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原发性NS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等。所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都与NS的核心病变——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具有内在联系。由于这些并发症常使患者的病情复杂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它们的诊断及防治也是原发性NS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感染
感染是原发性NS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进展,现在感染导致患者死亡已显著减少,但在临床实践中它仍是我们需要警惕和面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感染常会影响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处理不好仍会危及生命。
原发性NS患者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大量蛋白尿导致免疫球蛋白及部分补体成分从尿液丢失,如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时大量IgG及补体B因子丢失,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②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③长期大量蛋白尿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④严重皮下水肿乃至破溃,细菌容易侵入引起局部软组织感染;大量腹水容易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它们严重时都能诱发败血症。
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自发性腹膜炎,病原微生物有细菌(包括结核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卡氏肺孢子虫等。
有关预测原发性NS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研究还很缺乏。一项儿科临床观察显示,若患儿血浆白蛋白小于15g/L,其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是高于此值患儿的9. 8倍,因此尽快使NS缓解是预防感染发生的关键。一项日本的临床研究表明,成人NS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9%,其危险因素是:血清IgG<6g/L(RR = 6. 7),SCr>176. 8μmol/L(2mg/dl)(RR = 5. 3)。对于血清IgG<600mg/dl的患者,每4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0~15g,可以明显地预防感染发生。
需要注意,正在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发生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患者可无明显发热,若出现白细胞升高及轻度核左移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激素引起,因此对这些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应定期主动排查感染,包括一些少见部位的感染如肛周脓肿。
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①注意口腔护理,可以使用抑制细菌及真菌的漱口液定时含漱,这对使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如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对于严重皮下水肿致皮褶破溃渗液的患者,需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治细菌侵入。②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时,要严格规范适应证、药量及疗程,并注意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CD4 +淋巴细胞总数的变化,当淋巴细胞计数<600/μl或(和)CD4 +淋巴细胞计数<200/μl时,可以给予复方磺胺甲 唑(即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具体用法为每周两次,每次两片(每片含磺胺甲 唑400mg和甲氧苄啶80mg)。③对于血清IgG<6g/L或反复发生感染的患者,可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来增强体液免疫;对于淋巴细胞计数<600/μl或(和)CD4 +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患者,可以肌注或静脉输注胸腺肽来改善细胞免疫。④对于反复发生感染者,还可请中医辨证施治,予中药调理预防感染。虽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中药调理能够发挥预防感染的作用,但是,目前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若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发生了严重感染,可以将这些药物尽快减量或者暂时停用,因为它们对控制感染不利,而且合并感染时它们治疗NS的疗效也不佳。但是,某些重症感染如卡氏肺包虫肺炎却不宜停用激素,因为激素能减轻间质性肺炎,改善缺氧状态,降低病死率。
二、血栓和栓塞
NS合并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0%~42%,常见肾静脉血栓(RVT)、其他部位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动脉血栓较为少见。血栓和栓塞的发生率与NS的严重程度、肾小球疾病的种类有关,但检测手段的敏感性也影响本病的发现。
(一)发病机制
NS易并发血栓、栓塞主要与血小板活化、凝血及纤溶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相关。临床观察发现:①NS患者血小板功能常亢进,甚至数量增加,患者血清血栓素(TXA2)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增加,可促使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增强并被激活。②低白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蛋白,导致血中大分子的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Ⅹ浓度升高;而内源性抗凝物质(凝血酶Ⅲ及蛋白C、S)因分子量小随尿丢失至血浓度降低。③纤溶酶原分子量较小随尿排出,血清浓度降低,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及纤溶酶抑制物α2巨球蛋白血浓度升高。上述变化导致血栓易于形成而不易被溶解。④NS患者有效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及出现高脂血症等,致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也是导致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不适当地大量利尿以及使用激素治疗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也与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MN的发生率最高,为29%~60%,明显高于MCD和FSGS(分别为24. 1%和18. 8%),MN合并血栓的风险是IgA肾病的10. 8倍,并易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静脉主干血栓如肾静脉、肺血管主干血栓,原因至今未明。
研究认为,能预测NS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的指标为:①血浆白蛋白<20g/L,新近发现MN患者血浆白蛋白<28g/L血栓栓塞风险即明显升高;②病理类型为MN;③有效血容量明显不足。
(二)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可能非常不明显,以肾静脉血栓为例,多数分支小血栓并没有临床症状。因此,要对NS患者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必要时及时做影像学检查,以减少漏诊。患者双侧肢体水肿不对称,提示水肿较重的一侧肢体有深静脉血栓可能;腰痛、明显血尿、B超发现一侧或双侧肾肿大以及不明原因的AKI,提示肾静脉血栓;胸闷、气短、咯血和胸痛提示肺栓塞。
在肾静脉血栓诊断方面,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发现肾静脉主干血栓,具有方便、经济和无损伤的优点,但是敏感性低,而且检查准确性较大程度地依赖操作者技术水平。CT及磁共振肾静脉成像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选择性肾静脉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指标”。在肺栓塞诊断上,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较为敏感、特异的无创性诊断手段。CT及磁共振肺血管成像及超声心动图也可为诊断提供帮助,后者可发现肺动脉高压力、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等征象。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发现栓塞后还可以局部溶栓。上述血管成像检查均需要使用对比剂(包括用于X线检查的碘对比剂及用于磁共振检查的钆对比剂),故应谨防对比剂肾损害,尤其是对已有肾损害的患者。
(三)预防与治疗
原发性NS并发血栓、栓塞的防治至今没有严格的RCT临床研究报道,目前的防治方案主要来自小样本的临床观察。
1.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比较公认的观点是,NS患者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当血浆白蛋白<20g/L时即开始抗凝治疗。对于MN患者抗凝指征应适当放宽一些。Lionaki S等研究显示,MN患者血浆白蛋白≤28g/L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是>28g/L者的2. 5倍,血浆白蛋白每降低10g/ L,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倍,因此,目前有学者建议MN患者血浆白蛋白<28g/L即应予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常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口服华法林。口服华法林时应将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1. 5~2. 0之间,华法林与多种药物能起相互反应,影响(增强或减弱)抗凝效果,用药时需要注意。
2.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
血栓及栓塞并发症一旦发生即应尽快采用如下治疗:
(1)溶栓治疗:
引起急性肾衰竭的急性肾静脉主干大血栓,或导致收缩压下降至<11. 97kPa (90mmHg)的急性肺栓塞,均应考虑进行溶栓治疗。既往常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最适剂量并未确定,可考虑用6万~20万U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日1个疗程;现在也可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它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纤溶效力强,用量50mg或100mg,开始时在1~2分钟内静脉推注1/10剂量,剩余的9/10剂量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2小时滴完。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要监测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避免过低引起出血。国内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50mg及(或)100mg两种剂量的疗效相似,而前者出血风险明显降低。
(2)抗凝治疗:
一般而言,原发性NS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后要持续抗凝治疗半年,若NS不缓解且血清白蛋白仍<20g/L时,还应延长抗凝时间,否则血栓、栓塞并发症容易复发。用口服华法林进行治疗时,由于华法林起效慢,故需在开始服用的头3~5天,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重叠,直至INR>2. 0后才停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在整个服用华法林期间都一定要监测INR,控制INR 在2. 0~2. 5范围。若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进行溶栓治疗,则需等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回复正常后,才开始抗凝治疗。
三、急性肾损伤
由原发性NS引起的AKI主要有如下两种:①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AKI,常只出现轻、中度氮质血症。②机制尚不清楚的特发性AKI,常呈现急性肾衰竭(ARF)。至于肾小球疾病本身(如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AKI、治疗药物诱发的AKI(如药物过敏所致急性间质肾炎或肾毒性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以及NS并发症(如急性肾静脉主干血栓)所致AKI,均不在此讨论。
(一)急性肾前性氮质血症
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渗漏至皮下及体腔,致使有效循环容量不足,肾灌注减少,而诱发急性肾前性氮质血症。临床上出现血红蛋白增高、体位性心率及血压变化(体位迅速变动如从卧到坐或从坐到站时,患者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重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乃至虚脱)、化验血尿素氮(BUN)与SCr升高,但是BUN升高幅度更大(两者均以mg/dl作单位时,BUN与SCr之比值>20 : 1,这是由于肾脏灌注不足时,原尿少在肾小管中流速慢,其中尿素氮被较多地重吸收入血导致)。急性肾前性氮质血症者应该用胶体液扩容,然后利尿,扩容利尿后肾功能即能很快恢复正常。盲目增加袢利尿剂剂量,不但不能获得利尿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进一步损害肾功能。而且,这类患者不能用ACEI或ARB类药物,它们也会加重肾前性氮质血症。
(二)特发性急性肾衰竭
特发性ARF最常见于复发性MCD,也可有时见于其他病理类型,机制不清,某些病例可能与大量尿蛋白形成管型堵塞肾小管和(或)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相关。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年龄较大(有文献报道平均58岁),尿蛋白量大(常多于10g/d),血浆白蛋白低(常低于20g/L),常在NS复发时出现AKI(经常为少尿性急性肾衰竭)。特发性ARF要用除外法进行诊断,即必须一一排除各种病因所致ARF后才能诊断。对特发性ARF的治疗措施包括:①积极治疗基础肾脏病。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的基础肾脏病是MCD,故应选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每次0. 5~1. 0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以使MCD尽快缓解,患者尿液增多冲刷掉肾小管中管型,使肾功能恢复。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不但能清除尿毒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维持生命赢得治疗时间;而且还能通过超滤脱水,使患者达到干体重,减轻肾间质水肿,促肾功能恢复。③口服或输注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防止肾小管中蛋白凝固成管型,并可纠正肾衰竭时的代谢性酸中毒。大多数患者经上述有效治疗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但往往需要较长恢复时间(4~8周)。必须注意,此AKI并非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盲目输注胶体液不但不能使AKI改善,反而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
四、脂肪代谢紊乱
高脂血症是NS的表现之一。统计表明约有80%的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及不同程度的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脂血症不仅可以进一步损伤肾脏,而且还可使心脑血管并发症增加,因此,合理有效地控制血脂,也是原发性N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NS合并高脂血症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的研究资料提示: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NS时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大量蛋白尿致使肝脏合成蛋白增加,合成入血的脂蛋白因分子量大不能从肾滤过排除,导致血浓度增高),而高三酰甘油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内降解减少(NS时脂蛋白脂酶从尿中丢失,使其在活性下降,导致三酰甘油的降解减少)。
对于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NS病理类型(如MCD),不要急于应用降脂药,NS缓解后数月内血脂往往即能自行恢复正常,这样可使患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及增加医疗花费。若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NS不能在短期内缓解甚至无效时(如某些MN患者),则应予降脂药物治疗。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要表现者,应选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每晚睡前服用,服药期间要注意肝及肌肉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横纹肌溶解)副作用。以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要表现者,应选用纤维酸衍生物类药,即贝特类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功能。另外,所有高脂血症患者均应限制脂肪类食物摄入,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还应避免糖类摄入过多。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当一部分原发性NS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低下,这是由于与甲状腺素结合的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分子量60kDa)从尿液中大量丢失而导致。观察表明,约50%的患者血中的总T3及总T4下降,但是游离T3(FT3)、游离T4(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正常。患者处于轻度的低代谢状态,这可能有利于NS患者的良性调整,避免过度能量消耗,因此不需要干预。
不过个别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表现,以致使本来激素敏感的病理类型使用激素治疗不能获得预期效果。这时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若FT3、FT4下降,特别是TSH升高时,在认真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后,可给予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左甲状腺素25~50μg/d),常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对激素的敏感性。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尚缺乏RCT证据,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效果。这一经验治疗方法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周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