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减少医源性失血
(一)减少采血引起的失血 1.采血引起的失血
患者术后贫血,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情况很常见。在众多原因中,出于对实验室检查的过分依赖,常会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频繁的采血化验,由此可造成医源性贫血,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Smoller等分析了100例普通住院患者,发现至少50例患者平均每日抽血1.1次,平均12.4ml/d,住院期间总抽血量约175ml,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平均每日抽血3.4次,平均41.5ml/d,总抽血量762.2ml。重症监护病房内有动脉留置管者的抽血量更大,达到944.0ml,每日约4.0次抽血;反之无动脉留置管者则分别为300.9ml和1.9次/天。36例输血患者,17例(47%)的输血原因是由于静脉抽血量较大(超过180ml红细胞)。
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诊断重要的依据,并能指导医疗,需采血获得相应信息。但采血引起失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足理由、采血太频繁及无指征采血。据研究,频繁采血已经成为围手术期或重症监护病房输注红细胞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个性化的血液检查而是行“大而全”的实验室检查,不仅浪费了患者的血液和医疗资源,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甚微。
采血量抽取过多是增加失血的另一个原因。例如,一项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研究发现,对于实验室检查需求而言,抽出的血量有一半以上是没有必要的。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若患者放置了内置的动脉导管,会导致血液化验增加33%,采血量增加44%。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有动脉导管使采血变得容易了;另一方面采血前需抽取2~10ml血液以“冲洗”管路,这部分血液通常被废弃。有研究发现术后成人患者被丢弃的血样本平均可达41ml。
对于小儿患者,由于本身血容量就少,诊断性失血更应引起重视,其他包括心导管检查、介入放射诊疗以及麻醉操作相关的有创穿刺等过程中也可造成一定量的额外失血。
2.减少采血引起失血的措施 (1)减少采血量:
减少采血量应从避免不必要的抽血开始,草率的进行各种检查,不符合职业道德也对患者没有帮助。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有明显的临床迹象提示要改变治疗方案时进行,并避免长期的抽血化验医嘱(如所有手术后患者每日全血细胞计数)。
因为一个样本可以同时得到多个数据,那么如果主管医师知道需要哪些实验室数据时,可以考虑是否能够采一次血同时得到多项所需数据。然后,要确定这些检查需要的最少血量是多少。超量采血的情况相当多见,带刻度的采血管会有所帮助。
贫血高风险患者可以从更多减少采血的方法中获益。应用容量较小的新型新生儿采血管减少了失血,同时也能提供所需的实验室结果。表5-4归纳了常用实验室检查在不同采血管中所需的血量。将采血管从成人尺寸变为儿童尺寸可以减少40%以上的因诊断所需导致的失血。微量采样更能节省血液,只需要几微升的血液即可得到所需信息。如150μl血液就可以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分析、血糖分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床边检测”仪器通常只需少量血液。一些“床边检测”仪器甚至在检测完成后将抽出的血液直接输回患者体内。在没有这些昂贵的设备的地方,比色法仅需一滴血液就能得到相当精确的实验室结果。
Mukhopadhyay等采用动静脉血液保护装置采血与常规采血比较,发现使用采血保护装置,异体输血显著降低,平均每位患者每天只需要13.6ml,而对照组为平均每位患者每天要26.2ml,出院时,实验组Hb降低(14.4±20.8)g/L,对照组降低(21.3±23.2)g/L,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密切关注每个患者的采血量,尤其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新生儿、严重贫血患者将更有帮助。所有医务人员应尽最大努力节约血液。标记高风险患者有助于提醒医务人员对该类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时应特别关注。此外,让每名医护人员在下采血医嘱或执行采血时,在一张专门的表格上登记化验项目、采血量并签字也很有效,尤其是在建立节约血液技术的最初阶段。
表5-4 不同采血管所需血量
注:引自Petra S,Aryeh S.Basics of Blood Management.2nd ed.Chichester:Wiley-Blackwell,2013:162
(2)减少和消除废弃血量:
从留置的动脉或静脉管路抽血时,用于清洁管道的“无效腔血”通常被废弃掉。有研究显示,仅仅两倍的管道无效腔血量就能满足血液检查所需的精确度。超过此量就是资源浪费。倘若把抽出的血液无菌地返输给患者可以减少这类失血,也可以通过三通活塞或已上市的闭合采血系统来减少相关失血,有研究表明,动脉采血时使用这样的闭合采血系统能够将失血量降低大约50%,并可减少输血,甚至降低住院病死率。但目前尚无对该系统使用的成本-效益评估。
如果无效腔血不能返输给患者时,则在采血时应尽可能的选择废弃血量最小的方法。直接静脉穿刺采血不会产生废弃血;从外周静脉/动脉管道采血产生的废弃血量也较少;从中心静脉管道采血产生的废弃血量最多。
(3)采用“无血”监测:
如果用不采血的方法就能获得所需信息就可以杜绝采血。一些检查值,如pH、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碳酸氢盐、碱剩余等可以通过装置了光化学传感器的内置测量导管得到精确的结果。这种监测导管可以放置在体外循环机中,也可以直接插入血管系统。光化学传感器可以置入血管内进行连续的监测,也可以放置在血管外进行按需测量。
为了得到某些血液检查值,血液和监测设备直接接触并不是必须的。皮肤传感器也可用于医源性失血高风险的患者。这些传感器可以经皮监测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胆红素、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从而避免连续抽血。尤其是无创连续经皮血红蛋白监测技术可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失血情况,更合理的进行围手术期的输血管理。
(4)培训:
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减少不必要失血技术的培训,如只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练习抽血技巧等,这都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失血。虽然有研究表明正确采血的培训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明显效果,但实验室检验引入的强制性执行采集血标本的规章制度却有一定作用。
(二)减轻卧床患者的贫血 1.卧床引起的贫血
即使患者什么也不做也可能贫血。活动减少和卧床导致生理反应引起的贫血是原因之一。这类贫血被称为“活动减少性贫血”(anemia of inactivity)。与炎症性贫血不同,对于这类贫血,炎症指标并无升高。对于活动减少性贫血,骨髓腔内的骨髓组织被脂肪细胞替代,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这类贫血常与长期卧床缺少活动有关。
卧床患者的另一问题是可能会发生压疮性溃疡,从而导致“压疮性贫血”(pressure sore anemia)。压疮性贫血的特征是伴血清铁降低的轻中度贫血、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同时有低蛋白血症和白蛋白减少。贫血可能是因压疮导致的慢性炎症状态引起。
2.处理方案
减轻卧床患者贫血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保持活动。由于卧床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会逐渐降低,应避免住院患者不必要的卧床休息,术后患者也应尽早下床锻炼。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离床活动会减少输血,但已有证据证实离床活动有利于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及减轻心理压抑。研究发现适度的锻炼有助于减少贫血的发生。其原因还尚未完全清楚。一种假说是锻炼可以使刺激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激素增加。在锻炼过程中,生长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多种其他细胞因子均会产生增多。此外,在炎性状态下通常会产生抑制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在锻炼时,这些细胞因子似乎有所减少。
不管是何种机制的作用,锻炼确实可以改善贫血,临床医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患者。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适度的锻炼是非常有益的,也可给患者行理疗。此外,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对于某些类型的贫血患者,通过锻炼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血细胞水平,如每天30分钟在固定器械的间歇性锻炼,3周就能明显改善患者血细胞计数。如果患者不能下床锻炼,可以建议患者在床上仰卧位进行锻炼,如做蹬自行车样的动作。大多数术后患者都可以从尽早的锻炼中受益。如果配合充分的疼痛管理、营养支持,患者便可顺利地按临床医师治疗计划进行锻炼。
如前所述,卧床期间可发生压疮性溃疡,进而导致贫血。有经验的护理人员知道如何避免溃疡的发生。如果溃疡已经发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进行恰当的治疗。对于压疮性贫血,一般认为铁剂治疗是无效的;因患者的血清蛋白发生了改变,建议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当压疮性溃疡治愈后,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也会随之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