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进展与展望
一、治疗原则
原发性NS的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①主要治疗:原发性NS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但是具体应用时一定要有区别地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原发性NS的不同病理类型在药物治疗反应、肾损害进展速度及NS缓解后的复发上都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首先应根据病理类型及病变程度来有区别地实施治疗;另外,还需要参考患者年龄、体重、有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禁忌证、是否有生育需求、个人意愿采取不同的用药。有区别地个体化地制定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是现代原发性NS治疗的重要原则。②对症治疗:水肿(重时伴腹水及胸腔积液)是NS患者的常见症状,利尿治疗是主要的对症治疗手段。利尿要适度,以每日体重下降0. 5~1. 0kg为妥。如果利尿过猛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血栓栓塞及肾前性急性肾损害(acute kidney injury,AKI)。③防治并发症:加强对感染、血栓栓塞、蛋白质缺乏、脂代谢紊乱及AKI等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详见第三节叙述)。④保护肾功能:要努力防治疾病本身及治疗措施不当导致的肾功能恶化。
二、具体治疗药物及措施
(一)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免疫反应多个环节都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抑制细胞因子如IL-2等生成,减轻效应期的免疫性炎症反应等。激素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原发性NS治疗,至今仍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治疗药物。
我国在原发性NS治疗中激素的使用原则是:①起始足量:常用药物为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每日1mg/kg(最高剂量60mg/d),早晨顿服,口服8~12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6周(主要适用于FSGS患者);②缓慢减药: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左右,当减至20mg/d左右NS易反复,应更缓慢减量;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10mg/d左右)再维持半年或更长时间,以后再缓慢减量至停药。这种缓慢减药和维持治疗方法可以巩固疗效、减少NS复发,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缓慢减药方法是预防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危象的较为有效方法。激素是治疗原发性NS的“王牌”,但是副作用也很多包括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溃疡穿孔、高血压、水钠潴留、升高血糖、降低血钾、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精神兴奋,库欣综合征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使用时应密切监测。
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此药是烷化剂类免疫抑制剂。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细胞毒性作用,由于B细胞生长周期长,故对B细胞影响大。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NS最常用的细胞毒类药物,可以口服使用,也可以静脉注射使用,由于口服与静脉治疗疗效相似,因此治疗原发性NS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口服。具体用法为,每日2mg/kg(常用100mg/d),分2~3次服用,总量6~12g。用药时需注意适当多饮水及避免睡前服药,并应对药物的各种副作用进行监测及处理。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肝损伤、胃肠道反应、脱发与性腺抑制(可能造成不育)。
3.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是由真菌代谢产物提取得到的11个氨基酸组成环状多肽,可以人工合成。能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T细胞毒效应细胞,选择性抑制T辅助性细胞合成IL-2,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不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对B细胞、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影响小。已作为膜性肾病的一线用药,以及难治性MCD和FSGS的二线用药。常用量为每日3~5mg/kg,分两次空腹口服,服药期间需监测药物谷浓度并维持在100~200ng/ml。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用小剂量环孢素A(每日1~2mg/kg)治疗同样有效。该药起效较快,在服药1个月后可见到病情缓解趋势,3~6个月后可以缓慢减量,总疗程为1~2年,对于某些难治性并对环孢素A依赖的病例,可采用小剂量每日1~1. 5mg/kg维持相当长时间(数年)。若治疗6个月仍未见效果,再继续应用患者获得缓解机会不大,建议停用。当环孢素A与激素联合应用时,激素起始剂量常减半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每日0. 5mg/ kg。环孢素A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急性及慢性肾损害、肝毒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多毛及牙龈增生等,其中造成肾损害的原因较多(如肾前性因素所致AKI、慢性肾间质纤维化所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且有时此损害发生比较隐匿需值得关注。当血肌酐(SCr)较基础值增长超过30%,不管是否已超过正常值,都应减少原药量的25%~50%或停药。
4.他克莫司(tacrolimus)
又称FK-506,与红霉素的结构相似,为大环内脂类药物。其对免疫系统作用与环孢素A相似,两者同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但其免疫抑制作用强,属高效新型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IL-2、IL-3和干扰素γ等淋巴因子的活化和IL-2受体的表达,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影响较小。主要副作用是糖尿病、肾损害、肝损害、高钾血症、腹泻和手颤。腹泻可以致使本药血药浓度升高,又可以是其一种副作用,需要引起临床医师关注。该药物费用昂贵,是治疗原发性NS的二线用药。常用量为每日0. 05~0. 1mg/kg,分两次空腹服用。服药物期间需监测药物谷浓度并维持在5~10ng/ml,治疗疗程与环孢素A相似。
5.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商品名骁悉(cellcept)。在体内代谢为吗替麦考酚酸,后者为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诱导期常用量为1. 5~2. 0g/d,分2次空腹服用,共用3~6个月,维持期常用量为0. 5~1. 0g/d,维持6~12个月。该药对部分难治性NS有效,但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证据。该药物价格昂贵,由于缺乏RCT证据,现不作为原发性NS的一线药物,仅适用于一线药物无效的难治性病例。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腹胀、腹泻)、感染、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及贫血)及肝损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可出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腺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严重感染,甚至威胁生命。
6.来氟米特(leflunomide)
商品名爱诺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抑制剂,在国内其适应证还扩大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此药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活性,阻断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目的。国外尚无使用来氟米特治疗原发性NS的报道,国内小样本针对于IgA肾病合并NS的临床观察显示,激素联合来氟米特的疗效与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的疗效相似,但是,后者本身在IgA肾病治疗中的作用就不肯定,因此,这个研究结果不值得推荐。新近一项使用来氟米特治疗16例难治性成人MCD的研究显示,来氟米特对这部分患者有效,并可以减少激素剂量。由于缺乏RCT研究证据,指南并不推荐用来氟米特治疗原发性N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的剂量为10~20mg/d,共用6个月,以后缓慢减量,总疗程为1~1. 5年。主要副作用为肝损害、感染和过敏,国外尚有肺间质纤维化的报道。
(二)利尿消肿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则应在适当扩容治疗后再予利尿剂治疗;如果没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则可直接应用利尿剂。
1.利尿剂治疗
轻度水肿者可用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保钾利尿剂口服治疗,中、重度水肿伴或不伴体腔积液者,应选用袢利尿剂静脉给药治疗(此时肠道黏膜水肿,会影响口服药吸收)。袢利尿剂宜先从静脉输液小壶滴入一个负荷量(如呋塞米20~40mg,使髓袢的药物浓度迅速达到利尿阈值),然后再持续泵注维持量(如呋塞米5~10mg/h,以维持髓袢的药物浓度始终在利尿阈值上),如此才能获得最佳利尿效果。每日呋塞米的使用总量不超过200mg。“弹丸”式给药间期髓袢药物浓度常达不到利尿阈值,此时会出现“利尿后钠潴留”(髓袢对钠重吸收增强,出现“反跳”),致使袢利尿剂的疗效变差。另外,现在还提倡袢利尿剂与作用于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口服利尿药(前者如氢氯噻嗪,后者如螺内酯及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因为应用袢利尿剂后,远端肾单位对钠的重吸收会代偿增强,使袢利尿剂利尿效果减弱,并用远端肾单位利尿剂即能克服这一缺点。
2.扩容治疗
对于合并有效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静脉输注胶体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容,从而改善肾脏血流灌注,提高利尿剂疗效。临床常静脉输注血浆代用品右旋糖酐来进行扩容治疗,应用时需注意:①用含糖而不用含钠的制剂,以免氯化钠影响利尿疗效;②应用分子量为20~40kDa的制剂(即低分子右旋糖酐),以获得扩容及渗透性利尿双重疗效;③用药不宜过频,剂量不宜过大。一般而言,可以一周输注2次,每次输注250ml,短期应用,而且如无利尿效果就应及时停药。盲目过大量、过频繁地用药可能造成肾损害(病理显示近端肾小管严重空泡变性呈“肠管样”,化验血清肌酐增高,原来激素治疗敏感者变成激素抵抗,出现利尿剂抵抗);④当尿量少于400ml/d时禁用,此时药物易滞留并堵塞肾小管,诱发急性肾衰竭。
由于人血制剂(血浆及白蛋白)来之不易,而且难以完全避免过敏反应及血源性感染,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用人血制剂来扩容利尿。只有当患者尿量少于400ml/d,又必须进行扩容治疗时,才选用血浆或白蛋白。
3.利尿治疗疗效不好的原因
常见原因如下:①有效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没有事先静脉输注胶体液扩容,肾脏处于缺血状态,对袢利尿剂反应差;而另一方面滥用胶体液包括血浆制品及血浆代用品导致严重肾小管损伤(即前述的肾小管呈“肠管样”严重空泡变性)时,肾小管对袢利尿剂可完全失去反应,常需数月时间,待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并功能恢复正常后,才能重新获得利尿效果。②呋塞米的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率高达91%~97%。低白蛋白血症可使其血中游离态浓度升高,肝脏对其降解加速;另外,结合态的呋塞米又能随白蛋白从尿排出体外。因此,低白蛋白血症可使呋塞米的有效血浓度降低及作用时间缩短,故而利尿效果下降。③袢利尿剂没有按前述要求规范用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重度NS患者仍旧口服给药,肠黏膜水肿致使药物吸收差;间断静脉“弹丸”式给药,造成给药间期“利尿后钠潴留”;不配合服用作用于远端肾单位的利尿药,削弱了袢利尿剂疗效。④NS患者必须严格限盐(摄取食盐2~3g/d),而医师及患者忽视限盐的现象在临床十分普遍,不严格限盐上述药物的利尿效果会显著减弱。临床上,对于少数利尿效果极差的难治性重度水肿患者,可采用血液净化技术进行超滤脱水治疗。
(三)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治疗
大量蛋白尿是NS的最核心问题,由它引发NS的其他临床表现(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和体腔积液)和各种并发症。此外,持续性大量蛋白尿本身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增加肾小管蛋白重吸收,加速肾小球硬化,加重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疾病预后。因此减少尿蛋白在NS治疗中十分重要。
近年来,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断剂(ARB)作为NS患者减少尿蛋白的辅助治疗。研究证实,ACEI 或ARB除具有降压作用外,还有确切的减少尿蛋白排泄(可减少30%~50%)和延缓肾损害进展的肾脏保护作用。其独立于降压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①对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作用。此类药物既扩张入球小动脉,又扩张出球小动脉,但是后一作用强于前一作用,故能使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降低,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脏;②非血流动力学的肾脏保护效应。此类药能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选择通透性,改善足细胞功能,减少细胞外基质蓄积,故能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因此,具有高血压或无高血压的原发性NS患者均宜用ACEI或ARB治疗,前者能获得降血压及降压依赖性肾脏保护作用,而后者可以获得非降压依赖性肾脏保护效应。
应用ACEI或ARB应注意如下事项:①NS患者在循环容量不足(包括利尿、脱水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及肾病综合征本身导致的有效血容量不足)情况下,应避免应用或慎用这类药物,以免诱发AKI。②肾功能不全或(和)尿量较少的患者服用这类药物,尤其与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等)联合使用时,要监测血钾浓度,谨防高钾血症发生。③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的患者,如MCD患者,蛋白尿能很快消失,无必要也不建议服用这类药物。④不推荐ACEI和ARB联合使用。
三、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方案
(一)膜性肾病
应争取将NS治疗缓解或者部分缓解,无法达到时,则以减轻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损害进展及防治并发症作为治疗重点。MN患者尤应注意防治血栓栓塞并发症。
本病不提倡单独使用激素治疗;推荐使用足量激素(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始量每日1mg/kg)联合细胞毒类药物(环磷酰胺)治疗,或较小剂量激素(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始量每日0. 5mg/kg)联合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激素相对禁忌或不能耐受者,也可以单独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对于使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换用激素联合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反之亦然;对于治疗缓解后复发病例,可以重新使用原方案治疗。
2012年KDIGO制定的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推荐MN所致NS患者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适应证如下:①尿蛋白持续超过4g/d,或是较基线上升超过50%,经抗高血压和抗蛋白尿治疗6个月未见下降(1B级证据);②出现严重的、致残的、或威胁生命的NS相关症状(1C级证据);③诊断MN后的6~12个月内SCr上升≥30%,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恶化(2C级证据)。而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①SCr持续>3. 5mg/dl(>309μmol/L)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 73m 2);②超声检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如长径<8cm);③合并严重的或潜在致命的感染。上述意见可供国人参考。
(二)微小病变肾病
应力争将NS治疗缓解。本病所致NS对激素治疗十分敏感,治疗后NS常能完全缓解,但是缓解后NS较易复发,而且多次复发即可能转型为FSGS,这必须注意。
初治病例推荐单独使用激素治疗;对于多次复发或激素依赖的病例,可选用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担心环磷酰胺影响生育者或者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无效或仍然复发者,可选用较小剂量激素(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始量每日0. 5mg/kg)与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治疗,或单独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对于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都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病例,可改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对于激素抵抗型患者需重复肾活检,以排除FSGS。
(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应争取将NS治疗缓解或部分缓解,但是无法获得上述疗效时,则应改变目标将减轻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损害进展及防治并发症作为治疗重点。既往认为本病治疗效果差,但是,近年来的系列研究显示约有50%患者应用激素治疗仍然有效,但显效较慢。其中,顶端型FSGS的疗效与MCD相似。
目前,推荐使用足量激素治疗,如果NS未缓解,可持续足量服用4个月,完全缓解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再服用0. 5~1年;对于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病例可以选用较小剂量激素(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始量每日0. 5mg/kg)与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治疗,有效病例环孢素A可在减量至每日1~1. 5mg/kg后,维持服用1~2年。激素相对禁忌或不能耐受者,也可以单独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不过对SCr升高及有较明显肾间质的患者,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要谨慎。应用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本病目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四)系膜增生性肾炎
非IgA肾病的系膜增生性肾炎在西方国家较少见,而我国病例远较西方国家多。本病所致NS的治疗方案,要据肾小球的系膜病变程度、尤其是系膜基质增多程度来决定。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所致NS的治疗目标及方案与MCD相同,且疗效及转归与MCD也十分相似;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所致NS可参考原发性FSGS的治疗方案治疗。
(五)膜增生性肾炎
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较少见,疗效很差。目前并无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有效治疗方案可被推荐,临床上可以试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无效者还可试用较小量糖皮质激素加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则应停用上述治疗。
(六)IgA肾病
约1/4IgA肾病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3. 5g/d),而他们中仅约一半患者呈现NS。现在认为,部分呈现NS的IgA肾病实际为IgA肾病与MCD的重叠(免疫荧光表现符合IgA肾病,而光镜及电镜表现支持MCD),这部分患者可参照MCD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且疗效及转归也与MCD十分相似;而另一部分患者是IgA肾病本身导致NS(免疫荧光表现符合IgA肾病,光镜及电镜表现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FSGS),这部分患者似可参照相应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FSGS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多数治疗建议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临床研究总结,值得从中借鉴,但是是否完全符合中国情况?这还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及总结,不应该教条地盲目应用。同时还应指出,上述治疗方案是依据疾病普遍性面对群体制订的,而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情况多种多样,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体化地实施治疗。
四、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一)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念
目前,尚无难治性NS一致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难治性NS包括激素抵抗性、激素依赖性及频繁复发性的原发性NS。激素抵抗性NS系指用激素规范化治疗8周(FSGS病例需16周)仍无效者;激素依赖性NS系指激素治疗缓解病例,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或停药后14天内NS复发者;频繁复发性NS系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往往比较复杂,临床治疗上十分棘手。
(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遇见难治性NS时,应仔细寻找原因。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1.诊断错误
误将一些继发性肾病(如淀粉样变性肾病等)和特殊的原发性肾病(如脂蛋白肾病、纤维样肾小球病等)当成了普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应用激素治疗,当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
2.激素治疗不规范
包括:①重症NS患者仍然口服激素治疗,由于肠黏膜水肿药物吸收差,激素血浓度低影响疗效;②未遵守“足量、慢减、长期维持”的用药原则,例如始量不足、“阶梯式”加量、或减药及停药过早过快,都会降低激素疗效。③忽视药物间相互作用,例如卡马西平和利福平等药能使泼尼松龙的体内排泄速度增快,血药浓度降低过快,影响激素治疗效果。
3.静脉输注胶体液不当
前文已叙,过频输注血浆制品或血浆代用品导致肾小管严重损伤(肾小管呈“肠管样”严重空泡变性)时,患者不但对利尿剂完全失去反应,而且原本激素敏感的病例(如MCD)也可能变成激素抵抗。
4.肾脏病理的影响
激素抵抗性NS常见于膜增生性肾炎及部分FSGS和MN;频繁复发性NS常见于MCD及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包括IgA肾病及非IgA肾病),而它们多次复发后也容易变成激素依赖性NS,甚至转换成FSGS变为激素抵抗。
5.并发症的影响
NS患者存在感染、肾静脉血栓、蛋白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时,激素疗效均会降低。年轻患者服激素后常起痤疮,痤疮上的“脓头”就能显著影响激素疗效,需要注意。
6.遗传因素
近十余年研究发现,5%~20%的激素抵抗性NS患者的肾小球足细胞存在某些基因突变,它们包括导致nephrin异常的 NPHS1基因突变、导致podocin异常的 NPHS2基因突变、导致CD2相关蛋白异常的 CD2AP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骨架蛋白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 4)异常的 AC-TIN4基因突变、以及导致WT-1蛋白异常的 WT-1基因突变等。
(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对策
难治性NS的病因比较复杂,有的病因如基因突变难以克服,但多数病因仍有可能改变,从而改善NS难治状态。对难治性NS的治疗重点在于明确肾病诊断,寻找可逆因素,合理规范用药。现将相应的治疗措施分述如下:
1.明确肾病诊断
临床上常见的误诊原因为:①未做肾穿刺病理检查;②进行了肾穿刺活检,但是肾组织未做电镜检查(如纤维样肾小球病等将漏诊)及必要的特殊组化染色(如刚果红染色诊断淀粉样变病)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如载脂蛋白ApoE抗体染色诊断脂蛋白肾病);③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沟通不够,没有常规进行临床-病理讨论。所以,凡遇难治性NS,都应仔细核查有无病理诊断不当或错误的可能,必要时应重复肾活检,进行全面的病理检查及临床-病理讨论,以最终明确疾病诊断。
2.寻找及纠正可逆因素
某些导致NS难治的因素是可逆的,积极寻找及纠正这些可逆因素,就可能改变“难治”状态。它们包括:①规范化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使用不当的MCD患者,在调整激素用量或(和)改变给药途径后,就能使部分激素“抵抗”患者变为激素有效。MN应避免单用激素治疗,从开始就应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治疗;多次复发的MCD也应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治疗。总之,治疗规范化极重要。②合理输注胶体液:应正确应用血浆代用品或血浆制剂扩容,避免滥用导致严重肾小管损伤,而一旦发生就应及时停用胶体液,等待受损肾小管恢复(常需数月),只有肾小管恢复正常后激素才能重新起效。③纠正NS并发症:前文已述,感染、肾静脉血栓、蛋白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都可能影响激素疗效,应尽力纠正。
3.治疗无效病例的处置
尽管已采取上述各种措施,仍然有部分难治性NS患者病情不能缓解,尤其是肾脏病理类型差(如膜增生性肾炎和部分MN及FSGS)和存在某些基因突变者。这些患者应该停止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而采取ACEI或ARB治疗及中药治疗,以期减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缓肾损害进展。大量蛋白尿本身就是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因此,对这些患者而言,能适量减少尿蛋白就是成功,就可能对延缓肾损害进展有利。而盲目地继续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但不能获得疗效,反而可能诱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五、对现有治疗的评价及展望
综上所述,实施有区别的个体化治疗是治疗原发性NS的重要原则及灵魂所在。首先应根据NS患者的病理类型及病变程度,其次要考虑患者年龄、体重、有无用药禁忌证、有无生育需求及个人用药意愿,来有区别地个体化地制订治疗方案。现在国内肾穿刺病理检查已逐渐推广,这就为实施有区别的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于原发性NS治疗已经6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新的药物及制剂不断涌现,尤其环磷酰胺、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可酚酯等免疫抑制剂的先后问世,也为有区别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多有效手段。
尽管原发性NS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治疗药物至今仍主要局限于激素及某些免疫抑制剂。用这样的治疗措施,不少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较重的患者仍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些治疗有效的患者也不能克服停药后的疾病复发,而且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都有着各种副作用,有些副作用甚至可以致残或导致死亡。所以开发新的治疗措施及药物,提高治疗疗效,减少治疗副作用仍是亟待进行的工作,且任重而道远。
继续深入研究阐明不同类型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而针对机制的不同环节寻求相应干预措施,是开发新药的重要途径。例如,近年已发现肾小球足细胞上的PLA2R能参与特发性MN发病,而suPAR作为血清中的一种通透因子也能参与FSGS致病,如果今后针对它们能够发掘出有效的干预方法及治疗药物,即可能显著提高这些疾病的治疗疗效。最近已有使用利妥昔单抗(抗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治疗特发性MN成功的报道,经过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消失,MN获得缓解,而且副作用少。
治疗措施和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需要高质量的临床RCT试验进行验证。但是在治疗原发性NS上我国的RCT试验很少,所以我国肾病学界应该联手改变这一状态,以自己国家的多中心RCT试验资料,来指导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