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菱川师宣创始浮世绘
菱川师宣(1618—1694)出生于面向江户湾的安房国保田乡(今千叶县),依据仅有的史料,只知他是一个染织品缝纫和刺绣世家的长子,自幼喜爱绘画,早年随父亲学画绣花图案。但他放弃了本当继承的家业,不足20岁便来到不远的江户,开始为市井小说画插图。菱川师宣自学绘画,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手绘,后来受明清版画的影响,创造了版画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将附属于小说绘本的插图独立出来,作为可以单独欣赏的画面,他也由此成为浮世绘的创始人。
开天辟地“一枚拓”
菱川师宣初到江户时,虽然也接触到日本传统绘画的狩野派、土佐派等,但作为平民画师,对他影响更大的还是风俗画和其他各式各样的民间画风。菱川师宣在1672年(宽文十二年)第一次出版了署名绘本《武家百人一首》,描绘的是历史上百名武家歌手的坐像及其歌作与注释,人物与文字各占一半画面。这本出版物也是平民画师第一次出版署名绘本,被认为是浮世绘画师历史性地登上社会舞台的代表作。
武家百人一首
菱川师宣
1672年
墨拓绘本一册
在木刻插图出版界一举成名的菱川师宣,开始涉猎更多的题材。从花街柳巷到歌舞伎演员宣传册,从风景名胜到古典故事,从美人图到风俗画,他的作品《大和绘大全》《美人图大全》等风俗画绘本在江户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上野花见之体 花见之宴
菱川师宣
墨拓绘
42.5厘米×27.8厘米
17世纪80年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菱川师宣所作绘本的特点是大画面,基本上跨页对开,文字被压缩到上方五分之一左右的位置,形成了与传统版画截然不同的风格。有史以来插图从属于文字的传统形式被颠倒过来,版画成为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木版画的粗犷线条与明快的黑白对比,细致入微的手法很好地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包括男性的力量与动感、女性的娇柔与妩媚,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传神之作。充满活力的江户民风是来自京都的传统版画所无法表达的。因需求量骤增,菱川师宣不断应约为各家出版商绘制画稿,声名渐大,成为浮世绘以水印版画形式制作的先声。
为了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菱川师宣在摆脱了画面对文字的依赖之后,很快又将画面从册装图书的形式中彻底独立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日语称为“一枚拓”,这是浮世绘的基本样式。浮世绘与传统绘本及小说插图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单幅版画。菱川师宣的浮世绘基本上都是多幅系列,大部分为12幅一套,日语称为“组物”,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册页,这种形式也为后来的浮世绘画师们所沿袭。
吉原之体 扬屋大寄
菱川师宣
墨拓笔彩
41厘米×27.4厘米
17世纪80年代
私人藏
菱川师宣制作于天和年间(1681—1683)的《上野花见之体》和《吉原之体》是他较早的单幅系列版画。上野和浅草两个地区是江户时代平民文化的摇篮,也吸引着全国各地进京的游客。这里是浮世绘的故乡,江户隅田川流域周围的平民日常生活场景很多都由浮世绘描绘出来。《上野花见之体》系列共13幅,从不同场面全景式地描绘了樱花胜地上野的赏花情景;《吉原之体》是以当时的色情业区吉原风俗为题材的系列,以单幅版画的形式刻画了吉原地区从山间野趣到市井生活的场景。菱川师宣吸收大和绘柔丽的线描手法,使以往版画的僵硬线条变得飞动且富有弹性。为了满足富有阶层的需求,菱川师宣还将部分版画用彩笔手工上色,为后来多色套版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是早期描绘平民文化的浮世绘代表作。
绘卷风情
菱川师宣的绘卷和屏风画留下了江户时代平民游乐的真实图景,主要题材有三大类:吉原、歌舞伎和江户风俗。他自延宝年间(1673—1680)后期开始陆续制作了以吉原为题材的《吉原风俗图卷》《吉原游兴图屏风》等,以及歌舞伎为题材的《歌舞伎图屏风》《戏剧茶屋游乐图卷》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手绘浮世绘,还有汇集江户这两大“恶所”诸场景的《北楼及演剧图卷》,可谓市民享乐生活的集大成。此外,《江户风俗图卷》《江户风俗图屏风》等则表现了四季景致和城市风光。
菱川师宣的《歌舞伎图屏风》为左右两幅,以俯瞰的全景式画面描绘了当时江户歌舞伎剧场的面貌,生动表现演员和观众的丰富细节,真实记录了当年江户民众的娱乐盛况。画面从右向左推移,从歌舞伎剧场的入口开始,箭楼上悬挂着银杏花纹的幕布,表示这是当时江户最高规格的中村座歌舞伎剧场。门口左右两边的台子上分别有数位招揽观众的侍应,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七块写有演出剧目的招牌和演员的名字。小屋的前面熙熙攘攘的是被招呼声吸引的来往行人,披着斗笠的演员成群结队,送给演员的豪华礼品堆积成山,生动传达了演员们兴高采烈地期待高水平演出的状态。
右幅屏风的画面主体是开阔的舞台,演出正在进行中,引人注目。舞台下的观众姿态各异,表情丰富。舞台左右设置的“栈敷”是贵宾席,特意为观众提供豪华的坐垫,备有佳肴宴饮,并用屏风将席座隔开,用幕布、竹帘等遮挡其他客人的视线,营造相对封闭的空间以保证他们静心观赏节目。
北楼及演剧图卷(局部)
菱川师宣
绢本着色一卷
697厘米×32.1厘米
1672—1689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歌舞伎图屏风(右幅)
菱川师宣
纸本着色 六曲一双
各397.6厘米×170厘米1692—1693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左幅屏风描绘的是幕后,依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包括正在穿戏服、做发型、卸妆的人等。不仅描绘了演员,还描绘了各种职人的姿态,画面充满真实感。接下来的场景就是和剧场相通的剧场茶室,主要是为歌舞伎演员助兴而设,画面以演员和被称为“色子”的出卖色相的少男为对象,是寻欢作乐的男色世界。画面还描绘了座席内以色子跳舞为主的酒宴,庭园里还设了赏樱花的酒席,陪男客人饮酒作乐的演员和色子在一旁侍候。最后的场景是剧场茶室正面的出入口,演员和色子一起迎接武士客人。
江户城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个区域,一是被称为“山之手”的上流社区,在今天的皇宫周边,当年这里也是大名的住宅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另一个区域则是平民区,日语称为“下町”,在今天的浅草、上野一带,这里汇集了许多小商贩和手工艺匠人,他们主要从事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和各种商业活动。浅草和上野是江户平民文化的摇篮,也是日本全国各地游客的聚集地,平民区的日常生活图景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江户风俗画卷。菱川师宣首创的汇集江户风俗精髓的《江户风俗绘卷》,是现存最早的表现江户四季景致和生活风俗的画作,共六卷。
菱川师宣的《江户风俗图屏风》也是由两幅组成:右幅描绘秋天参拜浅草寺的热闹风景,以及在隅田川乘船游玩的人们;左幅描绘了人们在上野宽永寺、不忍池等名胜春天赏花的情景,松树和樱花的技法有传统日本画的格调。画面上可以看出江户民众享受季节的方式,色彩丰富的服装和发型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面。宽永寺由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创立,于1625年(宽永二年)建造,位于今天的上野公园一带,是天台宗关东总本山的所在地。宽永寺也是德川家的菩提寺之一,有6位幕府将军长眠在宽永寺墓地。宽永寺的位置从江户城看相当于阴阳道上的鬼门,因此也是江户的镇护寺。此后宽永寺附近就被称为“上野”,江户时代这里就是樱花胜地,今天共有樱树1200余棵。“不忍池”位于宽永寺境内,据池中央弁天岛上的石碑记载,因上野高地被称作忍之丘,也有人认为是男女在这里悄悄地相逢,自15世纪开始被称为不忍池。宽永寺在鼎盛时期面积逾百万平方米,共有39座子院,今天包括重建在内依然留存19座。
江户风俗图屏风
菱川师宣
纸本着色 六曲一双
各397.8厘米×165.5厘米
17世纪
华盛顿 弗利亚美术馆藏
《回首美人图》
除了大场面的屏风和绘卷之外,菱川师宣还擅长绘制单幅单人的美人图。手绘浮世绘的日语是“肉笔绘”,后来风行的浮世绘版画美人图就是由菱川师宣首开先河。他借鉴了江户前期的美人画风格,笔下许多人物动态或造型都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被应用在各种屏风和绘卷中。
回首美人图
菱川师宣
绢本着色
63.2厘米×30厘米
1688—1704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回首美人图》是现存为数极少、确认是菱川师宣亲笔的手绘美人画之一,也是菱川师宣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构图并非从美人的正面着手,而是朝向背面的一回眸。由于视角新颖,也使画中人物的流行发式与服装纹样有新的表现方式。被称为“玉结”的发式款款下垂,上面还带着透雕的簪子,鲜艳绯红底色的和服上菊花与樱花的圆纹,肩部、袖与腰、下摆三段刺绣花饰,圆形袖的元禄袖,系成“吉弥结”的腰带,生动展现了元禄年间(1688—1703)江户女性的装着风俗。落款署名“房阳”指菱川师宣的出生地房州,“友竹”应是他晚年的画号。从画面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以及落款来看,这是菱川师宣晚年的作品。虽然冠以“房阳”的署名让人感到陌生,但在此之前冠以“房国”的署名屡见不鲜,表达出菱川师宣晚年的思乡之情。
菱川工房
尽管菱川师宣的作品在当时已被称为浮世绘,但他却从来不以“浮世绘师”自居,总是在制售的版画上署名“大和绘师”,以此标榜自己延续大和绘的传统精神。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出他欲与狩野派等家传的御用画师一比高低,将描绘市井生活的民间无名画工也作为画师来认同的信心。基于这样的理想,菱川师宣在他的作坊里组织门徒弟子大量制作手绘作品,并署以“菱川师宣画”的落款销售,由此逐渐形成了“菱川派”,开创了后来浮世绘画师活动的先河。在这里,画作是否为菱川师宣本人亲笔所为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菱川样式”的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喜爱。“菱川派”的出现不仅是菱川师宣个人画业的结果,也表明江户平民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由此可见,许多手绘浮世绘是以署在画师的名下让徒弟代笔为前提的,大批量生产导致的结果就是作品满足了廉价的要求。作为商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名气大小的影响。当时购买浮世绘的民众心理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未必严格地要求是画师本人的原作,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具备“菱川大师”的画风和署有菱川师宣的落款,就大体上满足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浮世绘最终落幕都没有改变,因此导致手绘作品的鉴别相当困难。
菱川师宣在其画师生涯的约25年间,共制作了120余幅单幅版画和60种以上的绘本和百余册插图小说,若以每册绘本25幅,每册小说插图10幅画面计,总量约超过2500幅[1],在质与量方面都是此前的出版界及任何一位画师所无法比拟的。菱川师宣的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木刻版画的地位。
菱川画坊以长男菱川师房、次男菱川师善为主,还雇有许多门徒,在菱川师宣的主持下,将版画、手绘浮世绘的普及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发展。换句话说,在木版画方面,由插图、绘本而来的连载系列,进一步推进了“一枚拓”单幅版画的独立;在手绘方面,挂轴、绘卷、屏风等异曲同工的风俗描写各有千秋,被称为“菱川大师就是关东的写照”,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遗憾的是,在形成初期就统领整个浮世绘界的菱川派的活动,在菱川师宣去世后就很快瓦解了。作为直系的后继者,长子菱川师房虽然留下一些手绘浮世绘的佳作,但他很快就放弃作画,重操染织家业。尽管如此,菱川师宣开创的浮世绘并未中断,而是由其他画师继承与发展。
[1] 浅野秀剛「菱川師宣の版画」、『菱川師宣』、千葉市美術館、2001、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