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过陇山
过了宝鸡,车是沿渭河河谷而上的。隧道多,弯度大,可以看见车的头和尾。川道里,正在修建铁路复线或新线,长长的一排桥墩竖立在河谷。旁边是一条高等级公路,黛色的,有黄的标识,为偏僻山区涂抹了一道现代的亮丽。古语道,泾渭分明,眼前的渭水清中有浊,流量越来越小。河川里的人家,看来是富庶的,屋舍和田地、绿树及村道上的行人穿戴,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高处的山麓土原,是由一片片补丁似的坡地构成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春风还没有完全吹到这里。
这也许就是唐诗里的陇上,边秋草白,塞近云黄,一驿过一驿,可以想见岑参诗中说的马在沙漠的碎石中行走,四个蹄子是怎么样被磨出血来的。杜甫曾经为了躲避战乱,从关中来古称秦州的天水住了三个月。在这里,他几乎每天写一首诗,他投靠亲友的生活尽管拮据,有时以卖药为生,却也是诗兴大发。他的诗肯定无报刊发表,也就没有稿费,与生计无关,完全是精神的需要。天气变冷了,衣食无着的大诗人应同谷县令之邀,去那里维持生活。这位县太爷可能是个附庸风雅之辈,只是请他来玩儿,经济上并无实际帮助。他哪有心思玩儿,得操心去拾橡子,去雪地里挖地黄,为一家人充饥。在那里实在活不下去了,一个月后起身奔了成都。
去成都的铁路线是从宝鸡分岔向南的,从朝西的小站名推断,早已入了甘肃地界。村妇们穿了车站服务人员的白大褂,在兜售当地苹果。因水土所致,人的脸蛋和苹果有一样健康红润的色气。一小篮子苹果两三元钱,应该说是不贵的,还带一个篮子,又有塑料袋装,数数有七八个之多。我们买了一篮子,吃起来却有点儿面,不那么鲜脆,是水分少的缘故。等打开袋子,才发现苹果的包装法非常巧妙,外实内空,呈拱状,像窝窝头的样子。人家也没论斤两买卖,按篮计价,并没有什么欺诈可谈。旅人们大呼上当,其实是期望值高了,以为占了便宜,不该被乡人戏弄。当商品化的春风无所不到时,发生在这偏僻小站上的苹果篮的故事,就显得并不好笑了。
丝路,本来就是以商品交易为由头的。其文化的意义,是融化或附加的。它的种子,撒落在沿途的每一个角落,开花结果,长久不败。所谓的无商不奸,也可以被看作是精明巧妙,又何尝不可。
陇山之隈的落日,是绚丽而壮美的。天,出奇地蓝。风,分外地清。一直到天黑,车窗外的地貌没有改变,逆着河水而上,山原逶迤而去,好似挥之不去的历史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