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川中医临证实录病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郁病

郁病病案一

许×,女,54岁。初诊时间:2014年12月2日。

主诉:情绪不宁,抑郁烦躁3个月。

病史:3个月前因投资失败,遂感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焦虑不安、夜寐难安,烦躁易怒,思维迟缓,动作减少,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情绪不宁,抑郁烦躁”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患者肝气郁结,气滞不利,故胸胁胀痛;肝主疏泄,气机郁滞,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故情绪急躁易怒;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或闭经;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舌脉。

诊断:

中医诊断:郁病(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香附12g,麦冬12g,枳壳12g,炒枣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百合12g,丹参12g,茯神12g,陈皮12g,川芎12g,炒白芍12g,生甘草6g,青皮12g,佛手12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服上方7剂后情绪不宁,抑郁烦躁好转,睡眠好转,上方加生白芍20g,继续服药7剂。

心得体会:陈老师认为,《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此病多因情志不舒,郁结难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疏肝理气,炒白芍养血柔肝,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安神,诸药相合共奏佳效。

郁病病案二

李×,女,40岁。初诊时间:2014年12月3日。

主诉:多愁善虑3月。

病史:3月前因恋爱失败,遂感情绪抑郁,悲观多愁,厌世善虑,善叹息,时烦躁不安,时默默不欲饮食,身倦纳呆,两胁胀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多愁善虑”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患者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气疏泄不利,而致胸胁胀满,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脾失健运而见胃脘痞满不适。叹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叹息为快;气机郁结不畅,不得条达疏泄,故精神抑郁。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肝郁脾虚之象。

诊断:

中医诊断:郁病(肝郁脾虚证)。

西医诊断:抑郁症。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方剂:逍遥散加减。当归15g,炒白芍12g,柴胡12g,炒白术12g,炒枣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百合12g,薄荷9g,茯神12g,郁金12g,青皮12g,月季花12g,生甘草6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服上方7剂后情绪抑郁好转,时有惊悸,上方加生龙骨20g,继续服药7剂。

心得体会:《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逍遥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郁病的有效方剂。方中白芍、柴胡疏肝解郁;白术健脾和胃,当归养血柔肝;薄荷、生姜、大枣养胃和中,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安神。诸药合用共奏解郁安神之功。

郁病病案三

刘×,女,48岁。初诊时间:2014年12月15日。

主诉:咽中如有物梗4个月。

病史:4个月前与人吵架后觉咽有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胁肋胀满,两胁不适,苔白腻,脉弦滑。

既往史:有月经不调病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咽中如有物梗”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梅核气”范畴。患者因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故胸胁胀闷疼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化火生燥,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咽有梗阻感。苔白腻,脉弦滑为痰郁内阻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郁痰阻证)。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厚朴15g,紫苏12g,清半夏12g,茯苓12g,炒枣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百合12g,丹参12g,茯神12g,枳壳12g,佛手12g,生甘草6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服上方7剂后咽中如有物梗好转,上方加生白芍20g,继续服药7剂。

心得体会:《灵枢·口问》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患者因情志不畅,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符合“梅核气”的特点,方中厚朴、茯苓、半夏降逆化痰;紫苏、生姜利气散结,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安神,诸药合用共奏佳效。

郁病病案四

万×,女,54岁。初诊时间:2014年12月22日。

主诉:情绪抑郁,心悸易惊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家中进入小偷受惊吓,渐致多思善疑,心悸易惊,悲忧善哭,头晕神疲,失眠,健忘,纳差,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既往史:既往有“缺铁性贫血”病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情绪抑郁,心悸易惊”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惊悸”范畴。患者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受到惊吓,脾气不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生血不足,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肌肤失荣,所以面色萎黄无泽。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食欲缺乏,腹胀便溏,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郁病(心脾两虚证)。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剂:归脾汤加减。党参15g,茯苓12g,麦冬12g,炒白术12g,炒枣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百合12g,黄芪30g,茯神12g,龙眼肉12g,远志12g,木香12g,生甘草6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服上方7剂后情绪抑郁好转,心悸易惊,上方加炒白芍15g,继续服药7剂。

心得体会:陈老师认为患者因气血不足,脾气虚弱,心失所养,而见惊悸不安,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健,则气血自生;黄芪、当归补气养血;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医方论·越鞠丸》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故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之效。

郁病病案五

高×,男,36岁。初诊时间:2014年2月24日。

主诉:情绪低落4个月余。

病史:患者4个月前因家中不和,与夫离婚,默默不欲饮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少寐健忘,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情绪低落”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患者因素体肝肾不足,肝阴不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少寐;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舌质干红;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阴不足,肝脉失养,致胁部隐隐作痛。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火炎于上,则两颧发红;内迫营阴,使夜间盗汗;舌干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郁病(肝肾阴虚)。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补益肝肾,滋养阴精。

方剂: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沙参12g,麦冬12g,枸杞子12g,炒枣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川楝子12g,丹参12g,茯神12g,当归12g,山茱萸12g,柴胡12g,生甘草6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服上方7剂后情绪低落好转,上方加生白芍20g,继续服药7剂。

老师点评:《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指出:“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患者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方中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芍药养阴柔肝;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山茱萸补肝之阴而抑阳,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安神。

郁病病案六

刘×,女,42岁。初诊时间:2014年5月6日。

主诉:郁闷不乐2个月余。

病史:患者郁闷不乐,喜叹息,咽干焦躁,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有类似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故夜寐不安,神不守舍,情志不宁,郁闷不乐。

诊断:

中医诊断:郁病。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5g,荷叶12g,生地黄12g,牡丹皮12g,生栀子12g,合欢皮12g,夜交藤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炒白芍12g。

复诊:服上药后,夜寐转安,咽干好转,心情较前舒畅,上方加百合20g,继续服药。

心得体会:五志过极,或思虑太过,使心阴耗损,心阴不足则虚火内生。

老师点评:郁病的病因有情志内伤和肝气郁结两方面,其病机关键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与肝脾心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郁证》中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多实,为六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虚实也可同时出现,故需标本兼顾。

郁病病案七

冯×,女,27岁。初诊时间:2014年5月26日。

主诉:郁郁不乐半月余。

病史:患者1年来情绪欠佳,近半月加重,整日郁郁不乐,口苦胁痛,纳差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既往史(药敏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整日郁郁不乐为主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症见苦胁痛,纳差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肝郁气滞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郁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

方剂:瓜蒌12g,天花粉12g,夏枯草12g,元参12g,柴胡12g,青皮12g,郁金12g,木香9g,香附12g,藿香12g,佛手12g,川楝子12g。

复诊:患者情绪较前要好,整日郁郁不乐好转,但仍觉口干不舒,上方加沙参12g,麦冬12g,继续服药7剂。

按语:本病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故运用疏肝解郁,理气调中,使气机条达顺畅。

老师点评:郁证病因为情志内伤,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除了方药的运用,更应对病人情志加以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