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及一些海岛以外的全部国土,大规模的战争结束,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争动员体制下形成的庞大军队需要大幅缩减、整编,有200多万解放军官兵需妥善安置,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刚从炮火硝烟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面临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严峻局面。民以食为天,工业生产要原料,城乡居民和军队要有粮食的基本供给和保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紧迫。同时,新中国漫长的边防线亟待加强和巩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发扬南泥湾组织军民大生产的传统精神,组织军队参加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者而外,应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解放军官兵大多是农民出身,来自农村,熟悉农业,尤其是经过部队锻炼,养成了铁的组织纪律。党中央命令一出,他们就解甲归田,转入农业生产建设,义无反顾地奔向甘肃、江苏、辽宁、山东的荒原野滩,肩负起了屯垦造田的新的历史使命。如:东北的北大荒、新疆的石河子、山东的黄河三角洲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渤海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天蓝地阔,人烟稀少,土地荒芜。1951年年底,中央军委把开垦黄河三角洲地区列入了新中国的屯垦规划之中,决定在山东广饶县北部开辟军垦区,安排部队转业人员屯垦。1952年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师所属289、290、291三个团,奉命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战线,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所属4、5、6三个团,离开繁华的济南市,开赴广北地区。
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亦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省政府鉴于两者目的一致,决定将军垦与棉垦合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山东北部滨海荒地的开垦工作。山东棉垦委员会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并做了大量测绘调查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围绕工程需要开挖了六户—丁屋运料沟。
水是关乎发展屯垦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垦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引黄兴利,建设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从此拉开了灌区建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