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古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风行古道,纵横驰骋(代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 火仲舫

任建强是一位青年诗人,因而他的散文总是徜徉着诗的节奏、诗的意境、诗的质底,那朗朗上口的语调伴随着诗的弦律,将清新与明快传递给读者。

六月的西北,处处莺歌燕舞。站在须弥山下眺望,在浑厚险峻的高山低谷之间,一丛丛山桃花开得正旺,红色山峦上的一片片绿树带来勃勃生机。这里虽然缺少江南早春时的柔媚和清秀,但北方所特有的那种粗犷与刚强,让人体会到另一种韵味。

石窟的每一个洞穴,犹如开启的天窗,更像一双双智慧的眼睛。一阵朔风掠过,便有悦耳之声传来,宛若天籁之音,酷似鸿蒙初开。

须弥大佛,宛如一位孤独的老人,安详地守候在那里,似乎在笑靥里就寄托了自己心静如水的心境。

站在佛前,我想到了许多。

以上是随便从《须弥纪行》中拈撷出来的句子。诗意化的韵味是不是跃然纸上呢?

《风行古道》全书三辑,第一辑《大原古风》,收录了《须弥纪行》《萧关逢候骑》等13篇文章。第二辑《山水觅幽》,收录了《春行六盘》《远方有诗》《在原州》等15篇作品,第三辑《乡关何处》,收录了《一个人的麦地》《苜蓿花又开》《时光书》等15篇作品。详细审读这些作品,西海固的特有气息便迎面扑来,使人感觉清新、亲切,也体味到了厚实和沉重。

固原,是一块充满神奇的地方。萧关,仅从这地名字义上,便可以看到它的雄姿,萧关的故事,记录着它“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厚重与辉煌,作为故土的后生,任建强的散文中,会时时将自己的感情表露在字里行间。六盘鸟道的嶙峋,西海春波的秀美,东山晓月的明媚,须弥松涛的神韵,七营驼鸣的余音,瓦亭烟岚的旖旎,禹塔牧羊的奔放,篷笤听莺的意境,“固原八景”都在作者的作品中或隐或现;秦长城壮迹蜿蜒百里,耐人寻味;宋萧关咽喉一统,犯敌生畏;青石嘴骏马驰骋,雄风犹在,将台堡红星闪耀,雄师聚会。

唐太宗亲临这里观“马牧”,安西王在这里置王宫,西夏昊王大战好水川,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王维在这里作诗放歌,昭君由这里出塞和番……由此及彼,他在作品中写道:

山河依旧,古关不存。回望萧关,这山、这水、这关隘,在历史舞台上它从来不曾缺失过,在无数次烽火号角之后,留下了一段段不能忘记、可歌可泣的历史。在萧关的遗迹中找寻片断的记忆,那呼啸着如万马奔腾般的风,只有在萧关这样的地方,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喧嚣让我无法倾听风的所有语言,因为城市的拥挤使我无法看到天空的纯净与完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在内心世界里营造一个澄明与开敞的境界,然后倾听内心的风,静数内心的雁,从而在容易散失自己的年代,尽可能地保持自我。

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传承一种事象,而是通过记录、表述,来演绎生存苦难与精神狂欢,在这个过程中启迪思维、憧憬未来、升华主题。通过作者娓娓的表述,我们也许会领略到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思想状况,作者的大爱情怀和美好追求,也在一篇篇作品中徜徉,从而感受这部作品集所以面世的复杂而执着的心境。

我们不禁自问:我是什么?是一株拔节吐穗的麦子,是一滴盛开的胡麻花,是一颗埋在泥里的土豆。但我更想成为萧关城阙上一块最普通的城砖,从六盘深处而来,带来清新的风;我从村落炊烟深处来,带来天空的蔚蓝;在时光流淌中来,做一名捍卫疆土的将士,怀揣一颗勇敢的心,在历史长河里发芽、生长,历经风雨,一次比一次坚强。

蓦地,我听到,一个老者在田埂之上,唱起了悠扬深远的古调,仿佛在胡笳之声、羌笛之韵里,无数的峨冠博带、铜盔铁甲在萧关道上坚守,歌者是他们生命的期许,麦地是他们的宿命的归途。

三千年的时光,只是一个概数,风行古道,这里自然表达的是作者不尽的思绪,也蕴含了作者穿越时空的理念。这种思绪和理念之于作者、读者,无疑是有价值的。它的传承、鞭策、启迪、教育、愉悦作用随着作者的思路纵横驰骋,尽情翱翔,良好的结果便潜移默化于其中了。

是为序!

2018年12月18日

(火仲舫,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宁夏固原市文联原主席兼《六盘山》杂志主编,宁夏六盘山民俗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席,《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创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西夏殇》等作品。曾荣获宁夏首届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宁夏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宁夏优秀文艺工作者、固原市宣传思想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