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寿阳名士
江南省寿阳府,府衙所在地就在有着延绵数十里城墙的寿阳城。这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又充满了北方神韵的古城,河上碧波泛金,轻舟荡漾,古老的城市里又透出一股灵气。
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和明朝永乐年进行过大规模修建,共有四座城门,东门“通达”、南门“安平”、西门“镇河”、北门“隆庆”。四座城门又分别取自州府下属四个县名,顺达县、漾平县、淮河县和庆阳县,四个门、四条路分别通向四个县。城墙通高三丈,底部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厚实牢固,足以抵御特大洪水。城墙一丈之上,全用青砖砌成。
城墙之上宽达二丈之余,内城城墙做成斜坡面,既增加了城墙的牢固度,又便于士兵和救灾人员攀登上下城墙。当年元军从北方打过来,攻城进行了数年,直到遇上洪水,元军利用涨起洪水才打进城来。明代中期也曾遇到特大洪水,部份城墙倒塌,修缮之后就没有进行大规模修缮。从此之后每年雨季来临,丝毫没有影响寿阳千年古城。
古城里以往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可这些日子,在城外周边县乡村河坝倒塌更是不少,古城西门受到洪水冲击,年老失修的城墙终于抵挡不住洪水,倒塌了部分,致使洪水漫延了小半个城。洪水退去后,城里虽然进行了清理,积水基本排清,但还是有很多的杂物散落在城里。受到大灾,城里比以前冷清了许多。
今日,寿阳府有桩大喜事,使古城在灾难之日多了一分生机。原来财主赵铭文要做寿了。这赵家在寿阳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当年祖上只是一家绸布店的伙计,因为能干被东家收为义子。后来老掌柜死了,足下无子,祖上就继承东家的小产业,从此开始发家,生意比原先做大了几倍。到了赵铭文这代,他拓展的业务更加广泛,几乎遍布各个行业,还和官府合作做生意,家产得到暴涨,因此成为寿阳的老大。
赵家的宅院在城东北,青砖灰瓦,高墙大院,正门外立着石狮,“赵府”两个烫金字十分的气派,显示出赵家的身份和地位。
今年受灾之后,赵家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在城里城外施粥多日。本来这六十大寿庆典会非常隆重,准备了多日,还要搭台做戏文三天,因为灾情,赵老太爷吩咐尽量简单,将活动压缩在一天完成。
微微的秋风吹动大门外悬挂着印着“寿”字的灯笼。
不少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赵铭文的六十大寿。
管家尹发亮头发黑亮,身体笔直,站在门口招呼客人。他四十多岁了,在赵家已经几十年,每次赵家的大事,都是他一手操办。这一次比往常更加重要,思前顾后,里外张罗,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说郑安大人要来,他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左看右看,心里焦急,不知郑安大人会不会失约。请帖是自已送的,郑大人如若真的不来,老太爷必定责怪他办事不力。临近申时,远远看去,有一顶官轿出现街道,前头走的人身影熟悉,那是刘师爷。
尹发亮非常兴奋,连忙叫一个家丁:“阿根,过来,过来。”
“尹管家,有何吩咐?”
阿根跑过来,尹发亮拍着他的肩膀:“你赶快通知老爷,府衙知府郑大人到了,请老爷快来迎接,快去,快去。”
阿根应声赶紧跑进府宅通报。
尹发亮跑下台阶,快步迎上前。待轿落定,掀开轿帘将知府大人郑安扶下轿,尹发亮连忙作揖行礼。
“小的是赵府的管家尹发亮,给郑大人请安。”
虽然是书生出身,但几年的官场磨练,已经将郑安变成一个十足的官场老手。郑安当年与魏伯仁同榜考入进士,先安排在江苏任职,后来被派往江南省寿阳。起先他还不愿意来,毕竟距离老家苏州比较远,江南省各方面不如江苏。可是有同仁提醒他说,寿阳可是江南省的富庶之地,他心领神会。到来之后,他被这里人文气息所震撼,原以为文化只有江浙之地,想不到偏西的江南省也是藏龙卧虎,文化古迹随处可见。没有多久,他便喜欢了这个地方,甚至有终老此地的想法。
寿阳的富商不少,赵家在寿阳府是首富之一,又是当地乡绅中的领袖,所以他必须前来贺喜。去年他刚到寿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必须去赵府拜访一番,他起先并不以为然,可是当需筹办中秋集市盛会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商家有动作,全部的眼光投在赵家身上。无奈,他只好上门拜访,在赵家的出面下,筹集了盛会所需银两。至此以后,他不敢再怠慢赵家。
今日,他对眼前的一切已经司空见惯,对这个管家也是面熟,郑安拿出知府的作派,轻轻摆摆手:“免礼,免礼。”
尹发亮用手示意:“谢大人。大人请!”
郑安朝四周看看,心想,赵家今天的排场不小哪,这赵府也够气派,灾难之后还那么铺张,可见财力雄厚,不愧是寿阳的名门望族啊。
尹发亮看出郑大人的心事,就说:“我们老太爷常说,今年寿阳受灾,一切从简,不敢铺张。我家老太爷还说,赵家有今天都是托衙门和郑大人一样的父母官的福啊。”
这时,赵铭文老太爷携三个儿子及全家老小来迎接郑安。
赵铭文绫罗绸缎,一脸春风迎来。虽说已经六十岁,但今日是喜事,精神格外好,看上去还只是五十出头的人,显得年轻些。他连连抱拳行礼:“郑大人您好,您好啊,老夫有失远迎,失礼了,失礼了。”
郑安连忙还礼:“郑某贺喜赵老太爷六十大寿。”
赵铭文一脸喜色:“知府大人主政寿阳以来,日理万机,甚是操劳,此番能光临寒舍,为老夫作寿捧场,那是给老夫的面子,替我们赵家光宗耀祖啊,真是万分感谢啊,大人在此,受老夫一拜。”
郑安扶住赵铭文:“赵老太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您老是郑某的长辈,又是咱们寿阳著名的乡绅,当年乾隆爷御驾南巡路过寿阳,况且要来赵府小坐片刻,如今赵家大喜,本人作为地方官那有不来之理啊?今后还仰望您老多多照应。寿阳受灾,赵家已经施粥多日,郑某非常感谢。只是郑某为官之人,俸禄微薄,拿不出像样的寿礼,惭愧啊。”
赵铭文连忙摇头:“郑大人见外了,见外了,知府大人光临赵家那就是最大的寿礼,最大的面子嘛。”
“那我也不能空手而来啊。”郑安招呼衙役,“来人,抬上来。”
两名衙役抬上一个匾额。
赵铭文有些激动,惶恐的眼光看着郑安:“这是……”
郑安把红绸掀去,露出四个行书金字:寿阳名士。
“寿阳名士?不敢当,不敢当啊。”赵铭文惊喜无比,“郑大人这般恩待,真是折煞老夫了。”
郑安显得非常真诚地说:“赵老太爷何必如此说呢?此乃本官亲笔手书。说到书法字体,眼高手底,实在是拙劣的很。今日是赵老太爷大寿,亦是我们寿阳之福;赵老太爷乃寿阳名人之后,又是寿阳的大财主,富甲一方;三位公子年富力强,老大被尊为寿阳才子,老二是乾隆末年的武秀才,老三是我们寿阳的官粮押运,据说孙女兰馨更是寿阳美女,论人、论财、论势、论家道,寿阳有哪家哪人能比啊,寿阳名士这四个字也只配挂在赵家的大堂了。”
“啊呀,郑大人,如此厚礼老夫真是受之有愧啊。谢谢!谢谢!”赵铭文连连拱手,不敢接手匾额。
“各位乡亲,赵家可否担当这‘寿阳名士’的称号啊?”郑安大声问道。
赵家人和乡亲来宾都齐声喊叫道:“当的。”
“众望所归不是?”郑安说,“好了好了,赵老太爷也不必过意不去,这寿阳城除了您老,还有谁能担当得起这个名号啊?老太爷,总不能让下官老站着吧,下官可等着喝你老的寿酒了。”
赵铭文极其高兴:“那好,多谢多谢,请请!请到八角厅就座吧。”
赵大成连忙让尹管家派人将牌匾抬到正堂上,找了个显眼的位子摆上,还让人将红绸缎扎起花朵,系在牌匾四周。果然,块牌匾引起众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