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和對象
語言測試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推斷受試者在特定領域或語境裏使用語言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因此語言測試一般都應該包括以下兩個元素,一個是語言使用任務,也就是要求應試者在測試當中所要完成的任務;一個是語言使用領域或語境,不同語境對語言的合適性有不同的要求(Bachman, 1990)。就普通話測試而言,最常用的語言使用任務就是聆聽別人用普通話表達的語句或篇章,以及用普通話朗讀語句篇章及說話。說話任務可以是回答問題、就一個話題表達個人意見,或與人(多數是考官)進行會話。這些任務是普通話的學習者經常要完成的,不論其學習普通話的時間長短或程度高低,都沒有太大分別。但是使用領域或語境卻因使用者的年齡或背景而可能有比較大的差別。例如成年人才可能在工作場所使用普通話進行商業洽談,小學生則可能用普通話講故事。因而視乎測試目的,為不同應試者所提供的測試工具,很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設計。
理工大學所研製的普通話水平考試(PSK)旨在考核成年粵方言人士的普通話水平,為了說明應考人士在普通話聽說能力方面的表現,PSK本身有一套能力等級標準。不過,初中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歷不如成年人豐富,其語言應用環境和所要應付的交際功能與成年人也不盡相同,因此PSK的題目類型雖然可以同樣用來考核中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但是題目內容必須切合中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語言使用領域,而PSK已有的等級描述也不宜直接用來說明中學三年級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研究小組因此在參考PSK的基礎上,同時參考了中學的普通話教學大綱,為香港中學生重新編制考題,並另外制定一套普通話能力等級標準,以便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普通話能力等級提供語言學描述,以反映學習者在本地語境下運用普通話的水平。
為了了解中三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情況,研究小組到九所學校進行了訪問和語言數據採集的工作。九所學校按照普通話的教學模式分別屬於三種類型:(1)以普通話作為獨立科目;(2)以普通話教授中文;(3)以普通話作為大多數科目的教學語言。第三類學校為數相當少,因此九所學校的分佈並不平均,具體分佈見表2.1。
表2.1:按普通話教學類型劃分的學校名單

研究小組在每所學校抽取了兩班中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隨機抽取的原有班級,有40-43名學生;另一班由教師抽取30名學生臨時組成,以學生普通話水平為參考,10人水平優異,10人水平中等,10人水平低下。以此方式抽取學生是為了避免抽樣偏差。兩種抽樣方式中,前者共有352名學生,後者共有259名,合計611名學生。
二、研究工具
研究採用了兩種工具來採集中三學生的語言數據,包括一份香港中三學生普通話測試試卷和一份調查問卷,試卷主要用來評估學生的普通話聆聽和說話表現,而問卷則用來了解學生的語言背景及其習得/學習普通話的環境和經歷。以下是有關兩種工具的簡單介紹:
(一)普通話試卷
普通話試卷包括兩部分,卷I評估聆聽和普通話語言知識,卷II評估朗讀及說話能力。兩卷的題型及所佔分數見表2.2。
表2.2:卷I及卷II的題型及分數

(二)問卷
問卷用以收集學生的語言背景、過往習得/學習普通話的經歷等資料,為學生的普通話能力表現提供解釋的依據。問卷共分五部分:
1.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出生日期、出生地,以及何時開始說普通話;
2.家庭用語:指家庭內使用的語言、使用頻率和交流內容;
3.學校用語:指學校教授的語言,尤指學校的教學語言;
4.社會用語:指朋友、鄰里間的交流用語;
5.他們對於普通話學習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