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条件
地质构造。打渔张引黄灌区主要位于华北地台新生坳陷之东南部,济阳坳陷东、南端的次级构造东营坳陷上。东营凹陷北部为陈家庄凸起,东部为青坨子凸起,南邻广饶凸起,西部与青城凸起、滨县凸起相连,并与惠民凹陷相通,形似椭圆,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5700平方公里。凹陷内下第三系南薄北厚,南部超覆于斜坡带上,北部以断裂与凸起上的泰山岩群相接触。下第三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沉积巨厚,沙河街组直接覆于古生界、中生界之上;东营组在凹陷内呈近东西向椭圆形分布,至凹陷边缘变薄而尖灭。凹陷中部、北部断裂构造发育。第三系构造带发育有:坨-胜-永、滨南-利津断裂伴生构造带,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即塑性拱张构造带),以及一些洼陷和向斜构造。其中,中央背斜带是由郝家、现河庄、东营、辛镇等背斜及一些鼻状和断块构造所组成,呈东西向延展。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分隔了六户洼陷和坨庄-胜利村洼陷。此后,由于东西向主干断裂的活动,使该带呈现东西向的地堑面貌。
自新生代以来,地表以沉降运动为主,区内广为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地层。灌区内由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及其上覆的第四系。根据地层构造、成因类型、地层岩性和沉积物来源,灌区主要分布在齐(河)广(饶)断裂构造(大体与小清河重合)以北,黄河右岸的黄泛平原上。沉积物为粉砂、细砂、黏土、亚黏土,沿海地带常见有海相贝壳。
水质。上部存在巨厚的咸水体,咸水底界面埋深由小清河沿岸100米过渡到东北沿海大于400米。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为咸水区。
土壤。以潮土、盐土为主,其次是褐土,少量砂姜黑土和水稻土。按表层质地可划分为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土壤缺乏有机质,普遍缺氮,严重缺磷,氮磷比例失调,钾较丰富。
植被。打渔张引黄灌区的植被受水分土壤含盐量、潜水位与矿化度和地貌类型的制约,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纯。区内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木本植物较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天然植被以滨海盐生植被为主,主要分布黄须菜、柽柳、马绊草、芦苇、白茅等。
整个灌区是共和国最年轻的一片处女地,属于近代黄河泛滥淤积的深海平原,海拔高程(大沽高程)近河岸地区为11.0米左右,濒渤海的滩地仅3.0米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比降1/7000~1/10000,属于半干旱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91毫米,水面蒸发1600毫米以上。以东(营)辛(店)公路为界,灌区西部多为轻质沙土,东部主要以黏质土为主。解放初期,打渔张引黄灌区多为黄泛沙地或盐碱薄地,地广人稀,许多地方不仅依赖开荒躲碱围种,广种薄收,而且是山东主要的蝗源地。干旱年头,蝗虫、黏虫屡屡,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