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静态评价
按照交通信息变动的频率及保存时间的不同,交通信息可以分为静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信息和历史交通信息3种类型。静态交通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交通设施要素信息、交通管理对象信息和交通法规政策信息。其中,交通设施要素信息是指与交通有关的所有基础设施的信息,包括路网密度,停车泊位数,公共交通覆盖率,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率,以及道路的等级、长度、宽度、线形、设计通行能力等信息。在现代城市路网中,交通流量的变化、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因素使得道路的通行状况不断变化,这些影响因素均带有强烈的随机性。除此之外,通行能力、公共交通覆盖率等静态交通状况也对道路的通行状况存在较大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静态评价的对象即这些静态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
国外的静态交通评价始于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是道路负荷性能的一种量度,是静态交通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既可确定道路疏通交通的最大能力,又可确定在规定特性的前提下,道路所能承担车辆运行的极限值(其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针对道路规划、设计和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全面研究。1950年,美国出版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HCM)[3]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首次提出了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用通行能力的概念。继美国之后,日本也建立了城市道路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用于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同时将它作为城市道路规划的依据。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均根据各自的国情,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开展了有关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并编制和出版了各自的通行能力手册。
国内比较典型的城市道路交通静态评价系统是我国公安部和原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4]。2000年以来,我国公安部和原建设部为解决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部分县级市在城市道路交通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展了“畅通工程”。为综合评价各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指导“畅通工程”的开展,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评价指标主要针对道路静态交通设施。在评价过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评价指标,最终求得一个综合值,从而对不同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进行较全面的整体评价。2002年版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等6类交通管理评价指标。此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使用范围、指标定义、指标评级经历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经历了2005年版、2008年版、2012年版。例如,2012年版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涉及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指数、道路通行条件指数、绿色交通发展指数、交通科学组织管理指数、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状况指数、交通文明素质指数6个方面,增加了部分交通运行动态评价指标,其中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状况指数就属于交通运行动态评价指标,如图1.9所示。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城市道路交通评价从以静态交通设施评价为主逐渐过渡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图1.9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