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 引言
普通話水平考試在香港的發展時間不算長,五十年代教育當局曾經設立過相當於半個科目的國語科中學會考;但是由於當時師資短缺,有能力開設國語科目的學校不多,考試人數不斷下降,所以到了1965年,教育司署屬下的考試組決定把科目從英文中學會考課程中刪除(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1997)。七十年代以後,民間逐漸形成學習國語的興趣;除了民辦的普通話學習班外,教育署也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為小學教師開設「國語興趣班」。此後普通話教學在香港的學校裏逐漸發展起來,到了1998年成為中、小學課程裏的核心科目。
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檢測教學的得失成效,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當普通話教學在香港不斷拓展的時候,評估學生普通話水平自然成為一種需求。1979年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曾經聯名向香港考試局建議在中學會考設國語科作為獨立科目考試。不過,當時普通話還沒有正式納入香港的中小學課程,因而教育當局覺得條件還不成熟(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1997)。直到1988年,香港考試局因應社會上對普通話學習的興趣,於該年3月推出「普通話水平測試」,於1990年3月又推出「普通話高級水平測試」,供公眾人士應考。回歸以後,政府着力推動普通話教學,普通話除了成為中小學的核心課程外,還在2000年重新成為中學會考的科目。所以香港在跨進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社會上就同時有三個普通話公開考試,兩個供社會人士應考,一個供在校高中學生應考。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2008年考評局因考生人數過少而取消「普通話高級水平測試」為止。此外,隨着新高中課程的實施,中學會考將於2012年由新的中學文憑考試取代。普通話作為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的選修單元,跟其他選修單元一樣不包括在中學文憑考試的課程中;也就是說到了2012年,由考評局主持的普通話考試,只剩下「普通話水平測試」。當然,香港的普通話學習者還可以選擇其他評測工具,包括由國家教育部屬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語委」)所開發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簡稱PSC),以及由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開發的「普通話水平考試」(簡稱PSK)。
國家語委於1994年10月公佈《關於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的文件,指出由於普通話是各類學校的教學語言,以及電台、電視台、政府機關等的規範語言和工作語言,因此有必要對社會各行業人員,特別是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演員等專業人員進行普通話測試,並逐步實行普通話等級證書制度。
香港理工大學考慮到PSC主要是針對專業人員普通話語音標準的測試,在本質上跟一般的語言水平測試不同,而且PSC對普通話語音的準確度有相當高的要求,不是當年一般香港人能夠達到的水平,因此從1995年開始着手研製適合香港學生應考的PSK。考試經過幾年的試驗和修訂,於2000年正式推出供理工大學的學生應考。此後,香港理工大學和國家語委合作成立專家小組,對PSK和PSC展開對比研究。研究報告於2003年提交到教育部屬下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審定委員會。委員會成立評審小組,評審確定普通話水平考試(PSK)的前六等與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三級六等具有等效性。國家語委並於2003年3月和香港理工大學正式簽訂協議,確定PSK和PSC相應等級的互認。PSK不僅與PSC評級一致,而且還考慮到了粵方言區(包括香港地區)的語言環境,原則上能反映香港學生普通話的真實水平。
2003年中,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簡稱「語常會」)發表《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提到普通話於1998年成為中小學的核心科目後,幾乎所有小一至中三的學生都學習普通話,因此建議制定普通話能力評估,以評核學生學習普通話九年後的成績。語常會基於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在普通話測試開發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而PSK又取得了與PSC等級相對應的地位,於是在2005年2月委託理大參考其PSK考試,制定一套用於描述香港中三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普通話能力等級標準。理大的研究小組於2006年向語常會提交了報告;本文旨在簡要介紹其中的主要成果,包括一套中三學生普通話能力等級標準,以及中三學生普通話水平的等級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