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第一节 继承传统优势

筝史的研究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秦筝两千多年的发展及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赋予这个课题太多的文化意义及内涵。本文力求以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这一时段发展轨迹为线索,探求其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那么,在21世纪我们发展秦筝陕西流派的进程中,需要继承的传统优势是什么?从分析探索筝史中又能学习到什么?

筝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历朝历代筝的形制发展、社会地位、发展状态及诗文意象等方面。在汉时,傅玄赋予这一乐器高度文化意义:“仁智之器”,把筝誉为“仁义、智慧”的化身。“仁、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汉时筝的“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社会思想力的精神,反映出筝作为法天法地的乐器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汉侯瑾写道:“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说明了筝是移风易俗、是仁厚仁爱的器物。这一时期的进步性体现在:筝不仅仅是单独把玩的乐器,具有娱乐性,它更是作为一种道德法器来要求与规范弹筝人,集天文地理、人文道德、文化艺术于一身。罗敷弹筝巧拒赵王和吕布弹筝惑敌军的故事就是筝“仁智之器”现实意义的体现,它不仅影响着弹筝人,也影响着听筝人。

秦筝陕西流派在几十年的复兴、发展实践中,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探索,八九十年代的崛起,21世纪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百折不挠之路。这种精神包含仁义、智慧、坚持、团结、凝聚,总结起来就是“秦筝精神”。曹正先生在西安秦筝学会成立时题词“筝道本源”四个大字,也强调弹筝须先“重道”。“秦筝精神”正是我们不容摒弃的优秀传统。这种精神一方面作用于秦筝工作者不断地发展、进步,以“仁智之器”为座右铭,实事求是,正视历史;另一方面通过秦筝工作者以一种文化精神去积极地影响社会,发挥其自身的“能量”。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秦筝陕西流派从曹正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建立筝专业学科,到今天经历了几代筝人一步步地发展;从开始的摸索借鉴到现在的改编发展创新,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正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这绝非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继承优秀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第二节 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继承、发展、创新是事物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思路的体现。50年来,秦筝陕西流派着重从专业学科建设体现其发展战略。秦筝陕西流派的发展思想与时俱进,一刻也不能离开思考、学习与进步,因此,这也是提出建设这一特色学科的根本旨意。在21世纪的今天,在“明德教化,乐音至善”的校训中,筝专业教学如何在教学科研、理论建设等方面实现创新思维?这一流派的发展既要体现出民族性,又要凸显出时代性,因此,“特色学科”的创新建设,是这一学科发展的第二起跑线,是筝教学方面的第二次革新。

在魏军教授的《秦筝曲论》中,深刻体现了他关于流派发展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正如罗艺峰教授在序中所言:“他把对这件古来被称为‘仁智之器’的民族乐器创新之思落实到了 ‘古、今、中、外’四个字上了……其 ‘外’确实本书最见易趣的部分,他把一些世界名曲如18世纪奥地利作曲天才莫扎特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移植为筝四重奏曲,那流行世界的古巴民歌《鸽子》、墨西哥民歌《晴朗的天空》、日本民歌《樱花》和脍炙人口的意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阳》等纳入创作思考,大大地拓展了筝乐的曲目范围……这种聚古为今、融洋为中的构思是值得关注、值得思考和提倡的”。把秦筝创作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是为将秦筝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让秦筝陕西流派在创新中升华,彰显民族个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走向势在必行。21世纪不仅是“秦筝归秦”的时代,而且是让秦筝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的时代,让“仁智之器”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继承秦筝文化,弘扬秦筝精神,具体还是落实在两个字上——“仁智”。如何落实?就不单单是几首曲子,做几篇文章,而是有能力提升流派成员中自身的学识与修养,这就需要有大胆的创新思维,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树立大仁大爱的高尚品德,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传承秦筝文明。仁是中国文化文明的精华,智是大智大慧中无我、无私,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方能体现出“秦筝”二字的价值。罗艺峰教授说得好:“仁是不偏,智是不蔽,正体现了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