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表现及病理-临床联系

制订LN的治疗方案需以肾活检病理表现作基础。因此,在治疗前应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尽管肾活检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譬如有时取材不够造成诊断偏倚,但是它仍是非常有用的检查手段:①肾活检能对LN进行正确诊断和病理分型。②可对LN肾组织的活动性和慢性化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预测肾脏病变的可逆性。③通过重复肾活检,能动态地准确了解LN的转归(缓解、转型及慢性化)。上面这一切对于指导LN的治疗都非常重要。
一、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表现

(一)免疫病理检查

LN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以其成分及沉积部位也多样化。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绝大多数LN患者的肾组织均有IgG、IgA、IgM、C3、C1q和纤维蛋白相关抗原(FRA)沉积,被称为“满堂亮”(full-house)现象。免疫沉积物除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外,也可同时沉积于肾小管基底膜和小动脉壁。

(二)光学显微镜检查 1.肾小球基本病变 (1)细胞增生及浸润:

活动性LN都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固有细胞增生及循环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浸润。肾小球固有细胞增生以系膜细胞最常见,轻者呈节段性增生,重时呈球性增生,并且伴系膜基质增多。LN明显活动时,内皮细胞也常伴随系膜细胞增生。足细胞增生有时也可见。

(2)新月体形成:

早期为细胞新月体,见于LN高度活动时,细胞新月体主要由壁层上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构成,足细胞也能参与。若不及时治疗,则将迅速进展成细胞纤维新月体及纤维新月体,变成不可逆性病变。

(3)纤维素样坏死:

常见于LN明显活动时,坏死常累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某个节段,该处毛细血管正常结构消失,并有纤维蛋白沉积。

(4)毛细血管内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充填于毛细血管腔中,HE染色呈红色均质结构。常见于活动性LN,多与纤维素样坏死并存;也常见于SLE伴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

(5)核碎裂及苏木素小体:

可能与抗核抗体作用相关,见于LN活动时。

(6)嗜复红蛋白沉积:

肾小球中多部位出现嗜复红蛋白沉积是LN的常见病变。内皮下大块嗜复红蛋白沉积被为白金耳样沉积物,也是LN活动的标志。

(7)肾小球硬化:

是LN的慢性化病变,可表现为节段性硬化或球性硬化,并常伴球囊粘连。

2.肾小管及间质基本病变

LN常见肾间质炎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浸润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慢性化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这可能由肾小球病变继发,但是也可能由免疫反应直接导致,后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与肾小球病变不平行,常相对较重。

3.血管病变

活动性狼疮可出现血管炎病变,表现为免疫复合物于血管壁沉积,管壁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伴管腔透明血栓。

(三)电子显微镜表现

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内多部位电子致密物沉积,包括内皮下的大块高密度电子致密物(与光镜下白金耳样沉积物一致)。有时还能见到如下特殊结构,对LN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①苏木素小体(hematoxylin bodies):细胞器完好,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和边集,核膜完整,与凋亡细胞相似;②电子致密物中的指纹状结构(fingerprint configuration):为含有磷脂成分的结晶产物;③管泡状小体(tubulovesicular bodies):为一种直径20nm的中空的微管状结构,常见于内皮细胞胞浆内,也可见于肾间质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内,属于一种变性的糖蛋白,可能为细胞内质网对病毒性感染的一种反应;④病毒样颗粒:是LN常见的现象。

(四)LN的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变

LN的肾组织病理检查,除明确病理诊断及病理分型外,还必须注意肾脏病变有无活动,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预后。LN的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已列入表3-1-1。
二、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的演变
LN的病理分型有一个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历史上重要的病理分型标准包括: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标准,1982年WHO及儿童肾脏病国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Study of Kidney Disease in children,ISKD)制定的标准,1995年WHO制订的标准,及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SN)与肾脏病理学会(RPS)制定的标准。现将2003年ISN/ RPS标准与应用较广的1982年WHO/ISKD标准的病理分型作一对比(表3-1-2),这两种标准都主要依据LN的肾小球病变来作分型,不过ISN/RPS标准强烈推荐病理报告要描述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血管病变。
表3-1-1 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变
表3-1-2  1982年WHO/ISKD标准与2003年ISN/RPS标准的对比
续表
注:LN.狼疮性肾炎
2003年ISN/RPS分型更强调了临床和病理的紧密联系,它具有如下特点:①免疫病理、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正常的肾活检标本,不再诊断LN。②Ⅲ型和Ⅳ型LN都强调要区分活动性病变(A)及非活动性(C),Ⅳ型LN还强调要区分节段性病变(S)及球性病变(G)。③明确指出Ⅴ型LN可与Ⅲ型或Ⅳ型重叠,此时应诊断为Ⅴ+Ⅲ型或Ⅴ+Ⅳ型。④Ⅵ型LN的球性硬化肾小球比例必须超过90%。
另外,2003年ISN/RPS分型还明确界定了LN的活动性病变和慢性病变。
三、狼疮性肾炎病理类型的转换
不但不同病理类型的LN可以互相重叠,如Ⅴ+Ⅲ型或Ⅴ+Ⅳ型,而且不同类型的LN还可能随疾病活动和治疗缓解而互相转换,例如病变较轻的Ⅱ型,可因疾病活动而转化成病情严重的Ⅳ型;而Ⅳ型弥漫增生型LN,经过治疗随病情缓解又能转换成Ⅱ型或Ⅴ型。LN的慢性化过程可由多次反复发作的急性病变累积而成。所以,LN在病情变化时(活动或缓解),若必要则应进行重复肾活检,以准确掌握肾脏病变变化,制定相应治疗措施。
四、狼疮性肾炎的病理-临床联系
LN的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Ⅰ型LN常无肾损害临床表现。Ⅱ型LN肾损害表现轻,常仅出现少至中量蛋白尿。Ⅲ型LN患者除呈现蛋白尿及血尿(肾小球源血尿)外,约30%患者有肾病综合征,15%~25%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可出现高血压。Ⅳ型LN常出现于SLE高度活动的患者,临床上除呈现肾炎综合征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外,还经常伴随出现肾病综合征,且肾功能常急剧坏转。Ⅳ型LN是肾损害最严重的类型,但是如能及时治疗,将SLE活动控制,受损的肾功能也常能显著好转或完全恢复。Ⅴ型LN常呈现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血尿不显著,血压及肾功能也经常正常。另外,此型LN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似,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Ⅵ型LN患者已进入终末肾衰竭,此型并不多见,只有长期存活的LN患者才可能逐渐进入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