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水利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治 水 要 事

一、大禹治水

距今约4000多年,中国接连不断地发生洪水灾害,广大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防止洪水为灾,当时尧举行民族部落领导人会议,讨论治理洪水问题,众人推选鲧担任治水领导人。鲧在治水中采用“堙洪水”办法,就是筑围阻挡洪水,但数年后仍没有阻止洪水为害。舜又派鲧的儿子禹主持治水工作,禹吸取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办法,就是把河道加宽加深,使水迅速入海,并辅以湖泊蓄水,使陆地种粮食,湖泊养鱼虾,各为人用的效果。这种治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映出我们劳动人民与洪水斗争的新成就。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古禹、皋陶久劳于外,……。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先秦著作中的《孟子》、《墨子》也都讲到大禹曾经治理过淮河及其支流泗水、汝河等。另外,大禹在治水中,日夜操劳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都顾不上回家看看妻儿。因此,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广大人民代代传诵、敬仰和怀念。但是大禹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大禹治水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一次集体行动,是古代中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象征和代表。

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刚做皇帝,就任命皇甫仪征召河南和淮北诸郡百万民工,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引黄河水至开封入汴水,过商丘折向东南接蕲水,经夏邑、永城和皖北宿县、泗县,再经宿迁市泗洪县东南于盱眙县城北入淮河。

后又征发淮南各地十几万民工开挖邗沟西道,从楚州向南直通至扬州,即现在的里运河。

隋大业四年,隋炀帝又征河北诸郡民工百万余人开永济渠,从河南引黄河水入沁水,再引沁水与清、洪水向北与白沟连通至馆陶县,另开新河与清河、德州、东光、沧州、青县、静海至独流口,折向西北,经永清县与桑干水相接,直达今北京。

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想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巡视,便下令疏浚从镇江起经太湖东,直至余杭的江南运河,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

杨广虽然只做了14年皇帝,但是他只用5年时间,开通济渠、永济渠和疏浚邗沟和江南运河,形成了隋代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使我国古代内河航运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船只从杭州起,沿江南运河至镇江入长江,过江循里运河至楚州入淮河,溯淮河至盱眙进入通济渠,经泗洪、泗县等地至洛口,可过黄河北行入永济渠可抵达今天的北京。这不仅沟通了长江下游的富庶经济地区与首都的联系,巩固国家统一,而且密切了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代以后各朝的统治和社会稳定起着极大的作用。

三、潘季驯治理黄、淮、运

明永乐皇帝于1421年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而当时农业经济重心在南方,造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距遥远,朝廷的支用、耗费,都必须取自南方,每年有400万石粮食要靠京杭运河运到北京。1500千米的京杭运河由南而北,运粮船过长江到扬州后,扬州到淮安沿途经过多个湖泊,称为“湖漕”;从淮安经过泗阳、宿迁到徐州这段,船队循泗水古道被黄河侵夺,这段称“河漕”,从徐州再北上山东境内地势高,船只经过要靠多级船闸,从临清进入卫河,这段运河称为“闸漕”,船队再北上直抵天津,再西折北上到达终点北京。

黄河自西而东流,必然与南北向的京杭运河交叉,徐州附近茶城和淮安附近清口为黄运交会处。明万历二年(1574年)秋,黄、淮同时发生洪水,次年8月,黄河在砀山等处决口,淮河洪水冲开高家堰大堤,徐州、邳州、宿迁、淮安等地漂没千里,泗阳至清口之间河道被淤塞,万历四年和万历五年黄河分别在徐州和泗阳崔镇决口。面对严重的河患,朝廷上下众说纷纭,对治理黄、淮、运和漕运两者之间产生严重分歧。河道总督潘季驯力排众议,坚持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治理措施。万历六年,潘季驯主持大兴徐州经邳州、宿迁、泗阳到淮安的堤工,除整修部分河段缕堤外,以主要力量兴筑遥堤,至万历七年,从徐州到淮安完成筑堤工程,两重大堤,尤如长山夹峙,黄河蜿蜒于其中。潘季驯指出,如遭遇非常洪水,缕堤支持不住,水漫至遥堤时,已是水浅势缓,洪水滞蓄于缕遥二堤之间,洪水消退,洪水仍可归槽。另外,为了保护遥堤,在遥堤之间修些横格堤,当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被格堤截下来后,淤高了滩地,又巩固了堤防。潘季驯筑遥堤防大洪水决口,格堤淤滩固堤,筑缕堤束水,固定河槽,缩窄洪水河床断面,水归主槽增大主槽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达到束水攻沙目的。为防御大洪水,在徐州至淮安段黄河上建溢洪坝,并在宿迁境筑归仁集至洋河的归仁堤,逼睢水和邸家湖清水汇入黄河,借助冲刷宿迁以下黄河泥沙,又防止黄河水南射泗州,影响皇祖陵安全,保证漕船在淮安至徐州段通航。

潘季驯在黄河与淮河的治理上,认为要使淮河清水尽出清口,实现以清刷黄的目的,就要解决清口以下黄河入海尾闾的泥沙淤积河床问题,他大筑洪泽湖大堤,堵塞洪泽湖大堤所有决口,不准淮河水东流,可以解除高邮、宝应、兴化、盐城一带水患,并可保证淮安至扬州这段运河的漕运安全。

潘季驯在治理黄、淮、运的工程总体布局中,特别重视建设洪泽湖水利枢纽的构思。当今洪泽湖的规模,是潘季驯治理黄、淮、运时形成的。他实施蓄清刷黄的方针后,就构成洪泽湖;洪泽湖大堤作为挡水建筑物;清口就是取水口;溢洪道就是洪泽湖大堤上周桥减水坝和周桥以南天然减水坝。由此可见我国在十六世纪中叶,已经有了建设人工水库的初步实践,这是潘季驯对人工水库和水利枢纽构思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四、靳辅治水成就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水利失修,河道荒废,特别是黄、淮、运交汇在一起,相互纠缠,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万里黄河交灌肆虐,乘高四溃,淮、沂、沭、泗诸水出路被堵,洪水横流,田园村舍被洪水吞没,“男妇飘没,不可胜计”,给人民造成重大灾难,这给初建立政权的清王朝造成诸多困难。特别是每年需要把江南财富和粮食运往北京,因运河淤塞,漕运成了大问题。康熙皇帝将河务、三藩、漕运并列为三大国事来抓,并且“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在砀山以东两岸决口数处,归仁堤溃溢,清口淤为陆地,洪泽湖大堤决口30余处,淮水全入里运河,里下河地区变成泽国,运道淤塞,难以通航,形势严重。康熙果断将渎职的河道总督王光裕解任勘问,提升才华出众的安徽巡抚靳辅接任河道总督。自此,拉开了清代大规模的治理黄、淮、运的序幕。

靳辅受命河道总督后,选用治水专家陈潢作为助手,深入实地查勘,认真总结前朝陈瑄、潘季驯等治水名家的经验,反复研究,通盘考虑,制订工程计划,以《经理河工八疏》上报康熙,明确提出黄、淮河道敞坏已极,运道阻塞,危及国计民生,修治刻不容缓,请求兴举大工。经过清政府朝野再三讨论,康熙认真权衡利弊,决心全面治理黄、淮、运,以安民生,果断批准靳辅的治理工程规划。

靳辅按照规划,首先疏浚淮阴至云梯关黄河,恢复黄、淮入海出路,挖河结合加固两岸大堤。同时,云梯关外原来无堤,靳辅为了束水冲沙成河,他在云梯关外建束水堤60余千米,这是靳辅的首创。疏浚清口,开挖四道引河,解决淮水入黄通道,引淮河清水入黄河刷沙入海。堵闭洪泽湖大堤30多处决口,加高加长洪泽湖大堤,提高洪泽湖蓄水位,增加淮水入黄水量,疏浚里运河,堵闭32个决口,坚筑两岸堤防,移南运口于烂泥浅之上。在天妃闸西南开一条河,达新运口,又自文华寺永济河头起,循旧河形开河一道,引而南过七里旧闸为运口。两河并行,互为越河,改建七里闸,又于新运口内建清水新闸,名太平闸。运口外置转水墩,以舒急溜,以此来解决黄、淮、运交汇处的漕运问题。为了确保淮安至扬州的运河畅通,在东堤上新建减水坝6座。另外,在洪泽湖大堤和黄河大堤上建一些减水坝,以防止黄、淮遭遇大洪水时发生决堤事故。见图2-1-1靳辅治河规划示意图。

靳辅为了相机排泄骆马湖之涨水,在宿迁城北拦马河兴建5座减水坝,在沭阳以东淤废的硕项湖北侧和南侧各开一条河东入灌河,两条河向西在淮阴县北徐溜附近三岔村与六塘河连接,排骆马湖水,北称北六塘河,南称南六塘河,三岔以西至骆马湖,人们就称为总六塘河。这一治理一举两得,一得大面积的硕项湖圩垦后可以种植;二得骆马湖水东排入海有专用河道,沂、泗洪水有了出路。

康熙七年(1668年),漕运改由出黄河经过骆马湖至窑湾接泇河维持通航,由于骆马湖水面辽阔,船工无法拉纤,特别是冬春水浅,每当重船北上时,都要调集士兵和民夫数万人在湖中抢挖深泓,所捞挖深泓很快就被风浪吞没,只有再征用大批民工在湖中送重船北上入泇河,造成宿迁每年都要征集大批民夫,挣扎在骆马湖中,苦不堪言。靳辅在康熙十九年,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他在实地调查时,发现皂河向北有一条淤废河道,南起皂河口向北经温家沟,可以开河行运。自温家沟向北经窑湾至邳县猫儿窝这段泇河,原无堤,决定两岸建堤将邳宿境内30余处缺口全部堵闭。猫儿窝以上地势高亢,土质坚硬,不需做堤。为了防止上游高水南泄,影响运堤安全,靳辅决定在猫儿窝向西至唐宋山长三千余丈,建一道横堤迫水东流(就是现在的苏村格堤)。他还注意到猫儿窝处纳水太盛,会威胁运道安全,在窑湾以上运河上兴建万庄、马庄、猫儿窝三座减水大坝,这样皂河以上至猫儿窝这段运河就得到较好地处理,工程布局也是比较合理的。

康熙二十年七月,皂河口淤,靳辅思考伏秋期间,黄河暴涨,黄河水必然灌入皂河以北运道。他通过调查,反复斟酌,认为皂河向东20里处张庄,黄河底低于皂河底2尺余,如果自皂河向南东经龙冈、岔路口至张庄开一条支河入黄河,使清水在张庄运口(一名支河口)出黄河。这样既改变原运河由皂河口入黄河呈“丁”字形改为“人”字形,还可改善20余里黄河逆水行舟之苦。这段运河的开成,进一步缩短了黄运合一的长度,同时为靳辅后来开挖中河打开思路。

图2-1-1 靳辅治河规划示意图

靳辅对宿迁以下黄河进行实地查勘,他经过慎重思考,认为这段黄河要安全行洪,并确保漕运,则必须加固堤防和兴建减水坝,否则既难保黄河不漫溢决口又影响漕运。因此,他经过揆测规划,提出开挖上起宿迁支河口,下到清河县(今淮阴区)仲家庄,在黄河左岸兴建遥堤,结合挖土筑堤开挖中河。在过黄河处建仲庄闸,闸下过黄河进入里运河通漕船。在仲家庄向东接着开挖下中河,至涟水县(时称安东县)北接平旺河。下中河可排泄骆马湖涨水,经灌河入海,同时可将沿海食盐,运往内地各省销售。这项工程得到康熙皇帝支持,并批准实施。

中河自康熙二十六年开工,至二十七年竣工,并于清口对岸仲家庄建石闸一座。里运河漕船由清口过黄河,经过中河、支河、皂河进入泇河,使漕船避黄河200里逆水航行之险。靳辅规划以后还可引中河之水灌溉宿迁、桃源、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诸县之农田,实为高明之举。漕运船只完全脱离了在黄河逆水行舟之苦,提高航运速度又保证了航行安全。自此以后微山湖以下至淮阴的运河统称中运河。

五、开挖新沂河

1949年夏季,是沂沭泗流域连续第五年暴发洪水,淮北广大平原南自废黄河,北至陇海铁路,一片汪洋,灾情严重。党中央电告苏北区党委,指出:现在解放了,如果不认真治水,根治水害,政权就无法巩固。应抓紧当前战争刚刚结束的有利时机,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积极着手治水。苏北区党委接到中央指示后,立即组织一个治水大队,队长由苏北行署农水处副处长熊梯云担任并兼党委书记,率领总工程师王元颐、工程科长唐太初、工程师孙翰堂等一批水利专家,于1949年8月10日由泰兴出发,赶赴灾区实地调研,探索沂、沭、泗洪水治理措施。由中运河北上查勘,26日至宿迁,召开治水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淮阴专区副专员刘锡久、宿迁县负责人和县直机关部长、科长等共20余人,还有当时新安县和邳睢县县长等参加会议。28日,调查组一行由宿迁城过中运河及总六塘河沿马陵山顶向北,东西瞻望,一片汪洋,西为骆马湖,东为塘家湖,均为沂、泗洪水滞蓄区。调查队在五万分之一地图上看,在司吾山与嶂山之间有一处呈马鞍形凹形槽,30日在嶂山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嶂山凹陷处是否有石头,群众反映没有石层。测量人员于是对一户农民祖上开的一口水井进行测量,发现井底比预计河底高程还低3米,且井壁由上到下确实没有石头。当时没有大钻机,井壁土层剖面就作为河道的土质资料,这种土质资料是宝贵的也是最可靠的资料,认定嶂山凹陷处无坚硬石层,专家们一致认为嶂山无石头,就有处理沂、泗洪水由骆马湖东排的可能性。9月1日,调查组由嶂山东行至丈八寺,这段长32.5千米,南侧皆系高岭,无须筑堤,为开河的有利条件。口头至龙埝可利用沭河,沭阳以东地面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按照专家组预计河道线路查勘,沿途积水较深,可平地行舟,途中见洪水茫茫,望无涯际,昔日良田均成泽国,遇高宅基居民,询问洪水情况,答称已有5年颗粒无收,当地居民大多逃荒外流谋生,留在家中人员,在洪水退后捕鱼虾晒干,以此度过灾年。

查勘人员回到沭阳后,立即进行研究治理沂沭泗洪水方案,通过实地查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对所收集的各种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大家认为当前水灾主要是洪水,洪水灾害解决了,涝灾也就容易解决。因此,要开一条河,把沂泗沭洪水集中排入东海。这样就能将原来专排洪水的和洪涝合用的总六塘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柴米河、黄泥蔷薇河、古泊善后河等,全部变为专供排涝之用,这样不但解决了洪水灾害,排涝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改变过去洪涝混流的局面,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创造条件。

河名称取新沂河,线路选定西起陇海铁路周嘴,向南入骆马湖,汇合泗水穿过嶂山,沿嶂山镇以东岭地北坡脚,东至口头会总沭河向东至沭阳,再东过盐河,穿过小潮河向东至灌河口入海。

新沂河第一期工程设计排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专家们分析:如全部开地下河土方数量巨大,当时正处在解放初期,境内又连续五年遭受洪水灾害,国家和群众都处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仅能批给1500万千克粮食,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做工程。专家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一条土方少、当年又能受益的设计方案。经过调查和讨论,决定采取“束水、漫滩、排洪”的方案,就是做两条大堤,把洪水拦在两堤之间排放入海。两堤内土地每年还可种一季麦子。第一期工程第一阶段,从1949年11月21日开工至12月25日,第二阶段从1950年2月26日至5月20日,共动员民工550303人参加施工,两阶段共完成土方3711.01万立方米。

新沂河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在当年汛期经受5次洪峰考验,其中最高一次为1950年8月20日,沭阳新沂河水位达9.46米,洪峰流量为2551立方米每秒。这样大的工程,这么多困难,这么短时间完成,当年就发挥工程效益。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奇迹。新沂河工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水最早、影响最大、动员民力最多、效益最佳的水利工程。在1950年华东地区水利会议上,受到水利部的表扬,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总理非常高兴地说:“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导沂取得了初步胜利,说明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能打天下,也可以搞建设治理国家,导沂就是一例”。

新沂河与新中国同岁,经过近60年的运用、维修、加固,新沂河已由原来设计排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昔日一旦沂沭泗洪水暴发,灾区洪水茫茫,望无涯际,平地行舟,良田变成泽国。如今每遇沂沭泗诸河暴发洪水,都能从新沂河顺利入海。新沂河除险加固工程是2003年国务院确定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关键性项目。新沂河工程使骆马湖周边地区、沂南沂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也使陇海铁路、连云港市区防洪保安标准进一步提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