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
感冒病案一
吴×,男,12岁。初诊时间:2013年11月4日。
主诉:怕风、流黄涕半月。
病史:患者于半月前受凉后出现流黄涕,并时有头痛、鼻塞等症,先后多次于院外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遂来就诊。患者平素体虚,怕冷易感冒。食纳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药敏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为年少体虚,以受凉后流黄涕为主要症状就诊,故属中医学感冒病范畴;患者平素体质较差,怕冷易感冒,受凉后出现流黄涕,为感寒后,寒郁化热所致,故本病辨证为气虚感冒。
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气虚感冒。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益气解表。
方剂:生黄芪30g,防风12g,炒白术12g,蝉蜕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辛夷12g,苍耳子6g,薄荷(后下)9g,桑叶12g,荆芥12g,生甘草6g。
煎服法: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流涕症较前减少,头痛、鼻塞症状缓解,予以上方7剂而病愈。
心得体会:《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轻扬,多犯上焦,外邪侵犯,多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受外邪之后,卫表不和则恶寒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塞、咳嗽。气虚感冒多由于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
老师点评:如上所述,感冒以风寒、风热感冒者多见,如本例看流黄涕而从风热感冒入手,运用辛凉解表之剂,则能缓解症状,但亦伤其自身,使其体弱更甚,故治疗疾病时需谨慎辨证,正如《证治汇补·伤风》说:“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感冒病案二
刘××,女,21岁。初诊时间:1999年7月12日。
主诉:不思饮食,食而无味,伴闷热汗出2周。
病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2周前因考试,精神紧张,加之天气炎热渐而出现不思饮食,食而无味,发热汗出,四肢酸困,精神不振。查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感冒,暑湿困脾。
治法:清暑化湿醒脾。
方剂:藿香12g,佩兰12g,杏仁12g,薄荷10g,荷叶12g,西瓜翠衣15g,菊花15g,陈皮10g,茯苓15g,苍术12g,甘草6g,扁豆花12g,木香10g,香薷10g。
煎服法:3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服用3剂中药后诸症大减,诊断同前,效不更方,再予4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少食油腻辛热食物。
按语:陈老师临诊指出正逢夏季,炎暑时日,加之患者劳逸失当不能耐受,感受暑邪,湿困脾胃,为夏季所特有的疾病,应以清暑化湿醒脾为主。
本案的治疗体现了陈老师的治外感还注重“天候地气”,夏季多见暑湿之病,故以清宣化湿透邪为主,治暑湿有三法,在上焦宜辛凉宣解,如香薷、连翘、薄荷、杏仁等;在中焦宜苦辛宣通,可选用藿香正气;在下焦宜化气利小便,选用六一散,桂苓甘露饮等。本例病在中焦,故用清宣湿以透暑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