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一场酒局引发的血案

上回讲了汉武帝的一生所爱,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因为他爱卫子夫,所以,他把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给提拔起来了,整个卫家就厉害了;另一个是,因为他爱李夫人,所以,把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也给提拔起来了,整个李家也很厉害。

一个女人,一旦成为皇帝的女人,就意味着她身后的家族都成了皇亲国戚,专业的说法叫什么?叫外戚。外戚一直是整个皇权时代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如果这个女人后来成了皇帝的老妈,成了皇太后,而且皇帝年幼,那么,这个外戚就更厉害了。

吕太后执政时,她娘家吕家就是外戚,差点把刘姓江山给毁了。陈平、周勃他们灭了吕家之后,之所以选代王刘恒来当皇帝,就是因为刘恒的姥姥家薄家没什么厉害人,比较老实,估计将来这个薄姓外戚成不了什么气候。而薄太后只有一个弟弟薄昭,让汉文帝逼着自杀了,薄家便没有什么政治影响了。

汉文帝的窦皇后,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叫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本来都是平民百姓,底层出身,从小也没受过什么教育,暂时还看不出来是不是善茬儿。但是,陈平、周勃、灌婴很紧张:

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史记·外戚世家》

咱们一天不死,这个命就在这两人手里攥着呢。他们这是让吕家给吓成惊弓之鸟了。怎么办呢?

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史记·外戚世家》

不能让这两人自由生长,得找一些老成持重的人,给他们当老师、做朋友,把他们往好道儿上领。

果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窦皇后的这两个亲兄弟,在一群贤师益友的影响下谦让有礼,后来都被封侯,老老实实去封地待着去了,他们的儿子也都没有参与过朝廷的事务。

不过,窦皇后还有一个叔伯侄子,叫窦婴,有那种行侠仗义的豪杰气质,敢说真话。

前面讲过,窦太后疼小儿子梁孝王刘武,恨不得将来汉景帝能把皇位传给他。有一次,汉景帝喝醉了,真就跟刘武讲:弟弟啊,等我千秋百年之后,就传位给你。

窦太后在旁边听着,非常高兴。窦婴当时也在场,他立即把话接过来:皇上,您喝多了,这话可不能随便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传的规矩可不能坏!

窦太后就烦了:我没这个侄子,你不是我们老窦家的人。

不过,汉景帝还是很感激这个表兄的。所以,“七国之乱”的时候,他要找个亲信做大将军,就选择了窦婴。

窦婴不负众望,荐举贤才,把袁盎、栾布等一批在家待着的老臣、老将都聚集起来,一块儿带兵。他自己也有古之名将的气概,汉景帝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他都分给了手下将领们,自己什么都没要。最终,他与周亚夫一起,平定了“七国之乱”,然后被封侯——魏其侯。

窦太后一下子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了,姑侄俩的关系又好了。魏其侯窦婴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窦氏外戚的代表人物,在汉景帝时期,有着极高的权威。朝野上下很多人都投到他门下。

不过,中间也出过一个问题,就是在汉景帝废栗太子的时候,窦婴是栗太子的太傅,他当然坚决反对,但反对也不管用。

窦婴一气之下称病不上朝,到山里隐居去了,每天带着一群人,又喝又玩。不过,几个月之后,他又蔫蔫地回来了。

怎么回事呢?因为有个门客提醒他:侯爷啊,您这不是在争面子,这是在作死啊!皇上、太后让您给栗太子当太傅,结果,栗太子被废了,这事怪谁?能怪皇上吗?得怪您这个太傅没教育好太子,照理您就该谢罪自杀。您这倒好,摆出这么个架势来,意思就是错都在皇上呗。

窦婴傻眼了,倒吸一口凉气,赶紧跑回来了。后来,汉景帝手下的丞相卸任,窦太后极力推荐窦婴。

汉景帝反对:窦婴确实有才能,但他也有毛病。

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他这个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把事情都看得太容易。这种性格,带兵可能没问题,两军相争,勇者胜,但不适合做丞相,丞相要处理大量繁重的事务,都得认真对待才行。

最终,窦婴没当上丞相。汉景帝让卫绾当了丞相,卫绾是特别周密严谨的人。卫绾这个丞相干了三年,汉武帝将其免掉。换了谁呢?

汉武帝本来想换田蚡。田蚡是汉武帝的亲舅舅,王太后最欣赏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可以说是新晋外戚的代表,跟汉武帝的关系特别好。汉武帝即位之初很多政策,包括尊儒改革什么的,都是田蚡帮着出的主意。

当时,田蚡也是跃跃欲试,此前他已被汉景帝封为武安侯,非常显贵,现在更是积极网罗党羽,推举名士,要形成自己的势力,想盖过窦婴等老权贵。

不过,他手下有个门客叫籍福,提醒他:田侯爷,您得看清形势,现在真正的实权还是窦太皇太后抓着呢,老太太很早就想让窦婴当丞相。而且论树大根深、资历辈分、朝野威望,您暂时还不如窦婴,所以,您不能冒进。我看,您不如做出个姿态来,主动推举窦婴来做这个丞相,您自己呢,当太尉,这样还能落个让贤的好名声。

于是,田蚡便很委婉地,把这个推举窦婴的意思传递给窦太后、王太后还有汉武帝。窦婴这才当上了丞相。

窦婴和田蚡都喜欢儒家,支持汉武帝改革。窦太皇太后被惹烦了,把他俩都给罢免回家,丞相、太尉都换了别人。

汉武帝只好玩了四五年。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死了,二十一岁的汉武帝才终于雄起。他奶奶死了不到十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丞相免了,换成了田蚡。可见,田蚡在汉武帝心中的分量之重。

话说,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之前的几年,虽然田蚡没有什么职位,但是,谁都清楚,老太皇太后活不了几年了,田蚡掌大权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事:

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原来跟着魏其侯窦婴混的官吏、门客,都转投到武安侯田蚡门下。田蚡那真叫炙手可热,到了什么程度呢?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只要田蚡说的事儿,汉武帝没有不听的。有的人一点儿经验也没有,田蚡直接就能举荐担任“两千石”之职。

所以,在很多人心中,田蚡比皇上的权力还要大,皇上都要听他的。另外,他的能力确实也很强。汉武帝影响后世的最重要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就是田蚡一手完成的。

田蚡提拔的人太多了。有一次,他又去找汉武帝:皇上,哪儿哪儿那个太守的位子空出来了,我觉得可以让那谁干……

汉武帝烦了,但他对田蚡该怎么言听计从还怎么言听计从,该怎么优宠还怎么优宠。

这时,老外戚魏其侯窦婴当然很失落,身后没有窦太皇太后给撑腰了,门客们也都去投奔田蚡了。

所幸的是,有个人很仗义,一直都跟在窦婴身边,不离不弃,这人叫灌夫。灌夫是武将出身。“七国之乱”的时候,他父亲是周亚夫帐下大将,不幸战死。当时,灌夫也在军中,按军法,他不用继续打了,可以送灵柩回家安丧父亲。可是,他坚持要留在军中,砍几个吴军将领的人头回来,为父报仇。他带着十几个家奴,冲入吴军中,砍杀数十人,又拼死杀了回来。他身负十几处重伤,幸好救治得力,才保住性命。

随后,灌夫便名闻天下了,得到汉景帝的赏识,做过代国相、燕国相、淮阳太守、太仆等高官,也积累了很多财富。

而且,他完全是豪杰性格,越是牛的人他越不服,越是老实的人他越敬重,所以,在江湖上也很有威望。后来,也不知因为犯了什么法,他被免了官。这时候,虽然他还是很有钱,也有名气,但毕竟没有官位了,很多人又弃他而去。

这中间,他跟窦婴越走越近。窦婴毕竟是外戚权贵,他想从窦婴这儿借点势,窦婴也正好需要一个有分量的追随者,因此两人非常投机,情同父子的感觉。

有一天,灌夫去拜望丞相田蚡。闲聊时,田蚡随口提及:灌老兄啊,有时间咱们一块去看看魏其侯吧。

窦婴一听田蚡要来,很高兴:这个田丞相还真不错,还念点旧情。老婆子,你赶紧安排,买酒备菜,叫下面人把里里外外连夜都拾掇干净了。

窦府上上下下忙活了一宿。第二天,天刚亮,窦婴就打发人在门口瞅着,看田丞相要来了,赶紧汇报。结果,等到中午,田蚡也没来。于是,灌夫来到丞相府请田蚡,但田蚡还睡觉呢。

灌夫:丞相啊,昨天您不是跟我说好今天一起去魏其侯家吃饭,您怎么还没起来呢?人家一家子从早晨等到现在,等您到了就开宴呢。

田蚡故作惊讶:老灌啊,说什么呢?昨天我说了吗?你听错了吧?要不就是我喝多了,说什么都忘了……好吧,去就去吧。

然后,田蚡慢条斯理地刷牙、洗脸、上厕所、穿衣,反正就是各种磨蹭。

灌夫越着急,田蚡就越磨蹭。好不容易出了丞相府,一路上田蚡也是慢悠悠,等到了窦婴家都下午了。灌夫气得够呛。

酒席间,田蚡很傲慢。灌夫就烦了,说话也不大讲究了。所幸,窦婴感觉还不错,毕竟新贵田蚡来了,而且人家来得晚点也有理由。最后,大家喝到半夜,“极欢而去”。

不过,随后又有一件事,使得他们彻底翻脸了。怎么回事呢?

田蚡看上窦婴长安城南的一块地,这是一块很好的地。他还不想花钱,派了门客籍福去找窦婴,绕了半天圈子,想让窦婴把这块地白送给他。

窦婴一下子就烦了:田蚡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灌夫听说后,找到籍福,把他给臭骂一通。籍福这个人很聪明,回去跟田蚡汇报,还是尽量委婉地说,尽量维持双方的关系:丞相啊,窦婴也没说给,也没说不给,不过,您别着急,他这一把年纪,也活不了多久了。稍后,我一定给您办好。

这其中包含了小人物的办事智慧。

可是,随后田蚡就知道了实情——籍福是被骂出来的,大怒:他窦婴也太不识抬举了。之前他儿子杀人,死罪啊,是我给救下的,他给我几顷地怎么啦?这地,他现在要给我,我还不要了呢!我让他们好看!

之后不久,田蚡就搜集了灌夫横行乡里的一些罪状,告到了汉武帝那儿。

汉武帝一翻白眼:这完全是你丞相的事,你看着办吧。

灌夫这边也不含糊,也搜集了很多田蚡不可告人的事儿,准备跟田蚡来个鱼死网破。还是籍福和一些比较持重的门客中间给调停,这才不了了之。

又过了一段时间,田蚡娶了一个皇室的姑娘做夫人,婚宴举办得很盛大。王太后专门下诏,列侯宗室都要参加。

魏其侯窦婴也收到了请柬,要地的那个事过去时间也不短了,他想借这个喜宴向田蚡示好。于是,窦婴去赴宴,顺便还叫上了灌夫。

两人来到了丞相府,田蚡也很高兴。

但是,一喝上酒,又不行了。为什么呢?

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当时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块席子坐上面,其实,用现在说法就是跪上面。先是武安侯田蚡起来敬大家酒,在场的人都离开席子,磕头,表示感谢。

然后,窦婴也开始敬酒。可是,在场的,除了跟窦婴有老交情的故人“避席耳”,其他大部分人都没离开席子,欠了欠身子,就完了。这立马就看出世态炎凉了。

灌夫的眼里不揉沙子。轮到他敬酒时,他不能跟田蚡、窦婴似的一杯酒把大家伙都敬了,毕竟人家级别高。他得一个一个地敬,而且是先给对方斟满,再一起干了。

先从谁敬呢?当然是先从田蚡开始。田蚡一点也不客气,也不避席:别倒满了,我喝不了。

灌夫这火又要上来,可还是赔着笑脸。说着,他就给倒满了。

田蚡还是不以为然:你给我倒满了,我也干不了。

灌夫说:那我先干为敬。

可田蚡只是抿了抿,沾了沾。灌夫这个气啊,弄了个大红脸,但只好忍着,继续敬下一位。敬了几位之后,敬到了一个不太显贵的官员面前,这人正跟旁边的人说话呢,也没避席,没拿灌夫当回事的感觉。灌夫的火一下子就爆发了,把人家大骂一通。

田蚡很不高兴:灌夫啊,今天可是我大喜的日子。

灌夫的火更大了:我管你什么日子呢?

在场的人一看情况不妙,都悄悄起身走了。窦婴很尴尬,赶忙起来,拽着灌夫往外走。

田蚡这回生气了,挺好的喜宴,让灌夫给搅了,于是他让武士把灌夫给摁在地上了。

籍福一看这形势,赶紧打圆场。他又过去劝灌夫,想让灌夫给田蚡道歉谢罪。

灌夫气疯了,就是不道歉。田蚡让人把他关进了大牢。随后,田蚡下令,按着之前搜集的关于灌夫的罪状,抓捕相关人等,全部判为弃市罪,杀头示众。

怎么办呢?窦婴说:豁出去了,拼了我这条老命,也得把灌夫救出来。

他夫人拉住他不让去,让他替一家老小考虑考虑。但是,他背地里还是上书给汉武帝。

汉武帝让他们来个朝廷辩论。于是,大臣们都被召集来,窦婴和田蚡一边一个,开始辩论。

窦婴先说。他就把灌夫之前给国家做了多大贡献说了说。然后又说,灌夫只是酒后失言,罪不至死,其他那些罪名都是诬陷。

田蚡立马辩解:我没诬陷他,他干的那些坏事都是罪不容赦的,我有证据。

窦婴立马急了:他干的那些坏事,比你还差得远呢。你受贿卖官,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不干正事。

田蚡毫不含糊,把窦婴也数落了一通。

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呢?汉武帝就问大臣们是什么意见,让韩安国先说。韩安国是御史大夫,就是之前“七国之乱”时在梁王手下带兵挡住吴军进攻的韩安国。

韩安国很聪明,他谁也不得罪:皇上,魏其侯说的灌夫是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不该杀,这是有道理的;丞相说的灌夫黑白两道,横行民间,也是事实。究竟怎样处置,还得圣上您自己裁决。

汉武帝又问汲黯。汲黯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以直言敢谏名垂青史。他说:皇上,我认为魏其侯说的在理。

汉武帝又问另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先是支持魏其侯,随后又觉得不妥,好像丞相也占理。

汉武帝怒了:到底怎么解决呀?

其实,这三位表态的大臣,按比例,还是支持魏其侯窦婴。

可最终,灌夫还是被杀了,窦婴受此事牵连也被杀了。

为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因为,田蚡是汉武帝的亲舅舅,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

灌夫、窦婴被杀之后,只过了两三个月,田蚡也死了。他莫名其妙地病死了,病得很奇怪,最后,就好像有人在拿鞭子抽他似的,老说胡话:饶了我吧,饶了我吧,我错了。

怎么回事呢?汉武帝找了个大仙来给看,说是窦婴和灌夫的鬼魂回来找田蚡算账,要拿鞭子抽死他。

这个新老外戚斗争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三人都没得善终。这可能是《史记》里讲得最细致的一个故事。那杀身之祸是怎么来的呢?《汉书》里是这样总结的:

然婴不知时变,夫亡术而不逊,蚡负贵而骄溢。凶德参会,待时而发。——《汉书·窦田灌韩传》

窦婴不懂得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灌夫完全是个不知轻重的愣头青,田蚡骄狂,这三人的三个毛病碰到一块,就成了一个炸弹,到了某个时间点,比如一个酒局,就炸了。

其实,窦婴在朝廷辩论时,没有说到点子上,田蚡有一个致命的把柄,他没说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也不是这个结局。什么致命的把柄呢?以后再说。

窦婴死是在公元前132年十二月,田蚡死是在公元前131年三月,在这之前一年多,汉武帝做了一件大事,拉开了大汉帝国决战匈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