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贵阳市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中共贵阳市委统战部
1952 年 10 月,中共贵阳市委设立中共贵阳市委统战部。第一任部长由中共贵阳市委书记、市长秦天真同志担任。至今已经过十五届领导班子的领导。成立以来,统战部作为市委的一个职能工作部门,在贵阳市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贵阳市委统战部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前,贵阳市委统战部在中共贵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要围绕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量工作,编制了《1953年至1957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计划(草案)》,就合营企业资本家的改造问题、如何进行公私合营筹备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1957年后至文革前夕,统战部工作开展顺利,为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为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对私改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印发出了《关于在基层党组织中设立统战委员的通知》和《关于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合作共事关系的意见》,并就党同党外人士实行的民主合作的工作提出了安排、分工等七条意见。“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76年10月以后,“四人帮”被粉碎,统战部工作重新恢复。这一期间,贵阳市委统战部围绕落实政策及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落实“文革”期间受到诬陷迫害的同志、朋友及党外人士的摘帽、平反、改正和私房被占、财物被查抄的清退工作,成立了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兑现、明确了宗教房租定息和有关房产归属问题。1979年6月市级统战系统召开了落实政策大会,宣布给受诬蔑不实之词的统战系统干部进行平反,并当即为23位各界党外人士昭雪、平反和改正。
改革开放以后,贵阳市委统战部在市委的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贵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部署,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统战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呈现出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大好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为推进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全面落实各项统战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各项统战政策,成为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头等大事。通过落实政策工作,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极大地调动了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82年5月至1992年,民盟、民革、民建、九三学社、农工和民进分别成立了市级组织。2005年致公党支部完成了建立致公党贵阳市委的工作。市工商联恢复了活动,并成立了贵阳市总商会。统战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服务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努力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出台关于多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1992年7月1日,贵阳市委统战部代市政府草拟的《市政府关于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建立联系的意见》下发执行。1993年市委统战部下发《加强贵阳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干部管理问题的意见》,使民主党派机关干部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贵阳市委、市政府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协商,多次协助市委召开由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知名人士参加的“季度座谈会”、“协商会”、“通报会”,就贵阳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举措、重要人事安排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座谈,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三、贵阳市统战工作机构建立健全
1984年贵阳市委统战部向市委报送了《关于市委统战部以及市委对台办、市侨联机构设置的初步意见》,贵阳市委批复了市委统战部行政编制数,确定了民盟、九三学社、民革、民建市委的行政编制数。2002年组织对县级统战部内设机构设置情况和乡(镇、街道)、社区配备统战委员及其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2006年代市委起草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做好市、区(市、县)政协换届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各区(市、县)政协换届工作的指导。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7年9月贵阳市共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学社七家民主党派市委会,台盟贵阳市支部,185个基层支部,分布在贵阳市10个区(市、县),共有民主党派成员5630人。
协助台盟中央成立台盟贵阳市地方组织,指导其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经济建设,团结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为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台盟贵阳市支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8家民主党派在贵阳都建立了组织。
统战部代市委起草《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贵阳市委支持各民主党派市委开展重大问题考察调研制度(试行)》、《贵阳市关于加强特约人员工作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口联系制度》等文件。协助各民主党派市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大量社会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各项提案、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为推动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7年又代市委起草了《关于支持贵阳市各民主党派开展扶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协助各民主党派率先在全省开展扶贫攻坚民主监督。8家民主党派对口监督8个区(市、县)扶贫攻坚工作,各民主党派树立“四种意识”、围绕“四力联动”、构建“四种机制”,深入基层调查了解28次,开展座谈37次,收集到基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2条,提出对策建议27条,开展社会服务20多次。协助各民主党派开展“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界别7+2同心扶贫工程”活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各显其能、各出其招,形成了争做贡献、争创佳绩的良好局面。
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现有17个民族乡,309个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72.15万人,占贵阳市总人口的15.4%。共有49个民族,其中苗、布依、土家、彝、侗、仡佬、白、回、满、壮、水等11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贵阳市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促进了贵阳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的通知》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后,贵阳市经过调查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先后在贵阳市郊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和建立11个民族乡,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内部事务。市委市政府召开贵阳市民族工作会议,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贯彻,贵阳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迎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贵阳贵阳市委、市政府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对经济建设为中心,举全社会之力扶贫攻坚,动员和布置各部门对民族地区采取结对子等方式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援,帮助发展经济。1992年设立和稳定民族补助经费,切实按1:1的比例匹配市级民族补助经费,1996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按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每人增列5元补助费,每年共计列支180万元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乡财政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全额返还用于发展,2000年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500万元,2016年用于民族地区工作的民族经费达到2000万元。贵阳市所有民族乡实现了乡乡通油路,309个民族聚居村全部修建了通村道路,仅“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在民族乡共修建油路和乡级道路1823.8公里,民族聚居村道路571.5公里,修建串寨硬化道路380余公里;贵阳市17个民族乡政府所在地已完成电网改造,309个民族聚居村通电率达100%;水利建设和“渴望工程”取得新成效;在民族乡村修建饮水工程288处, 综合治理病险水库17 座,建设小水池34283口,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0980 亩,解决了8.6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全面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干部队伍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民族古籍、民族双语工作进一步取得新突破。2011年成功、圆满的承办了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6年,17个民族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2.8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2656元,粮食、油菜子、烤烟、肉、水产品、蔬菜、水果七大类农产品产量达514850吨,民族乡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构成由2012年的62︰22︰16调整为2016年的48︰18︰34。
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稳步推进,确保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安定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推动贵阳市五大宗教健康、和谐、科学发展,努力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确保贵阳市宗教和睦,维护了社会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3月中央下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以后,宗教工作在党中央正确方针指引下,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积极落实宗教政策。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各教的爱国宗教组织。1980年恢复了贵阳市佛教协会、贵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贵阳市天主教爱国会;1985年成立了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筹备组,1992年成立了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1987年成立了贵阳市道教协会筹备组,2007年成立了贵阳市道教协会。各宗教团体恢复和建立后,在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上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在落实宗教房产上,贵阳贵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1980年至今,贵阳市按照“尊重历史、注重现实、落实政策、关心教会、统筹兼顾、促进和谐、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既坚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落实宗教房产的有关政策办事,又不纠缠历史旧账和细枝末节;既兼顾宗教团体、现产权单位、涉及第三方等几者的利益,又充分考虑宗教团体的具体困难,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目前贵阳市宗教房产基本落实,落实具体做法也了得到中央统战部、省委的充分肯定。维修寺观教堂,合理实行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级人民政府从1981年至今,陆续拨出专款帮助维修贵阳市(含区)需要开放的寺观教堂,切实满足了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1994年底,贵阳市先后维修开放的寺观教堂共14处。目前,贵阳市共有73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市直管宗教活动场所11处。认真做好宗教界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贵阳市非常重视宗教教职人员在政治上的安排,在人大、政协换届时,都会充分考虑安排宗教界人士进人大、政协,充分保障宗教教职人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坚持不懈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不断提高了宗教界人士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国家观念和公民的责任感;加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作贡献的自觉性。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登记。贵阳市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会城市,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均有较大影响。1996年贵阳市有宗教教职人员50余人,信教群众3万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贵阳市现有教徒10万余人,宗教教职人员近200人,信教群众60余万人。通过登记,加强了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逐步提高了依法管理水平,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宗教政策在宗教活动场所的贯彻实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服务。对宗教事务加强了管理。通过对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管理和监督,依法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依法制止一切非法宗教活动,抵制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七、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取得新进展
始终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20字方针,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以“四抓一促”(抓调研、抓机制、抓队伍、抓示范,促作用发挥)的工作措施,打造统战聚力新平台,取得成效,被省委统战部明确为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实践基地试点城市,在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组织开展贵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专项调研,分析掌握贵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规模结构、分布特点、思想状况、利益诉求、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探索开展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对策。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市现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3万余人,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约占75%以上,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约占20%,自由职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人士约占5%左右。
研究出台《贵阳市党外知识分子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通过建立1个党外知识分子信息库、1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息库;建立定期推荐制度、联络员制度、建言献策制度、交友联谊制度,即“1+1+4”的工作模式,推动29家成员单位党委党组切实履行统战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联席会议制度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坚持做到每月都有工作安排,每月都有沟通交流,组织开展了政策解读、部署工作、推荐人才等工作,使成员单位和联络员更加重视统战工作,自觉学习统战知识。
注重对新的社会阶层中代表性人士的培养,坚持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基本标准,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今年市、县两级人大、政协安排新的社会阶层人士446人,其中常委50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市县两级“两会”上共提出议案提案286件。制订35020计划做好试点示范,即三年内在贵阳市建成5个实践创新基地,10个服务站,20个示范点。按照50人以下建示范点,50-200人建服务站,200人以上建实践创新基地的原则,结合特色,分类施策,试点示范。
八、抓代表人士培养,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贵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贵阳市委统战部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和壮大代表人士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上。贵阳市委统战部联合市工商联每年开展理论政策培训工作,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水平。1994年4月23日,全国民营企业家联名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书,发起并实施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光彩事业”,时任贵阳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会长的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张芝庭是10名发起人之一。此后的“光彩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代名词,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经常性活动。按照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方法,开展了以增强民营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起了一支听党话、跟党走、顾大局、讲责任的队伍。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后,出现十强民营企业和十强纳税大户。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已占贵阳市GDP总量的40.7%,2010年达到42.7%,2016年达到53.2%,发展不断提速。2003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中心”成立并在市工商联挂牌,为非公有制经济维护合法权益。
九、成立市海联会,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1996年贵阳市海外联谊会成立,在贵阳市委的领导和贵阳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贵阳市海联会努力开拓对外合作领域,广泛团结港澳台海外爱国、爱乡的朋友,有效促进了贵阳市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成为贵阳市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
贵阳市海联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力在经贸洽谈、项目招商、考察旅游、组团出访、发布信息、宣传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广泛开展了有声势、有影响的联谊活动。多年来,组团赴香港、澳门、台湾和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考察,拜访当地社团和知名人士,与香港贵州联谊会、九龙总商会、华人华侨总会等组织和民间团体建立了联系。市海联会成员及其联系的人士参与市各类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积极促成投资签约项目的落地,海联会成员投资创办了柏顿酒店、贵州祥运精科化工材料有限公司、英利制药有限公司等。
贵阳市海联会牵线搭桥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关注贵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积极捐资建设希望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帮扶困难群体,帮助修建了息烽向阳希望小学、青岩摆早小学等数十所希望学校。市海联会副会长李乐东先生成立“中美教育合作交流中心”,选派200名教师暑期到贵阳帮助贵阳市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市海联会理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抗击凝冻灾害,应对金融危机等工作,参与保护“两湖一库”,参加和谐促进会,为贵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大力培养党外人士,党外干部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取得显著成绩
2003年6月,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加挂贵阳社会主义学院牌子。目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贵阳行政学院、贵阳社会主义学院)在统战方面设有教务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处)、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两个处室。教务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处)负责对接社会主义学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培训班的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和教学组织管理。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负责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民主党派党史党建、民族宗教等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教研咨询工作。近三年来,贵阳社会主义学院先后举办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民主党派新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中青年干部等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干部1500余人次。
通过政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和统战干部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党外干部的实职安排得到明显加强。近年来,贵阳市建立贵阳市统一战线数据信息中心,采集7800余名党外代表人士(统战人物)数据信息,常年拥有一支130余人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一大批党外人士分别担任全国和省、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许多党外干部分别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十四届人大代表中非中共代表116名,贵阳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非中共委员221人,贵阳市有党外正厅级干部1名,党外副厅级干部7名,党外正县级干部13名,副县级干部95名。市政协副主席中配备党外干部5名,占比55.6%;市政协配备党外专职副秘书长1名,市政协专委会配备党外主任1名、副主任9名;市政府工作部门(含二级机构)配备党外正职2名,贵阳市政府工作部门38个, 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的4个;4个市属高校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的3个,其中1人担任行政正职;司法机关中市检察院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1名;市人民团体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的4个。各区(市、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41名,配备党外正科级干部65名、副科级干部271名,各区(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配备党外正职33名(含政府直属机构),区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配备党外干部的62个,储备党外科级后备干部4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