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出真知
第一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①
一、“行”——实践的含义与重要性
“行”乃实践,实践是一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近几十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得“实践”这个词成了中国哲学界乃至文学界的一个中心词。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都把自己文章的出发点、论证过程,以及最终的论点放在了“实践”上面。例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艾青在《光的赞歌》这首诗中也提到:“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都凸显出“实践”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实践的。”进一步解释为:
(1)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人类社会不复存在也不会发展。
(2)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他存在的一切关系。
(3)实践构建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全部生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二、“知”——认识的含义与其主观能动性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对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属于人类的意识范畴。意识是认识的内涵和根源,认识是意识的外延和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也称之为“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并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或能力。
三、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以及深远影响
(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
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他的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但王守仁忽略客观的知识,又忽略了历史条件的决定作用,更忽略了客观实践的作用,显得过于主观唯心。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名言是陶行知①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整句话是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里,实践和认知的关系——“实践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的收获。”这突出反映了实践的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的真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 其意是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又一次突出做一件事情时实践的重要性所在。可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值得去探讨和学习,从中受益。
第二节 我院筝专业得以大发展是不断实践的成果
一、理论方面
实践构建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此方面的实践可追溯到1961年的全国教材编选座谈会上,云集全国筝界前辈,对当时高等院校教材的技法,筝曲目演奏技巧等进行统一。这是各位专家学者将自己平时对筝的技法及曲目练习得到的感悟与收获进行研讨,也就是汇总各位前辈的“实践”经验,汇编成《统一古筝指法符号》等三个文本,此为实践出真知的最鲜明体现。后来,我们从演奏筝曲到研究“秦筝”的历史、衍变过程、发展历程等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都是通过几十年陕西筝人不断的实践得出的结论。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我们通过翻阅历史书籍、文献等,对“秦筝”历史等进行研究,再与现实音乐环境相结合,提出“秦筝归秦”的思想或规划陕西筝派未来发展的前景等,都是实践得到的结果,不能只是空想或臆断,这正是“认知可以来源于实践,但是认知绝不可以代替实践”。
二、艺术创作方面
新时期,新的创作筝曲不断出现,从中不乏许多带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筝曲,这些筝曲的创作,是作曲家将陕西本土的地方音乐,如迷胡(眉户)、碗碗腔等为素材,又通过学习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的风格与技艺,将二者融合一起“嫁接”出来的新果实,符合本土特色,又形式新颖,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并广泛的流传。究其原因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则是实践的收获。“陕西筝派”自立风格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最后得到大众的肯定与接受,说明实践对此认知也进行了检验。
三、演奏形式变化方面
筝在我院建校初期,到以后发展的20多年中,演奏形式基本还是以独奏为主,因为当时学筝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没有达到现在的普及程度。但随着时代发展,弹筝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在练琴时构思出了齐奏、重奏等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后经过共同的排练等发现此形式是可行的,随后一直发展至今。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勇于开拓最终经实践检验为可行,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哲学观点的可靠性。
以上三方面,只是作为三个比较鲜明的例子。而此哲学观点运用于现实生活,以及我院筝专业的发展历程中不胜枚举,从中让我们意识到了实践的客观性与重要性,我们要勇于实践,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总结,才能产生推动事物发展的认知,最后实践会再次检验得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客观与进步。这是我们不断向前,又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
① 语出《陶行知教育文选》。
① 陶行知(1891—1946),汉族,徽州歙县人,别名:陶文浚,乳名:和尚。他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学者。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等。
②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