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山绿水到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之祖”展子虔
展子虔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画山水、人物、花鸟、楼台、鞍马无所不能,还在扬州、长安、洛阳等多地寺庙绘制壁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展子虔画技精湛,常以“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的手法入画。他画人物以细致之笔勾画,用色晕染人物面部,使人看起来表情逼真、精神饱满。元代汤垕称赞他“可为唐画之祖”。展画马时,不光形似,更能抓住马的神态,把马站立、走卧、跳跃、驰骋等一系列动作与神情相互结合,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他画的山水意境深邃而悠远,更被评价为“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图18】[隋]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图18)是展子虔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其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该画以贵族游春为主题,表现了江山大川的无限秀美与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趣。全图以鸟瞰的方式展开描绘,将山川的连绵起伏、地域的辽阔美丽、堤岸的深远悠长、水岸的波光粼粼、密林的郁郁葱葱尽收眼底,贵族、侍女们在这里尽情地骑马、戏水,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山林。如此多娇的风光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画家构图均匀平衡,用细笔勾画山峦树石,线条纤细而没有皴笔,显得朴拙而真切。人物同样用细笔勾勒,神形兼备,神采奕奕。山水用线柔美流畅,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这幅画在设色上也很有特点,山水用青绿、人物用粉来点染,松树直接用深绿代表松针,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特征,极富装饰韵味。《游春图》也因此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青绿山水”的开端,成为诸多唐宋画家效仿与追随的楷模,展子虔也因此被誉为“青绿山水之祖”。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称赞说:“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展子虔一生创作出丰富的作品,除《游春图》外,还有《王世充像》《授经图》《长安车马人物图》《按鹰图》《人骑图》《人马图》等流传于世。
展子虔久负盛名,看过其作品的人无不点头称赞。常听赞美之词的展子虔有些自负,看不起其他画家,其中包括董伯仁。其实,董伯仁画的人物和马与展子虔不相上下,而他画的南方风景,特别是台阁,更是略胜一筹。董伯仁听说展子虔瞧不起自己,就淡淡地说展子虔只能画些北方的秃山恶水罢了,根本画不出江南的秀丽风光。展子虔起初听到这些话十分生气,但是,当他拿出董的作品与自己的放在一起仔细对比,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画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于是,他登门拜访董伯仁,表示要向其学习。董伯仁深受感动,从此,二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但相互促进了绘画技术,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金碧山水李思训
李思训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宗时为江都令,唐中宗神龙初年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初年曾任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战功显赫,画技出众,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李思训“早已称艺于当时”,因此有“大李将军”的称谓。
李思训擅作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山水画最为出色。他在继承隋代展子虔“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学习与发展,并自成一家,开创了“金碧山水”的先河。“金碧山水”使用了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比“青绿山水”多了泥金一色,所以看起来金碧辉煌,极富装饰韵味。
李思训画风工整巧密,笔锋细腻入微,下笔灵活流畅,能随着山水的曲折多变勾画出丘壑的变化。所画作品线条刚健、色彩富丽,尽显豪华大气。张彦远说李思训画的山水“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宣和书谱》记载了李思训的作品共17幅,仅《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流传至今。
《江帆楼阁图》(图19)现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该图从俯瞰的视角进行创作,描绘了山林树石掩映下的浩渺江水。近处江面波光粼粼,远处江水愈见渺茫。一叶渔舟轻轻划过,还有两叶渐渐远行。图下方是岸边风光。岸上山峰叠起,密林交错,一排亭台楼阁掩映其中,极为秀美。整幅画面共有七人,一人在廊内,二人在坡岸观赏风景,还有四人沿着山路走来,其中骑马者是主人,其余的都是仆人,他们簇拥在主人身边,挑担、拿物,各尽其职。该图在设色上沿用人物画的重彩法。用石绿色渲染石面,用厚重的绿色画松针。亭台楼阁与辽阔无边的江河相互映衬,再加上轻舟、帆影的细微点缀,整幅作品既把山河的广阔突显出来,又给人留下一种空旷寂静的感觉。人物勾画工整细腻,行为神态恰到好处。树的枝、干、叶采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无明显的皴笔,墨线转折处用金粉勾画,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金碧山水的磅礴气势。唐玄宗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尽其妙处。”
李思训在绘画创作上成就斐然,给儿子李昭道也带来很大影响。李昭道继承了李思训金碧山水的风格,并将这一特点发扬光大。张彦远说:“变父之势,妙又过之。”证明“小李将军”的画胜过他的父亲。明代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
【图19】[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山水画之祖”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他不但诗词出众,也颇具绘画天赋。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能把诗句中的优美巧妙地融合于笔墨之中,意境淡雅抒情,以画配诗,用诗解画,成功抒发出画作的优美意境。
王维是历史上首位采用“泼墨”技法的画家。他用画笔蘸好墨汁先大片大片地洒在纸上,再画出物体的形象。这是一种写意的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绪的抒发,作品看起来多了些真实,少了些虚华。王维开创了唐代水墨山水画,从此这种写意的水墨画逐渐代替了色彩浓厚的青绿山水画。
王维的山水画在绘画理论家们的眼中享有很高声誉。《历代名画记》说王维“工画山水,体涉古今”,《唐朝名画录》说王维“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旧唐书》本传也称赞他的画“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
王维精通佛学,深受禅宗理念影响,董其昌称他为“南宗画”之祖,说他“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王维在作画时常把佛学思想融入其中,作品《辋川图》(图20)就是其用佛学思想创作的,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图20】[唐]王维《辋川图》(局部)
辋川位于蓝田县中南部,那里风光秀美,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王维于40岁的时候迁至辋川,开始了隐居山林的生活。画面中的辋川山清水秀,群山四处环绕,树林相互交错,掩映着楼台庭院。河水从周围潺潺流过,小船在水面轻轻划行。整个画面风景优美,意境深邃,充分表现出王维心境淡泊、无欲无求,只想过一种与世隔绝、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情怀。该画设色明亮,用线挺劲,山石无皴笔,楼台似界画,令观赏者看后也立感身心愉悦、轻松自在。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王维画的《辋川图》“世之最著也”。
《辋川图》共描绘了20处景物,王维为每处景物题诗一首,共20首汇集成《辋川集》,其中一首《鹿柴》(柴读zhài,通“寨”,指用树木围成的栅栏。“鹿柴”是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原址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直到今日还为人们所熟知,每次读来脑海中都能呈现出一片美景。
王维的山水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精华,在手法上接近李思训。《墨缘汇观》说:“王维《山居图》,青绿山水”,设色“重深”,“界画纤细,类李将军一派”。而郭若虚则用“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来评价董源之作,说明王维和李思训的画还是有不同之处的。王维还非常崇尚吴道子的画风,“画山水树石,纵似吴生”。但王维也有其独特风格,他作画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笔墨委婉华丽,另一种笔墨圆润流畅。
荆关山水
荆浩和关仝为五代山水画代表人物,两人均属北方画派。他们既有传承关系,又各自特色显著,因此二人在绘画史上被称为“荆关山水”。
荆浩,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博学多才,善于写作。后梁时期战事爆发,他为避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擅画山水,作画非常勤奋,常带纸笔到山中摹写,作画之前,先一遍一遍仔细观察,把山的不同样貌都用画稿记录下来,回家后再进行创作。所作云中山顶,展示出巍巍山峦的雄伟气势。他常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而他认为自己既学得吴道子用笔,又习得项容用墨,可谓笔墨兼备。
【图21】[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局部)
荆浩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方式,创作出气势磅礴的山水作品。米芾说其所画山水“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他的作品《匡庐图》正是这种山体厚重大气之感的体现。《匡庐图》中的山水已不同于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隋唐代山水画多用线条勾画山的轮廓,而五代山水除勾勒山石轮廓外,还用阴影强调纹理的粗糙,显出山石的庞大。该画采用全景构图,有咫尺千里之感,达到他所提倡的“气质俱盛”之标准。
除画山水外,荆浩还著有一本山水理论书籍《笔记法》。该书提出“搜妙创真”“图真”“六要”等观点,为中国山水画家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荆浩的山水绘画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关仝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五代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他自幼热爱绘画,为把画画好,每天刻苦钻研,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关仝生在陕西,所画山水多取景于秦岭、华山,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峰峦险峻和宏伟气势。他画的山水正如北宋米芾所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他画树木“有枝无干”,画人物悠闲自若,画台阁古典优雅。整幅山水有一种“坐突巍峰,下瞰穷谷”的感觉。他的现存作品《关山行旅图》(图21)为绢本水墨画,画中山间云雾缭绕,峰峦峻厚,变化万千,山下的板桥、枯树、村落尽显北方深山老林的僻静寒冷。这种景物浑然一体的感觉,给人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关仝的山水画早已突破荆浩山水的格局,因此有“关家山水”之称。
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形成于唐代。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还只是人物的背景。隋唐时期的展子虔、李思训突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桎梏,创造了“青绿山水”,建立起了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结构,也为中国山水画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哲学意义,使其内涵与立意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王维开创了写意水墨画,五代的荆浩、关仝等人,又将山水画从色彩绚烂的盛唐气象带入意境淡远的水墨境界。从此,“水与墨的交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