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合理输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止血药物

止血药物可以作为围手术期有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预防用药或者作为难治性大出血的干预手段,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些药物,研究和利用最广泛的包括抗纤溶剂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己酸(赖氨酸类似物),DDAVP(一种合成类似物的抗利尿激素)和rFⅦa。

(一)全身性止血药物 1.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抗纤溶药能和纤溶酶原上的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部位强烈吸附,抑制了纤溶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强烈抑制了由纤溶酶所致纤维蛋白分解。临床上常用的抗纤溶药是氨甲环酸和6-氨基己酸。Henry等综述了超过200个临床试验(不限于心脏手术)发现,在大手术中出血时使用抗纤溶药能减少出血和输异体血,同时也降低因出血而需要再次手术的几率。在儿科,抗纤溶药用于脊柱侧凸手术,也有降低输血需求的作用,同时并没有增加并发症。
一项大规模的抗纤溶药物效果研究显示,在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对抑制出血的效果与抑肽酶相似,但不良反应和造成器官损害的风险远低于抑肽酶,可以将氨甲环酸用在心脏手术中减少失血。对于氨甲环酸使用的最佳剂量目前尚无定论。Du等研究小剂量的氨甲环酸[负荷量10mg/kg,维持量2mg/(kg·h),心肺旁路中给予40mg]和大剂量[负荷量30mg/kg,维持量16mg/(kg·h),心肺旁路给予2mg/kg]相比,术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异体输血的总量和病死率,结果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别。目前认为用于先天性出血障碍症患者经典的治疗剂量(负荷量10mg/kg),也可以用于心脏手术、复杂骨科手术等大型手术,如果手术复杂持续时间较长时,随后的维持量为1mg/(kg·h)。在表5-2中显示了氨甲环酸不同指征下可应用的不同剂量。
表5-2 氨甲环酸的推荐剂量
注:引自Petra S,Aryeh S.Basics of Blood Management.2nd ed.Chichester:Wiley-Blackwell,2013:84
6-氨基己酸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于血管间和血管内并扩散至红细胞和组织中。该药经尿液排出。静脉注射给药的标准剂量为0.1g/kg,注射时间>30~60分钟(或首次剂量为5g),随后剂量为8~24g/d或每4小时给予1g。出血停止后,一般每6小时给予1g。
由于纤溶系统被抗纤溶药抑制时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尽管与氨甲环酸使用相关的血栓栓塞仅见于个案报道,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个人或家族血栓病史,以及其他血栓高危因素。虽然抗纤溶药能减少失血,但是该类药物在手术中常规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安全性尚有争议。
综上所述,赖氨酸类似物(氨甲环酸和6-氨基己酸)均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需求,这在一些大型手术和外伤中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比。对于轻度的罕见出血性疾病患者,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围手术期使用抗纤溶药可以带来确切疗效。

2.纤维蛋白原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降解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如果出现大出血及可疑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功能降低,建议使用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治疗。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5~2.0g/L或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指征[旋转式血栓弹力测定法(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TEG检测]时,都可以进行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建议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剂量为25~50mg/kg。对于出血及低纤维蛋白血症的治疗,在无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时,可采用冷沉淀。如果使用了足够的纤维蛋白原浓缩剂之后,仍然有进行性或弥漫性出血,凝血功能依然低,这很可能是凝血因子Ⅻ活性显著降低所致。如果凝血因子Ⅻ显著缺乏(如活性<60%),建议使用凝血因子Ⅻ浓缩剂(30IU/kg)。

3.rFⅦa

rFⅦa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药物。在内源性凝血过程中,因子Ⅶa作为辅助因子,在钙离子和磷脂存在下,与激活的凝血因子Ⅸ参与凝血因子Ⅹ的激活,进而促进凝血酶原向凝血酶转化,凝血酶激活了损伤部位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Ⅴ和Ⅷ,并通过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换形成止血栓,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rFⅦa可用于先天性缺乏Ⅶ患者的出血预防及治疗。输注每公斤体重1个单位的rFⅦa,可使循环中的因子Ⅶ水平增加2%~2.5%。rFⅦa能增强血小板的凝聚功能,从而促进凝血。还可用于治疗体内存在抗体的血友病患者。对于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使用rFⅦa控制围手术期出血,使用剂量应该低于针对血友病患者的用量。对于患其他罕见出血疾病的患者,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围手术期使用rFⅦa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有报道显示在手术或创伤性大出血时应用rFⅦa,效果较好,但是存在血栓形成风险。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应用rFⅦa治疗非创伤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减少颅内血肿的扩大。目前有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一步论证这一结论。对于合并低温的凝血病患者,可以使用rFⅦa进行治疗。如果单纯纠正pH不能即刻纠正酸中毒诱导的凝血病,建议在纠正pH的同时,仅考虑应用rFⅦa。《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2013)中建议将rFⅦa的应用限制在其已被批准的适应证之内,因为在其适应证之外应用rFⅦa减少患者输血需求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性未得到证明,并且其还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其费用也较高。但当采用常规、手术和介入性放射疗法止血无效,没有明确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和)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失败时,建议考虑在适应证之外应用rFⅦa。关于rFⅦa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将在本书第八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中进行详细叙述。

4.维生素K

它是凝血因子γ-羧化酶的辅酶,还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时必不可少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止。其缺乏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胆道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瘘、广泛小肠切除、慢性腹泻等)、抗生素对能够产生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的影响及应用了维生素K的拮抗剂。静脉注入维生素K 1(10~15mg)可以迅速纠正维生素K缺乏。通常PT在12小时内可以得到改善,24~48小时内可得到完全纠正。

5.DDAVP

DDAVP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血友病、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导致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DDAVP可以减少出血和异体血输注。它是合成的垂体后叶素类似物,DDAVP的作用机制是促进内源性的凝血因子释放(如Weibel-Palade小体,它们是内皮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分泌颗粒),因此,血液中的vWF、因子Ⅷ、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vWF和因子Ⅷ的释放取决于患者的基础值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因子水平通常提高为基础值的3~5倍(范围为1.5~20倍)。DDAVP还使血小板反应性和黏附性增强,缩短出血时间,从而发挥止血的作用。另据Johnstone等所做的狗体外实验研究发现DDAVP发挥止血的作用在于可以选择性地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出更有功能活性的vWF单聚体。Kaufmann等研究发现DDAVP可以直接通过与血管加压V 2受体结合,激活内皮细胞的环磷酸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来诱导vWF分泌。据Kavakli等研究推测DDAVP刺激第二信使释放,进一步刺激上皮细胞释放vWF,增进凝血因子Ⅷ凝血活性的稳定性,使其活性增强。与此同时还释放出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具有一定纤溶作用。因此有时DDAVP与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或氨甲环酸)一起应用。这是否有必要仍存争议,因血液中释放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被迅速结合,故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有限。少数情况下,DDAVP也用于预防纤溶。
DDAVP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严重的副作用少见。一般仅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等症状。虽然有应用DDAVP后患者血栓形成的报道,但相关研究及Meta分析并未显示用药后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6.其他

除了上述常用止血药物外,还有很多其他止血药物也在临床中应用。如共轭雌激素可以增加凝血酶原和因子Ⅶ、Ⅷ、Ⅸ、Ⅹ,降低纤维蛋白溶解和抗凝血酶Ⅲ水平,还可以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活化,从而对凝血系统产生影响。目前有其用于肝移植术中可以减少输血的报道。
草酸和丙二酸曾一度作为止血药物,但从未进行过广泛的临床试验。四半乳糖醛酸酯是一种可外用和口服的止血剂,从苹果果胶中提取。它可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但尚未进行临床试验。有报道萘醌脘(naftazone)可减少前列腺切除术中患者的输血,但目前仅有有限的临床试验支持其的使用。肾上腺色素(adrenochrome)是肾上腺素衍生物,与水杨酸络合可增加其稳定性。有报道称其可减少失血,但证据不充足。还有酚磺乙胺(ethamsylate)、对氨萘磺酸(naphthionine)、组织提取物等也有报道有助于止血。这些药物虽然有所报道,但目前大多数缺乏深入广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二)局部止血药物 1.血管收缩剂 (1)去甲肾上腺素:

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可引起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其中以皮肤、黏膜血管、肾血管的收缩最为明显,其次为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等。临床上常用去甲肾上腺素4~8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口服或局部喷洒,用以减少消化道失血。在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加入适量冰盐水口服,降低局部温度,刺激毛细血管收缩,能有效减少出血。Wuethrich等对166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持续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和限制性容量治疗,能显著的减少术中失血,并且需要输血的患者例数和平均输血量都明显减少。

(2)肾上腺素:

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α受体,能促进皮肤、黏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凝集,有利于出血血管的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稀释后的肾上腺素溶液(多采用1∶200 000浓度或1∶400 000浓度)局部浸润来减少鼻黏膜和牙龈出血。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不但疗效好,且无硬化剂治疗所致的溃疡扩大和穿孔的风险。

2.凝血酶

它是从人或动物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的蛋白质水解酶,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而促进血液凝固。局部应用后,作用于病灶表面的血液很快形成稳定的凝血块,用于控制毛细血管、静脉出血,对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因此,广泛应用于术中止血治疗。

3.可吸收性明胶海绵

它是由动物皮肤中提取并纯化的明胶制作而成。具有大面积吸水表面,吸水量可达本品体积的30倍以上,将整个海绵贴敷于创伤表面,吸附创面血液,并像一个铸模似的形成凝血的网架,封闭血管裂口或创面,并激活血小板,使血液在其内凝固而起到止血效果。其本身可在4~6周内被机体吸收,因此可以留置体腔内。对创面渗血也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创伤止血。

4.纤维蛋白胶

由人血浆制备的纤维蛋白原(含有凝血因子ⅩⅢ、纤维结合蛋白)和凝血酶浓缩物组成,在两种成分混合时,模拟凝血链级反应的最后一步,通过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作用,使纤维蛋白原逐渐聚合,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固化物,起到术中和术后止血和组织黏合作用。它的功能包括:①减少术中、术后的渗血和出血,缩短术中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②封闭组织创面、减少创面各种渗出,减少术后渗出;③充填黏合实质性脏器裂口。Randelli等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发现,非骨水泥填充的全髋置换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能显著减少异体血输注量,降低术后失血量和Hb的下降值,但该项研究的结论不能排除自体血输注对其结果的影响。

5.胶原

止血胶原来自小牛真皮胶原,它可以制成多种形式,如胶原纤维和微晶胶原粉。胶原起着促血小板聚集的基质作用。用于肝素化的患者也有效,但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效果差。它易黏着在组织上快速止血。如胶原纤维是非常黏的,在橡胶手套上比在组织上更黏,故必须使用器械,而不能用戴了手套的手接触它。胶原膨胀程度不大。但由于其有增加感染,干扰愈合过程的风险,因此在手术部位缝合前必须去除。
止血胶原可与各种止血剂联合应用以增强其功效,如胶原和凝血酶混合物。市场已有销售胶原纤维和聚乙二醇的混合物治疗骨出血,它可生物降解,不会干扰骨愈合。

6.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

纤维素由木浆(wood pulp)制成。在制备过程中,它形成纤维状物质,可织成网状物。纤维素通过机械方法促进血块形成和止血。它能膨胀或形成凝胶。氧化纤维素还能促进凝血系统的细胞和体液成分活化。它的pH低,具有一定腐蚀性,这是它具有杀菌作用的原因。因此,氧化纤维素适用于感染的伤口。
氧化再生纤维素应干燥使用,以达到最大止血效果。它不应和凝血酶共同使用,以防影响氧化再生纤维素的作用。由于它可以膨胀,不能将其用在密闭空间的组织结构。止血后要将其从伤口去除。

7.其他

水凝胶主要是聚乙二醇聚合物,是水溶性物质并可生物降解。有些类型需要被光激活,因此不适合紧急止血。
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是有很强组织黏合性质的混合物。因其不可生物降解,用法与异物植入类似,且可以引起免疫和炎性反应(包括组织坏疽,甚至可以致癌)所以不能用于接近皮肤的地方。因其均有抑菌作用,故可以用于牙科,但不能内用。
微孔多糖(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呈粉末状,直接用于伤口。它吸收伤口的水分,使内源性凝血因子浓缩。它一般仅用于血液淤积的深部伤口。因其用于浅表伤口时,大出血的血流会将粉末冲走。
矿物沸石(mineral zeolite)和微孔多糖一样可以吸收伤口的液体并浓缩伤口处凝血因子,不过通常只在有血液淤积的伤口才有效。最初的矿物沸石主要是钙剂,有放热反应,可使伤口温度迅速升至40~42℃。有使用后发生烧伤的报道。为了降低这一副作用,第二代矿物沸石主要是银离子制剂,这样可以减少热量产生。矿物沸石以粉剂用于伤口。当用于创伤时,应将其在伤口处压迫60秒。其发挥止血作用部分依赖内源性凝血系统。
钡制剂灌肠可用于肠憩室出血,铝盐溶液用于膀胱出血。海藻酸钙、硝酸银、三氯乙酸和Monsel溶液(20%碱式硫酸铁)也用于局部止血。有些是有腐蚀性的,它们留下一层被破坏的组织而止血。现在更推荐甲醛作为局部止血剂。灌注4%的甲醛溶液对于出血性膀胱炎和直肠炎患者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它具有腐蚀作用,因而应保护所有不出血的组织免受溶液的腐蚀。会阴可以用胶状物保护,甲醛侵泡的海绵棒可将药液直接用在直肠出血处,防止药液的扩散。这个过程不是没有并发症,但对于有些病例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