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文集(卷十四 文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文学与故乡》:我写铁市长

“铁市长”,是西安人送给张铁民市长的称呼。其实,这一称呼来自于他主政铜川时的事。据说,他在铜川的市政建设尤其是治理漆水河的艰巨工程中,雷厉风行,敢于碰硬,对拒绝参与市政建设的中央及省上驻铜单位实施强制措施,使工程圆满竣工,改善了市区环境,造福于铜川市民,从而得到了市民们的赞赏。“铁市长”的称呼就这样不胫而走了。我是铜川人,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可能是缘于乡情。便产生了对他的敬仰之情。20世纪70年代末,张铁民调任西安市市长,虽说进了省会城市,但他在铜川工作时养成的做事果断,坚持原则,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一点没变。

“‘铁市长’换锅”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灞桥老农民在城里商店买了一口铁锅,使用起来漏水,屡次要求退换没能解决,“铁市长”找到这位顾客,亲自拎着铁锅找到商店为这位老农换锅。这个小小的故事,一时成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铁市长甚至为了火柴的供销难题也要亲自走街串巷,查处违规现象。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铁市长”却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大事,市政府的职责就是从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抓起,管好吃、喝、拉、撒,为市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

为缓解交通拥挤,一市之长的他还戴着草帽,扮成乘客去挤公共汽车,然后,让市政府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去公交车上体察民情,调查研究解决方案。为抓好市容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支持一位街道办的老太太上门罚了省委机关的款。在修复城墙的拆迁和义务劳动中,他顶着一些群众的围攻和告状风,坚持不懈,终成大业。今天的西安城墙已经是西安大都市文化和旅游的形象标志,提起往事,西安市民是应该感谢“铁市长”的。

而“铁市长”能成为我笔下的人物却有这么一段往事。

我当时在劳武巷警备区招待所内的市文联《长安》文学杂志做编辑,每天从大雁塔附近的家中骑自行车上班,几乎穿越整个城区。当时的媒体上时不时就会有市长出行的新闻,而更多真实生动的有关市长的话题却来自普通市民的传言中。在我看来,“铁市长”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彰显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张扬和世道人心的所向。

1984年夏秋之际,我去拜访《延河》副主编晓雷。我们两人在谈到报告文学的选题时,不知不觉地便谈到了“铁市长”这个题材。晓雷试探性地问我:你敢不敢写这个人?晓雷之所以这样问我,是因为“铁市长”除了被市民拥戴外,还在于他是一个有争议,甚至很敏感的人物。对于如何写“铁市长”,说老实话,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只答应试试看。但在我的内心却有一股激奋的潮水渐渐淹没疑虑的堤岸,我感觉到自己正在向一个有时代典型意义的人物靠近。

这之后,我在当编辑之余,抽出时间赶到了北院门市政府办公厅,向这里的负责人说明了我的来意。在市长身边工作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听说我要写“铁市长”,马上放下手头的事,很激动地向我讲述起“铁市长”的故事来。从她这里我才知道那些道听途说的传闻只不过是海中冰山的一角。这位女同志说:“铁市长”病了,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我们联系一下,争取找他本人谈谈。在此之前,我听说市长是被气病了,不知是真是假。但听了这位女同志的介绍,我想,在整顿市容、修复城墙等烦琐而艰巨的行动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绝非易事。我想,气病也罢,累病也罢,反正他已经是一个病人了。

之后的采访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一个秋雨天的午后,我如约骑车子赶到了省医院干部病房采访铁市长。秘书胡太平在门口等我,带我走进一楼南面的一间病房。市长显然是刚刚接受完治疗,从病床上走到外边的会客室。他很爽朗地笑着,吩咐我坐在沙发上,然后点燃一支烟亲切地同我攀谈。他问到了我的一些情况。说:我老家铜川的村子他去过。谈到采访,张市长真实的想法是:原先是不愿意让人写他自己的,现在想想,快到站了,总结一下工作也好。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为他的坦率所感动。他特意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分寸,不要只写了他的好而显得别人不好。他让我先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需要他谈什么,他会坦诚地如实讲出来的。他一边说,一边给胡太平交代,提到需要采访的市委市政府及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把熟悉情况的一些人名让我记下来由胡秘书负责联系。

接下来,我和胡秘书相约,由他引见或联络,我有时乘车有时骑自行车,有时还步行着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追寻“铁市长”的足迹。在一个月前后的时间里,挨个儿寻访遍了与市长故事有关的人和事。在采访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普通市民,他们所讲述的事情已经不只是具有传奇色彩,而是以确凿的事实、栩栩如生的细节引领我深入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件之中。采访中,一位市政协的老太太一边向我泣不成声地叙述“铁市长”解决幼儿园园址问题的过程,一边用拐杖戳着地板斥责一些基层干部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同张市长家人的交谈中,我从妻子儿女讲到的那些家务事中可以察觉到他们善意地抱怨他在大公无私方面对家人不近情理的地方。正是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采访素材,愈来愈使我走近了张铁民这位西安市市长既平凡又不平静的情感世界。

我用几个月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人,采访笔记记了十几万字。之后,我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写出了有五六万字的初稿《张铁民市长》。说来也有意思,当时,我是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之邀,住在西影厂招待所修改电影剧本《疯子画家》的。而在此期间抽空采写的报告文学《张铁民市长》却成了我的主打产品。这,或许就是作家神圣使命的召唤吧。

1984年末,我将初稿送到仍在住院的张市长审读,这前后他已退居省人大任副主任,病情在渐渐恶化。他花了十多天时间,坚持在病床上读完了原稿,并作了多处更正和修改。之后,我把第二稿送到了《延河》编辑部,在晓雷的建议下作品的标题改为《市长张铁民》,修改后的稿子本意是让有关部门审读并签署意见发表。但稿子送出去,就没见回复。最后,只得由作者、编者和主人公本人负责了。

《市长张铁民》很快在《延河》1985年第5—6期发表。

当我把刊物送到张市长的手里时,他真切地说:谢谢。后来我问过胡太平,他说市长是在病床上断断续续读完的,医生多次劝说市长不能再劳累,要好好休养。谁知,没过几个月,张市长的病情严重恶化,一口痰没上来,就离开人世了。我参加了市长的葬礼,那是非常感人的场面。随后,我又写了续篇《铁市长之死》在《延河》发表,这是后话。

一个深受普通百姓爱戴的市长就这样走了,他因积劳成疾病退二线,六十多岁便离开人世,铁市长的死,更使他的生命价值在人们心中得到了升华。“铁市长”的称呼,几乎成了敢于负责、为老百姓办事,铁骨柔肠的领导干部的代名词。

《市长张铁民》只是一个普通文学工作者对百姓心目中的市长进行的一次纪实性的描述,却得到了西安市民的欢迎。《陕西日报》记者秋乡在他的文章《人民肯定了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刊登《市长张铁民》的那期刊物“尽管增加了印数,还是脱销了。那些天,上至省、市各部门的党政干部,下至钉鞋赶夜市的手艺师傅,都热心地读《延河》,饭后茶余的谈话资料,也都是关于张铁民的”。“这篇报告文学,在1985年《延河》首届文学奖评选中,当然地名标金榜了。”“《市长张铁民》的成功,是时代和人民对‘铁市长’的肯定,也是对和谷的辛勤创作的肯定。”

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在两年一届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榜上有名。先后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的李若冰作为评委,很高兴地说,这篇作品填补了陕西乃至西北作家在全国报告文学获奖方面的空白,在反映市长现实生活题材方面也是不多见的,难能可贵的。

随后,华岳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市长张铁民》单行本,请原市委书记何承华作了序。在序言中,除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强调了市委、市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一致态度,也指出了作品内容“挂一漏万”的局限,这是我采访还不够深入细致,构思还欠得当的缺憾,看来,这些缺憾只能在出版书的序中弥补了。之后,作品被收入省纪委编辑的发行量广泛的《陕西党风建设》一书。近些年来,陆续被载入多种全国性经典选本及网站。

《市长张铁民》发表后,艺术界的不少人看中了这个题材。时任陕西省文化厅的霍绍亮是我读西北大学时的老师,他在戏剧方面的突破很有见地,一眼选中“铁市长”这一题材,组织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戈治钧、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李旭东等艺术家多次商讨,由我执笔改编成无场次话剧,后因种种原因搁浅。

随后,以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为脚本的电视剧也投入筹拍。可是6集电视连续剧竟也好事多磨:或因剧情需要调整而下马,或因经费不足而搁浅。三起三落。在拍摄最困难的时候,我去找张市长的夫人余敏,她劝我说,能拍了拍,不好拍就算了,别让死人把活人闹得不得安宁。但她的心情,我是深知的。好在《市长张铁民》最终还是上马了。第三个摄制组仍由我担任编剧,由郑定于老师继续任艺术指导,并亲自在韩小磊的原导演工作台本基础上进行改编;请李默然、陶玉玲、刘法鲁、李万年、蒋文丽等出演主要角色,由万盛华、杨宝石任导演。从电视剧开始筹拍到完成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铁市长》终于拍摄完成,我也长出了一口气: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199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一频道黄金时段开播《铁市长》,陕西、西安电视台同时播放。此剧是在建党70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中作为第一部播出的,后获得该项“展播优秀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西北首届电视剧特别奖”等多项大奖。作家李若冰、路遥,评论家王愚、肖云儒、李星等,或在电视专题中作访谈,或撰写文章在《陕西日报》等报刊整版推出,在文化界、政界和社会各界形成了当时的“铁市长热”。

从写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到拍摄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历时8个年头。有关“铁市长”作品的问世,应该说是应运而生。撰写或拍摄有关现实生活中的或叫作行进中的市长题材的作品,它也应当说是较早的一部。报告文学和电视连续剧最早获全国奖的陕西作品,它也是开了先河的。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感触。我也想过,张铁民这位普通的市长之所以能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品格,比如他的坚持原则,敢于犯上;比如他的亲民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等等。铁市长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以及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探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时代意义。

当代作家,能亲历这样的一场变革,并用笔记录一位改革历程中风云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人民日报》 2008年10月27日

获《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网“我与新时期文学”散文奖

《陕西文史资料》 33辑(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