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汉武帝的憋屈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就向全国征集治国理政的建议。大儒董仲舒向他提出了“天人三策”,建议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立即欣然接受。

怎么这么痛快呢?把国家主导思想从黄老道家变成儒家,这可不是小事啊!其中缘由,一方面是因为董仲舒讲得确实好,有理有据,高屋建瓴;另一方面,汉武帝做太子时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所以,他对儒家有好感,有深刻的认同感。

为什么说他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呢?因为他的老师是卫绾。可能别人也做过汉武帝的老师,但史书里没写,史书里只写了卫绾。

汉武帝即位时,卫绾已经做了一年多丞相,是汉武帝的第一任丞相。董仲舒对策之后,官方第一个明确支持表态的,是卫绾。

卫绾是什么来头呢?他最早只是个演马戏的杂技演员。他表演的那个节目得说是高难度,叫戏车——在奔跑的马车上面,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卫绾很可能是第一个青史留名的杂技演员。这样的出身,绝对是底层中的底层,肯定没有什么学问的底子。但是,这并未影响他以后的巨大成功。

这给我一个启示:从小培养起来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可能比拥有知识更重要,更能助人走向成功。卫绾能从一个杂技演员,到后来成为大汉丞相,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不过,《史记》里面主要强调的是他另一个品质:醇谨。

他先是因为给汉文帝表演戏车,演得不错,被汉文帝看中,做了郎官。后来,又被升为中郎将,就是侍卫长,成了汉文帝身边的红人。这中间,他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政绩,靠什么呢?靠品性。

醇谨无他。——《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老实、谨慎,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让干什么,就踏踏实实干什么。

有一次,太子请汉文帝身边这些大秘、侍卫去吃饭,别人都巴不得呢,因为汉文帝身体一天天不行了,太子很快就能即位,都巴望着跟太子搭上点关系,套套近乎。但是,卫绾借口生病没去。

不久,太子真即位了,就是汉景帝。汉景帝质问他:卫绾,之前你怎么不给朕面子呢?请你,你还不去。

卫绾赶紧磕头:皇上,微臣罪该万死,我是真病了,我哪敢不给您面子啊?我只是个戏车之人,能有什么面子里子的,不都是您和先帝给的吗?

汉景帝也是明白人:好吧,先帝之前嘱咐我,得善待你。这样,今天朕赐给你把宝剑,先帝是不是也赐给过你宝剑啊?

卫绾又赶紧磕头:是啊,皇上,先帝前后赐给我六把宝剑,我都在家里供着呢。

汉景帝很吃惊:噢,不会吧,都存着呢?你一把也没卖吗?你拿来给我看看。

结果,卫绾真拿来了,一看,六把剑都在剑套里,从来都没拔出来过,更别说卖了。

汉景帝暗竖大拇指:怪不得先帝这么喜欢他呢。

随后,相处久了,汉景帝也喜欢上卫绾了,他发现卫绾这人太好了。卫绾跟谁一块办个什么事,如果不小心办砸了,他都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相反,要是有什么功劳,他都让给别人。

平时,他做事还特别认真、仔细,用这样的人很放心,于是,汉景帝任命卫绾做河间王刘德的太傅。

河间王刘德可谓是一代贤王,是汉武帝兄弟中最贤良的一位,他是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同母弟弟,被封在河间国,大致就是今天整个沧州西部,国都在献县。献县这个名儿,应当就是因刘德死后的谥号叫“献王”而得来的。

为什么朝廷给他定这么个谥号呢?因为,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汉书·景十三王传》

刘德生前是一个聪明睿智的王,按照谥法,就叫献王。

刘德很好学,可是当时书太少了,他就花了很大的精力,从民间搜求,花高价收购。

加金帛赐以招之。——《汉书·景十三王传》

得到一本书他就给献书者一些金帛。

因此,不只是在河间国,其他地方的人,只要家里翻出本书来,就会拿到河间国来卖给他。最后,他的藏书,比朝廷的藏书还多。所以,对于秦朝焚书之后先秦经典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刘德都居功至伟。在收集的这些经典里面,他最认同的是儒家经典。他治理河间国,也都是用的儒家思想。

当时很多的儒家学者,也都投奔到河间国来。那么,河间王刘德对于儒家的这种认同、热爱,是不是受了他的老师、太傅卫绾的影响呢?或者,反过来讲,卫绾会不会受河间王这方面的影响呢?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是,这种影响,我认为一定是存在的。

所以,几年之后,当卫绾做太子刘彻的太傅时,他肯定会把这种影响带给刘彻。而且,从卫绾的醇谨也可以想见,他是比较符合温、良、恭、俭、让的气质的。

太子少傅王臧,就更不用说了,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是《史记·儒林列传》里提到的人物。我估计,卫绾做太傅主要是身教为主,手把手教太子读书的应当是少傅王臧。汉武帝即位之后,立即把辞职在家的王臧提拔为郎中令,相当于秘书长。可见他对王臧的信任和欣赏。

另外,还有一个人,也算是汉武帝的老师,即他的舅舅田蚡。前面讲了,汉武帝的姥姥臧儿先是嫁给王姓丈夫,生了两女一男,其中大女儿就是汉武帝的母亲。汉武帝的亲姥爷死后,他姥姥就又嫁给一个姓田的,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就是田蚡。

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田蚡能言善辩,而且有学问,学习《槃盂》诸书、各种古代经典,所以,很受他姐姐也就是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的赏识,觉得这个兄弟最优秀了,比那个同父同母的兄弟王信走得要近。

所以,小时候,刘彻跟这个田蚡舅舅也非常亲近。田蚡舅舅对他各方面都有影响,给他很多指点。

还有,汉武帝的表叔是大将军窦婴,平定“七国之乱”,主要就是周亚夫和窦婴带兵。窦婴也是“好儒术”。

儒家思想取代黄老道家,似乎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很多重臣、权贵都倾向儒家,跟汉初时的情景已经不一样了。

之所以有这种转向,除了上回提到的原因,诸如贫富两极分化、道德沦丧,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个社会心理的原因,就是大商贾的崛起,给权贵们带来了心理压力,或者说是给整个士大夫群体带来了心理压力。

《货殖列传》中说,引车卖浆的、修鞋的、收破烂的,都可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都比王公贵族生活得滋润。他们又有钱,又有势,排场比权贵还大,权贵阶层当然会很不舒服。

更不舒服的是士,即知识分子。这帮大商贾,不但有钱,活得舒服,还很容易当官。文景时期有个选官制度“赀选”,就是家财超过五百万的富人可以自备车马、衣服,到长安候补做官,做个郎中、中郎什么的,以后慢慢再往上升。这不是跟知识分子抢饭吃吗?尤其是跟儒家知识分子抢饭吃。所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痛批“赀选”制度的不合理。

汉武帝把治理思想由支持自由经济的黄老道家,转向强调等级秩序的儒家,可以说是权贵加知识分子组成的士大夫阶层对商贾富人阶层的打压。后面,这种打压会更加具体化,包括“计算商车”给商贾加税,还有“七科谪”征调更多商贾去服兵役,等等。

在后来两千多年中以儒家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下,士、农、工、商中商的政治地位一直都垫底。实际的社会地位,商当然要在工农之上,因为他们有钱。

对于新继位的汉武帝而言,治国的思路有了,要改革,怎么干呢?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支持改革的能干事的领导班子。

首先,丞相卫绾不适合了,虽然他支持儒家,但是太老好人了,不干事,之前景帝的时候,他这个丞相就不作为,所以得换掉。

换谁呢?换蚡舅。田蚡觉得自己资历浅,就推荐窦婴来做丞相。田蚡和窦婴的关系很微妙,稍后再细说。

汉武帝说:好,让他做丞相,你做太尉。军政大权,你俩给我抓起来。

随后,三人一商量,还缺一个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让谁做呢?窦婴和田蚡推荐赵绾,也是一个儒家学者。再加上郎中令王臧,也是儒家学者。这一下,高官就都就位了。

正式开干。按照儒家的理念,要建造明堂——象征天人合一的大宫殿,要巡狩,要易服色,改正朔,全面改革。

可是,这些改革的措施一样都没落实呢,就被喊停了。被谁喊停了呢?被他奶奶窦太皇太后。窦太后是汉文帝思想的坚定维护者,是黄老道家的信奉者,讨厌儒家。所以,她看到小孙子汉武帝要往儒家的道上走,很不高兴。让她更气愤的是,御史大夫赵绾竟然建议汉武帝:

毋奏事东宫。——《资治通鉴·汉纪九》

皇上,您现在已经亲政了,就不要什么事都请示太皇太后了。

窦太后知道后,说:这还了得啊!小皇帝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啊?这是要反啊!来人,去查查皇上身边那些人,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结果,很快赵绾、王臧就被抓了。这两人都没有什么根基,然后都自杀了。窦婴和田蚡也被免了,回家待着去了。丞相、郎中令等这套班底,都换上了窦太后信任的人。

虽然此时刘彻已经是皇帝,但是羽翼未丰,他想振翅高飞暂时还不行,还得老老实实当个乖孙子,得忍着。不然的话,窦太后说把他废掉,就能把他废掉。汉景帝生了十多个儿子呢,真要是想换谁,那太容易了。

除了这个国事,让汉武帝窝心的,还有一件家事,他也没办法,也得忍着。怎么回事呢?他能当上太子、当上皇帝,是靠着他姑姑长公主刘嫖的帮助。刘嫖是窦太后唯一的亲生女儿,跟汉景帝同父同母,很有权威。她这个忙不是白帮的,这也是一桩政治交易,她最终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当上皇后。

刘嫖的丈夫姓陈,叫陈午。陈午的爷爷是开国元老陈婴。当年秦末天下大乱,陈婴是跟刘邦、项梁他们一块儿起兵的,手下也有两万之众。手下人劝他称王,但他听了母亲的告诫,带兵投奔了项梁,之后辗转归附刘邦,被封侯。而且,他的孙子娶了长公主。

不过,这门亲事,也就名声上好听,因为这个长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灯,而是极其骄奢。

长公主刘嫖帮着汉武帝顺利即位,她女儿陈阿娇也当上了皇后,她就更骄横了。她今天要片地,明天要些钱,后天让给安排个官职……简直没完没了。

一开始,汉武帝还是很感恩,有求必应,时间长了就烦了。而且,阿娇皇后跟她老妈的脾气秉性是一样的。

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资治通鉴·汉纪九》

皇后骄横嫉妒,不允许皇上看任何一个妃子,更不许碰,只能爱她一个人。

汉武帝只好忍着。可是,阿娇皇后偏偏怀不上孩子,求医问药,就是没有效果。小汉武帝表现得很烦躁,也很生硬。

他妈王太后看在眼里,很是担心,有一天把汉武帝叫来,她说:儿啊,我得提醒你,你刚即位,立足未稳就搞“更化”,惹恼了太皇太后。现在你的这个态度,肯定又要把长公主给惹恼了。这样下去,咱娘俩可就悬了。

汉武帝说:那该怎么办呢?

王太后笑了:女人好哄,你多说说好话,她就听话了,在这一点上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呀!

于是,汉武帝尽量把不满情绪藏起来,忍着,尽量去讨好皇后和丈母娘,把各种关系大致维持好,以保住自己的位子。

可是,他的天性是张扬的,又正处于一个张扬的年纪,老让他这么憋屈着,怎么可能呢?他得发泄出去,他要可劲儿玩。他都怎么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