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水利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处理不好也会危害人民。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诸侯各国都相继开发自己本土的水利,来发展各自国家的经济。孙叔敖是勤于政事、善于治国的楚国贤相,他带领人民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西汉时,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出现“用事者争言水利”的新局面。梁孝王刘广,开通汴河和濉河,便于交通和灌溉。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后世又称汴渠或汴河,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经成皋、开封、商丘、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和现本市境泗洪县至淮安市盱眙附近古泗州入淮。

汴渠的开通对隋朝国都洛阳、唐朝国都长安、宋朝国都开封的给养和城市繁荣都起了巨大作用。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三年(744年),通过汴渠漕运粮食到首都长安就有400万担。北宋时漕运至首都开封的物资增加到六七百万担。从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当时开封的繁荣景象。难怪唐代诗人发出“汴水通淮利最多”的惊叹。

北宋时期,王安石还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发动人民兴修水利,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又一次出现高潮。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沭阳县做官,他利用沭河之水,修筑了9道堤防,防止洪水灾害,又修建灌溉渠道,引沭河之水灌溉农田近7000顷,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较大贡献。

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全在北京,各朝的给养物资,多仰仗江南地区。元代初步开通了京杭运河,但因水源不足,河道浅窄,因此,元代采用海运和内河漕运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京都所需粮食和物资。明朝,因“海运多险,陆运艰难”,再次疏浚京杭运河,使漕运畅通,保证京城粮食和物资供应。明末因徐州至淮阴原泗水河道被黄河侵占,因黄河泥沙多,年久将原来深阔的泗水河床淤高,因黄河洪水使两岸经常决口,严重影响漕运,给朝廷造成供给困难。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决口,截断运河,向东冲入昭阳湖。沛县以北的运河全被黄河泥沙淤塞。黄河在徐州以上,到处黄水荡荡,黄沙漠漠,朝廷上下一筹莫展。就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踏上了治河征途。潘季驯4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前后历时27年。

潘季驯的治河措施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将徐州以下的黄河决口全部堵闭,建缕堤和遥堤,缕堤束水攻沙刷深黄河河床,遥堤防决口。另外,大筑洪泽湖大堤,蓄淮河清水刷深黄河淮阴以下河床。建黄河徐州以下右侧溢洪闸及溢洪坝,防止大洪水黄河决口,建归仁堤保护皇祖陵及洪泽湖大堤安全,迫使黄河溢出水经白洋河入黄刷沙。但是也把市境黄河以南地区小湖泊及河道淤为平陆。归仁堤以北,黄河徐州以南地区约2500平方千米土地,付出了平均淤沙4米左右的代价,才保护了今天的洪泽湖。

明朝末期还开挖了泇河,为后来中运河的开挖提供了依据。当时黄河对济宁至徐州之间运道的侵袭,先开挖南阳新河,再挖由夏镇至邳县的泇河,实现徐州附近局部运黄分立的格局,为清代开挖中运河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清代继明朝完成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墙、滚水坝后,继续完善黄河徐州以下缕堤和遥堤的建设,加做黄河右堤的溢洪闸坝,继续束水攻沙措施,继续洪泽湖蓄清刷黄的治淮策略。由靳辅制定开皂河接泇河,开支河及中运河,避开由皂河至淮阴90千米的黄河漕运的航运之险。清代为了沂、泗洪水出路,还疏浚总六塘河及下游南六塘河、北六塘河,引沂、泗洪水经总六塘河及南六塘河、北六塘河经灌河入海。

为了减轻骆马湖的负担,清代在临沂附近还修建沭河禹王台竹络坝,迫使沭河洪水全部南下经黄泥蔷薇河由临洪口入海,另一部分经沭阳由柴米河分流入海。

民国年间,由于战火连年,生产凋敝,除低标准的整治少数河道及建筑物外,水利建设无大作为。但也是采用了一些近代水利技术进行水文观测、地形和水准测量技术,并根据引进西方技术进行一些规划设计,留下了一些水利宝贵资料。如民国23年(1934年),中运河上的淮阴船闸和刘老涧船闸先后开工,两座船闸都是由当时导淮委员会工程处用现代技术设计的,当局向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借款,以两座船闸竣工后,航运货捐为担保。

民国政府为了解决沂、泗洪水出路,在民国23年还疏浚了六塘河。但都因为经费困难,工程标准很低,加上洪涝不分,工程效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