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論:景 情 辭
一提到抒情文總不能不提情和景的關係。而事實上,我們很難找到一篇純抒情而沒有景的文章。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正好說明了景與情的關係,同時,也說明了這種能表情的景是一個載體,它們的存在是為了傳情,也就是說,當作者選景時,便融入主觀的情於其中而不自知。然而,選的景是否真的能表作者之情,則有研究的必要。當然,能做到情景融為一體是最理想不過的。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呢?
抒情不是抒情文的專利,其他散文、甚至各種文體都可以抒情。這也說明了抒情文獨立存在是有問題的。現代的文體分類中的散文類,仍有人主張把抒情文獨立開來,因此便引起了爭論。如果你問我:“到底有沒有純抒情文呢?”我想這很難回答,主要原因是很難界定到怎樣程度才算是“純”,我只能夠說,要寫一篇只有感情而甚麼景物都沒有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情感是虛無的,必須借實體才有質感,才能含蓄,才易感人,倘若寫一大串抽象的“感情”,只會令人討厭。我以前讀郁達夫的〈一個人在途上〉,就不喜歡文章中出現了多個“痛苦”,不單不感人,反而使人感到別扭做作。感情要有寄託,就必須借景不可。
要達到借景寫情的第一步,當然是要借合適的景來載匹配的情。我在這裏特別提出“景和情要匹配”,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寫春光明媚,則表達愉快的心情;寫夏天樹木繁陰,則表現了生機旺盛,使人心神開朗。郭熙《山水訓》所謂“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草木繁陰,人坦坦”,就是這個道理。選了景之後,要做到情景交融的較易寫法,便是在寫景的時候,在字裏行間沁入作者的感受,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叢菊兩開”是眼前景;“他日淚”是作者當時的情。他入蜀已兩年,看見菊花兩度開,心裏難過得灑淚,全句是“先景後情”的寫法。又例如朱自清的〈綠〉,全篇寫的是浙江溫州風景區梅雨潭醉人的“綠”。他先從遠處寫起,然後一步一步寫梅雨潭的全景,表達了他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我們試看一段: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離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着有些遠呢!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實可愛……
這段文字不單寫景,在字裏行間更沁入作者的感受,例如多用“呀”字,有讚美的意思;直接表達感受,“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寫作者陶醉於綠裏;又加入自己的想法,“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寫出作者對潭的鍾愛。像這樣的寫法,便將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或者說,在一句或一段中先寫景後加入情的寫法,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另一種寫法,是不直接寫出個人的感受,只有景在,然而,景裏卻表達了作者的情意,例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興八首〉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外風雲接地陰。”寫的都是眼前景,作者沒有直接說明自己的感受,而是讓讀者透過詩中的意象,自然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魯迅的〈藥〉在結尾時,寫一隻烏鴉向天邊飛去,既含蓄,又能使讀者有無限想象的空間。這種寫法,對中學生來說也並不太困難。我們可以教他們用這種手法在文章的結尾或開頭,也可以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例如寫一個人重拾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我們不直接說出,而用景作結:“他望着天邊一道彩虹。”這樣寫便含蓄,留有想象的餘地。
另一種寫法是較困難的,就是正景反寫,像《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眼前景與作者的情剛巧相反,要寫到這樣,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而作者要有較高的寫作才華才能做到。然而,我們也可以嘗試教學生仿作。
要借景並不困難,最難的是要抒甚麼樣的情。對中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因為人生閱歷有限,如果平時不讀書,不關心四周的事物,便很難有情可抒,難怪他們一寫抒情文便虛構自己的愛情故事,或者寫親友傷亡之類。寫的時候又不懂得借景寫情,以致直而露,淡而無味。因此,要學生寫好抒情文,先要教懂他們借景寫情。
寫景的訓練就如繪畫素描一樣,老師不妨在平時上課時用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景物的特徵,例如老師請學生寫窗外的景時,除樹的形態外,不妨要求學生寫出它的光暗度,務求使讀者能感覺到它的質感。老師的要求愈細愈好,這樣會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漸漸做到觀察入微。
在訓練學生寫景物的時候,同時要注意訓練他們的修辭技巧。倘若不能運用修辭技巧,是很難把景物的特徵寫出來的。我常感到可惜的,是有些老師多在不經意間,把“知識”和“能力”割裂,以致學生在課本學了修辭技巧,寫作時又不運用出來,而老師卻從不理會。我曾經聽過有老師主張寫作不用修辭技巧,只求學生文從字順的言論。我只能說,這樣的寫作是最基本的要求,很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修辭技巧的主要目的,是使作者能更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情意。
我希望老師在訓練學生寫景時,不忘訓練學生借景寫情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多用修辭技巧,景、情、辭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劉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