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犯罪现场勘查是有关医学、政法、警官院校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系统和安保等单位教学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既与刑事案件的侦破、诉讼密切相关,也是各种犯罪案件公平、合理地调处和审判的重要前提。我国过去虽有少量教科书和一些论文探讨,但缺少这方面的专著;而且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较快,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是广大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的重点和面对“智能犯罪”的必然要求。
译者在美国纽海文大学李昌钰法科学研究所(Henry Lee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University of New Haven)进行高访期间,恰逢李昌钰博士刚刚主编完成《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Crime Scene Guidebook)之时。鉴于该书理论丰富、知识面广、实用性强,译者很荣幸地获原主编同意将其译成中文发表,以便向中国介绍和推广。
本书主编李昌钰博士是著名的美籍华人、世界法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传奇而丰富的经历就为该书做了最好的诠释。他出生在中国内地、毕业于中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又在美国纽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余年来,他光临40多个国家,在世界许多大学或公安司法机关进行过1000多场演讲或培训,经办了8000多个案件,其中包括OJ•辛普森杀妻案和肯尼迪总统被刺案等著名大案。他主编或参编专著3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奖800多项。这本新书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正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对我国公安、政法院校和法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的师生和广大公安、政法、司法干警、安保人员、律师和其他读者会有很大的帮助。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重点概述了犯罪现场勘查理论和基本的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例如不同案例犯罪现场勘查的逻辑图的建立;进行犯罪现场勘查、分析及重建等一系列理论、技术和方法;关于证据的类型,特别是新型的电子证据以及如何收集、记录、包装、保存和增强物证等。第二章介绍了一些犯罪现场勘查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包括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料。第三章对一些可利用的资源提供了实用指南,诸如一些有用的网站、制造商信息和犯罪现场参考资料等。特别是书中强调的逻辑思维、法律意识、保持开放的思路和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更是精华,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弘扬光大。
虽然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文化背景不同,对犯罪现场勘查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有一定的差异,但关于犯罪现场勘查的科学技术除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外却是基本一样。尽管如此,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时仍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一般将“犯罪现场勘查”称为“刑事现场勘查”,虽然两者的区别不大,但本书除少数内容是用刑事“二字”外,将“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CSI)”多数译成“犯罪现场勘查”,也可以译为“犯罪现场调查”。同理,除少数地方提到“侦查员”外,亦将“Crime Scene Investigator”翻译为犯罪现场勘查员,而不是侦查员。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资料,翻译时对一些常用的和疑难的专业术语附加了英文原文和缩写,对部分英文缩写和英文网站增加了英文原文的全称和简要的中文说明。此外,为编排目录的需要,个别地方增加了小标题;为适应中国的表达习惯,也对书中少数地方的个别文字进行了加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不少书刊、网站,甚至字典将“forensic science”(“法科学”或“法庭科学”,中国台湾称“鉴识科学”)译为“法医学”,有的还译为“刑事技术”,这是不对的。法医学(forensic medicine,或legal medicine)是法科学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两者既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所以,“forensic”除与部分医学专用名词连用时可翻成“法医”以外,如“forensic pathology”(法医病理学)、“forensic biology”(法医生物学)和“forensic anthropology”(法医人类学)等,其他一般不能。“刑事技术”与“法医学”一样,均属于“法科学”的范畴。
本书在翻译时得到李昌钰博士、李昌钰法科学研究所及全体编者的鼎力相助;在其立项、组稿和编审期间得到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和郝巨为编审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科学虽无界,文字差别大。由于该书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加之译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一些欠“雅”之字、不“达”之句和失“信”之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新山

2014年2月

于美国纽海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