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1 第一次浪潮
虽然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但与会者对这一新事物的认知并不一致。其中,纽厄尔(Allen Newell)和司马贺(Herbert A. Simon)是“符号派”的代表,该学派认为,智能是对符号的操作,最原始的符号对应于物理客体。后来,这一学派将符号与统计结合起来对语音语义进行处理,创造了基于知识的人机交互方法。科学家们还制作出具有初步智能的机器,如能证明应用题的机器STUDENT、可以实现简单人机对话的机器ELIZA。这一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都使从1956年到1974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也普遍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好景不长,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瓶颈逐渐显现:一是人工智能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具有一定缺陷;二是很多计算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依据当时的算法无法完成计算任务。这就导致逻辑证明器、感知器、增强学习只能完成指定的简单工作,无法应对较为复杂的任务。算法和算力的局限使研发机构对人工智能的热情逐渐冷却,让投资者也缩减或放弃对该领域的资助。因此,1974—1980年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低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