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抗旱节水型园林灌木筛选
2.2.1 材料与方法
选择10种常用园林灌木,具体见表2-7。采用盆栽的方法,设定盆栽土壤田间持水率的90%为土壤适宜含水率。每种设4个灌溉梯度处理,即灌溉后盆内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为土壤适宜含水率的50%(Ⅰ)、75%(Ⅱ)、100%(Ⅲ)及按经验正常灌溉的对照处理(0),每个处理3盆,共12盆/种,将每种植物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修剪。除对照外,其余处理都放置于塑料大棚中,以防止降雨的影响。盆内覆盖树皮防止水分的蒸发与渗漏。
表2-7 供试植物名录及规格
测试指标如下:
(1)土壤田间持水率。2009年4月,种植植物后,利用环刀取盆内土样,室内测定田间持水率。
(2)灌溉量及灌溉周期。按照灌溉梯度对供试灌木分别进行灌溉,若其对照选为充足灌溉,即灌溉量为6.1L,则100%、75%、50%的灌溉量分别为5.5L、4.1L和2.8L。当土壤含水率低于土壤田间持水率60%时,进行灌溉,并在灌溉前后称重。
(3)耗水量。采用盆栽称重法测定植株耗水量。使用精密天平(DT-60KA)在灌溉前后称重,测定整株苗木的耗水量。
(4)土壤含水率变化。灌溉前和灌溉4h后,使用TSC-Ⅱ型智能化土壤水分快速测试仪,测量0~20cm内土壤含水率变化。
(5)光合速率。2009—2010年,每月选择一个晴天,于上午10时左右利用CI-340(CID.Inc)手持式轻便型光合系统测定植株光合速率。以当年生枝条中部外围的叶片为监测点,每盆灌木选择3片叶片进行监测。
(6)叶面积。2009年和2010年11月,采集叶片并扫描,利用R2V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计算叶片面积。
2.2.2 生长期耗水量
在灌木的生长期,即4—11月,不同处理下,其耗水量有很大变化,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经聚类分析(见表2-8),10种灌木的总蒸散量排序为金叶女贞≥金银木≥丁香>胶东卫矛>紫薇>棣棠≥红瑞木≥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综合来看,小叶黄杨(272~380mm)、大叶黄杨(272~430mm)在各处理中基本都属于低耗水类型,金叶女贞(426~649mm)、金银木(389~702mm)、丁香(350~634mm)基本都属于高耗水类型,其他种类在不同处理中耗水类型有变化,但紫叶小檗(276~395mm)、棣棠(327~508mm)、红瑞木(314~545mm)偏向于中等水平,而紫薇(339~584mm)和胶东卫矛(350~580mm)则更接近于高耗水类型。
表2-8 灌木耗水性能聚类分析表
续表
2.2.3 不同灌溉条件下的耗水量
对10种灌木进行不同灌溉处理下的耗水量变化研究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对10种灌木植物蒸腾耗水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强,10种灌木的蒸腾耗水量表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9),各灌木蒸散量差异性表现为五种类型。胶东卫矛、紫薇、丁香、金银木和红瑞木各处理下蒸散量的差异性表现相同,100%处理、75%处理、50%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75%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金叶女贞100%与其他处理有明显差异,与对照和50%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棣棠100%处理与75%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和50%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紫叶小檗只有100%处理与其他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小叶黄杨、大叶黄杨100%处理与50%处理有极显著差异。
表2-9 不同处理的灌木耗水量差异分析
注 多重比较仅限于同列之间,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通过这一特征可以进一步证实,耗水型灌木与非耗水型灌木对水分需求表现存在明显差别,耗水型灌木如胶东卫矛、金银木、丁香,对于灌溉量减少反应比较敏感,在低灌溉量条件下植物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并且降雨的影响也很大;而非耗水型灌木如小叶黄杨对于灌溉量增加或减少反应比较平缓,只在充足灌溉的条件下才表明出明显差异,而且有无降雨,对蒸散量的影响不明显。
2.2.4 不同灌溉条件的光合与蒸腾速率
不同灌溉处理下,各灌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2-10,可以看出,总体上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灌溉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棣棠、丁香、红瑞木只与对照有一定差异,其他差异不明显;胶东卫矛在50%、75%处理下无明显差异,但与100%及对照有极显著差异;金叶女贞在50%处理下与其他三种处间有极显著差异;金银木三种处理下的光合速率有极显著差异,但100%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50%处理下的蒸腾速率与100%处理及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与75%处理无差异;大叶黄杨、小叶黄杨50%处理下的光合速率与100%处理及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大叶黄杨的蒸腾速率也表现相同的差异,但小叶黄杨的蒸腾速率无差异。
表2-10 不同处理下各灌木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差异显著性分析
注 多重比较仅限于同列之间,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2-10可知,除对照的实际灌溉量与蒸散量比较接近外,其余三个处理中,实际灌溉量都远远大于蒸散量。这主要与植物是盆栽的有关,由于没有降雨及地下水的补充,土壤干得快,形成许多裂纹,灌溉时会有大量的水渗漏,造成了浪费。而对照则由于有降雨补充,土壤裂隙少,渗漏损失则少。降雨能有效缓减干旱对植物的胁迫,但北京降雨分布不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雨水还会通过径流、渗漏、蒸发等形式损失掉,这些都是无效降雨,只有被植物吸收的才是有效降雨。本研究将无效降雨视为各测定周期内降雨量超过蒸散量的部分,而有效降雨量为降雨总量与无效降雨量之差,灌溉需水量为总蒸散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由此计算得出不同灌木的灌溉需水量见表2-11。从中可见,胶东卫矛、金银木、金叶女贞的灌溉需水量比较高,分别为134.380mm、313.158mm、122.929mm,其次是丁香、红瑞木、大叶黄杨、棣棠、紫薇,分别为95.859mm、78.484mm、72.023mm、55.799mm、54.743mm,小叶黄杨和紫叶小檗最少,分别为27.514mm、23.516mm。
表2-11 灌木灌溉需水量估算
注 多重比较仅限于同列之间,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5 不同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率
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如图2-11所示。可以看出,四种灌溉处理下丁香、金银木、金叶女贞、红瑞木、棣棠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较一致,而且在灌溉点前都降到了同一水平,约10%左右,但50%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较低,与其他处理间有一定差异;胶东卫矛、紫薇在5月至6月上旬,灌溉时土壤含水率较高,约20%左右,但6月后,每次灌溉时也基本降到了10%左右;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在四种灌溉处理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表现不同:①大叶黄杨100%、75%处理与50%处理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5—7月,100%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灌溉点前,都高于理论灌溉点时土壤含水率10%,100%处理的灌溉用水量对于大叶黄杨来讲,5—7月有可能过多,而7月后,各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一致,曲线重合率较高;②50%灌溉处理下小叶黄杨的土壤含水率较低,75%与100%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一致,但大多数时候还略高于100%处理;③紫叶小檗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50%处理与100%处理,除7月、8月外,灌溉点时的土壤含水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图2-11 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
不同灌溉处理的植物生长表现:采用切诺斯综合评价法对四种灌溉处理的生长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即除了节水抗旱外,还需要外观长势符合园林绿化的需要。综合评价是植物能否利用的重要指标,按下式计算:
式中:Pi是第i种处理的综合评价指标;i=1,2,3,4,为四种灌溉处理;j=1,2,3,为三个评价指标;Wj为j个评价指数的权重;aij为第i种处理第j个指标的数值;alj为基准模式第j个指标数值。
以100%处理为基准,树高及冠幅的权重为0.3,叶面积指数的权重为0.4,评价结果见表2-12。可以看出,胶东卫矛、金叶女贞、丁香、紫薇都是对照的综合评价最高,其次是75%的处理,50%处理下植株表现综合评价最差;小叶黄杨、大叶黄杨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棣棠、红瑞木在75%处理下的综合评价最高,与对照比较接近,50%处理下最差;紫叶小檗对照的综合评价最高,其次是50%处理,75%处理下的综合表现较差;金银木在75%与5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基本相当,对照表现最差。三个评价指标中,植物冠幅、株高的变化不大,叶面积随灌溉量增多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比较明显,表明叶面积是体现植株水分匮缺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与Ridge、Yailor的研究结果相同。
表2-12 灌木外形对不同灌溉处理响应表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