高年级学生中用得较多。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5)参观法,又叫现场教学法。
(6)练习法
①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巩固知识也是练习法的主要目的),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②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
(7)实验法
①注意与演示法的区别,演示法主要是老师动手,而实验法主要是学生动手。
②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8)发现法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法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记住代表人物即可)
(9)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10)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场景、情景,这是情景教学法的关键词。
4.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多选题、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特点。
③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④学生年龄特征。
⑤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⑥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红领巾提示
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2.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概念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变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了五个方面的固定,分别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它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2)产生与发展
①夸美纽斯:本书第一章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中有详细介绍。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阐述的观点为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赫尔巴特的教学四段论将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而使其基本定型。
③凯洛夫使得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
④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①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②按课教学,教学活动单位是课。
③按时授课,时间单位为课时。
(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⑥以“课”为基本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完整性。
3.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不仅有班级授课制,还有一些辅助形式,那就是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4.复式教学(特殊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比如山区学校里一年级一共有3位学生,二年级一共有4位学生,这7个人同时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老师先给3位一年级学生授课,上完之后一年级的学生自习,老师再给二年级的4位学生授课。
红领巾提示
注意复式教学概念中是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而不是偷换概念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班级”。
(2)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少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5.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①分组教学是指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②分组教学可以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a.外部分组是取消按照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者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b.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③另外,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按照能力分组和按照作业分组。
(2)道尔顿制
①注意道尔顿制是由伯克赫斯特提出来的,并不是由道尔顿提出,道尔顿是一所学校的名称。
②道尔顿制的形式是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红领巾提示
在道尔顿制中,老师为学生制定的自学参考书就相当于一个“学习契约”,学生根据契约去自主学习。
③道尔顿制的优缺点
优点: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掌握,而且道尔顿制要求的设施和条件相对较高。
(3)特朗普制
①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
②特朗普将学生分为三大学习途径。第一种,所有的学生都在大班上课,上课过程中会有学生发现老师讲的知识他听不懂,然后再分一个小班,继续深入讲授大班中的知识,如果还有学生不懂,针对听不懂的学生再进行个别教学。
③三种形式在时间分配上,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教学占40%。
(4)设计教学法
①设计教学法由杜威首创,克伯屈改进推广。
②在主要关注教师还是主要关注学生方面,杜威是关注学生的,设计教学是由学生进行设计。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5)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
①贝尔—兰喀斯特制的别称是导生制,将这两个名词对应起来。
②贝尔—兰喀斯特制最早在英国实施。
③贝尔—兰喀斯特制通俗来讲就是教师先教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冠名为“导生”,然后由导生去教那些年龄小、成绩差的学生。
6.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了解即可,不做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之前需要先备课,备好课是为了上课,上课之后要布置作业与反馈巩固知识,如果学生有不懂的知识点还需要进行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完之后需要检查教学效果,所以还要进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这就是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可以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重点说一下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智慧,发挥团队效应,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不同的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2)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3)备课要求(多选题、简答题)
①备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红领巾提示
备教材一定要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要初步懂得教材讲的什么,进一步透彻理解教材讲的什么,最后还要结合教学实践灵活运用,简单说来就是懂、透、化。
②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红领巾提示
这三种计划中,写课时计划是最为具体的。
2.上课
(1)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上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上课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上课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红领巾提示
这五个结构可以考查多选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另外还有一个单选题考点,组织教学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一个环节。
(4)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多选题、简答题)
①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红领巾提示
以上四点可以巧记为注视及格。(注意力、思维、积极、个别)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多选题、简答题)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准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红领巾提示
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这七条也可以巧记为主办内幕已揭发。(主体性、板书、内容、目标、教学艺术、结构、方法)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批改作业的意义:巩固和理解教材、发现问题及纠正、为进一步学习提出意见。
(2)作业的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
第五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
1.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3.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通过评价来发现之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有了问题就要反馈)
(3)调控教学方向。(反馈了之后以便对方改正)
(4)检验教学效果。(改正效果如何,再上一堂课来检验效果)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根据评价的作用分类
根据评价的作用,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总结性评价又可以称为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①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②诊断性评价目的是为了诊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或者教学活动刚刚开始时进行的。
(2)形成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②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看学生某一方面是否得到成长和进步。
红领巾提示
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刚刚开始时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3)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之中都有了,那就差一个教学活动之后了,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就是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
红领巾提示
根据实例来巩固知识点,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随堂测验属于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类
根据评价的标准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叫做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绝对性评价的评价标准是固定不变的。比如100分的试卷及格线是60分,及格线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典型的绝对性评价。
(2)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比如奥运会的百米比赛,不可能说跑进多少秒就能稳拿冠军,拿不拿冠军要和对手跑出来的成绩相对比,而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照体。
红领巾提示
绝对性评价的缺点在于不适用于甄选人才,大家都是六十分万岁了,就不会再有十分突出的人才出现了。但是相对性评价就具有甄选人才的优势,你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拿到冠军。
(3)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对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以前你100斤,现在90斤了,别和别人比,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那就是减肥成功了。
3.根据评价的主体分类
根据评价的主体分类,可以将教育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三、现代教育评价
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究竟是侧重于选拔人才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选择的是后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1.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①探究式教学的模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②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2)抛锚式教学
①抛锚式教学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②抛锚式教学的模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范例式教学
①第一章第二节的笔记中曾讲到了范例式教学,范例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瓦·根舍因。
②范例式教学的特点
a. 基本性: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
b. 基础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和可接受性,难度适宜。
c. 范例性:在学科知识中精选起示范作用的内容,便于学生学习时间进行正向迁移。
③范例式教学的四个统一:教学与教育的统一、问题教学和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学习主体和教学客体的统一。
2.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这是我国从古至今用得最多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我国当今中小学运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2)情境—陶冶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类模式的有关实验有“情境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情知教学”等。
第七节 课堂教学技能
一、课堂教学技能概念
1.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
2. 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在教学的基本环节笔记里已经介绍过,上课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技能则是教学技能的中心和核心。
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
根据教学技能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技能可以分为导入、讲授、提问、倾听、对话、板书、反馈和强化、结课、布置作业与批改作业技能。
1.课堂导入技能
(1)比如在讲课前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有效的课堂导入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
(3)课堂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激发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4)课堂导入的类型
①直接导入
这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比如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课堂教学技能》,老师就直接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技能》,接下来我们要讲下面这些内容。”
②复习导入
上课的时候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再开始讲授新的内容。
③直观导入
例如地理老师上课时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你们看一下我们国家在哪里?这就是运用学生感官的直观导入。
④问题导入
刚上课的时候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来导入课程。这个问题必须有启发性,而且应当是学生能回答出来并有兴趣进行探索研究。
⑤实例导入
用一个和本节讲授知识有关的例子去导入课程。
⑥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⑦审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⑧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也叫设疑导入,通俗来讲就是教师要学会设问,设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并且不能马上得出答案。
(5)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①导入要有针对性。
②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③要适当把握导入的“度”。
红领巾提示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可以和前面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联合起来记忆。
2.课堂提问技能
(1)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2)课堂提问的类型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里课堂提问可分为六种类型:
①回忆提问。 ②理解提问。 ③应用提问。
④分析提问。 ⑤综合提问。 ⑥评价提问。
(3)课堂提问的功能
①激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
②提示学习重点。
③启发学生思维。
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比如提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⑤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设计问题。
②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③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④提问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⑤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⑥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5)恰当理答
①提问行为由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四个环节组成。
②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理”就是反映给学生,“答”就是回答学生。
③理答的前提是认真倾听。只有听清楚学生回答的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理答。
④理答的方式
a. 提示。这是理答方式中难度最大的。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做简单的提示和提醒。理答的难度比较大是因为要了解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b. 探究。教师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思索,启发学生去思考新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对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
c. 转引。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生进行问答。
d. 延伸。回答完某个知识点之后从原有知识点中扩伸出来别的知识点。
e. 回问。提问的问题学生已回答完毕,并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在讲下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回过头来问最初的那个问题。
3.结课技能(简单了解即可)
(1)结课的内涵(简单了解即可)
结课是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
(2)结课的作用(简单了解即可)
①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
②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③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⑤具有教学过渡的作用。
(3)结课的方法
①归纳结课。(这是最简单、最普遍的结课方式,是对知识结构的归纳总结)
②比较结课。(比如学完演示法和实验法之后,可以进行对比结课)
③活动结课。(可以在结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活动结课的形式主要有讨论、实验、演示、竞赛)
④悬念结课。(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⑤扩展延伸结课。(比如学完《泰山挑山工》之后,布置作业让回家看一下关于挑山工的相关视频)
(4)结课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
③要简洁明快。
④要有趣味性。
第八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媒体的概念
1.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按照时代的不同,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
(1)传统媒体:语言、书本、黑板、挂图等。
(2)现代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
二、微课
1.微课在我国是由胡铁生提出的。
2.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3.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短,微课一般都是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少。
(3)资源容量小。
(4)资源组成较为情境化。
(5)微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