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符合人们道德情感的生成发展规律

在道德结构中不仅包括道德认知,而且包括道德情感。在一定意义上人们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是道德情感,而不是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只是道德行为的间接基础。伟大的行为源于伟大的激情。人们的许多壮举并不是斤斤计较的结果,而是情感激励的产物。这样,德育就不仅仅要提升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且要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毫无疑问,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揭示了德育所要遵循的道德认知的生成发展规律,但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弱点就是忽视了德育中道德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这一点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进行了很好的弥补。麦克菲尔强调,学校德育的侧重点应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我们认为,人们道德情感的生成发展史有规律可循的。道德情感是一个由狭隘到宽广,由单一到丰富,由浅薄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因此,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符合道德情感的生成发展规律。

那么,怎样认识道德情感的生成发展规律呢?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一样也存在一个生成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规律性。麦克菲尔在调查中发现,对同一情境人们的情感反应是不同的,存在一个由消极到积极的逐渐成熟过程。道德情感的生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分为两个层次来说明。第一个层次,就单个道德情感来说包含着规律性的生成发展过程。我们认为,爱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道德情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本质。而这种爱又是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 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然后爱师长,进而爱朋友,以达到爱众人。孟子也说:“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① 这便是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人们长期批判“爱有差等”的思想,认为它不如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思想。实际上,泛爱众、兼爱、博爱是爱这种道德情感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而“爱有差等”的思想恰恰反映了爱有一个生成发展过程。人一生下来最初的情感是对母亲的依赖和喜爱,然后随着在家中成长扩展到对家人的爱,再随着社会交往扩大到对同学、同事、朋友的爱,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对众人的爱。这就像石子投到水里所产生的波纹一圈一圈向外扩展。可见,“爱有差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爱这种道德情感生成发展的规律。第二个层次,就全部道德情感来说也存在着规律性的生成发展过程。道德情感既包括爱,也包括归属感、责任感、公正感、尊严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等。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人的生活中这些道德情感的发展逐步由单一到丰富,由狭隘到宽广,由浅薄到深刻。这是一个合规律性的发展过程。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如何符合道德情感生成发展规律呢?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既包括一体化道德认知教育,也包括一体化道德情感教育。大中小幼不同时期道德情感教育应当相互衔接,层层递进。这是一个连续的一体化统一体。在幼儿园时期,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是爱的教育,从爱母亲的教育起始。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进展到对家人、小朋友、老师和自我的爱的教育。幼儿园时期爱的教育切忌抽象化、复杂化。在中小学时期,道德情感教育应继续抓好爱的教育,使爱的教育逐步从家人、熟人向陌生人扩展,从自我向国家、民族扩展,从人向自然、地球和宇宙扩展。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怎样去爱。在这个时期校园暴力时有所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爱的教育效果不彰。在中小学时期道德情感教育不应局限在爱的教育这个单一领域,而应当扩展到归属感、责任感、公正感、尊严感、荣誉感的教育,使道德情感教育多方位展开,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单一走向丰富,从浅薄走向深刻。大学时期爱的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向博爱教育迈进,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全世界进步人类深沉的爱,对自然生态和广袤宇宙由衷的爱。同时大学时期道德情感教育还应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特点。必须指出,在大学时期良心的教育是特别重要的。良心是道德情感的高级形态,是道德自律的保障。正如孟子所说的:“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② 良心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综合性深入化道德情感教育的成功。当然,这种划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大多数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是正常的,但也会有个别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超前或滞后,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过程中也要重视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学而》。

①《孟子·滕文公》。

②《孟子·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