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技术与应用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定性评价

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时,人们通常利用自然语言来传递思想、表达心理感受。例如,人们在出行时对车辆运行速度不用具体的数值来定量地描述,而用“正常”“缓慢”等来形容;在描述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时,经常会用“比较拥堵”“很拥堵”“交通流量比较大”“交通状况良好”等模糊的语言。

在早期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及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因此人们主要利用模糊的语言,凭借交通监测者或驾驶员的经验对交通运行状况进行定性描述,并且对道路上已发生的交通事件进行判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多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定性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市民报告和专职人员报告两类,具体包括以下4种。

(1)驾驶员通过移动电话、求助电话或路边紧急电话进行交通运行状况或事件报告。

(2)事件管理人员通过观看闭路电视监视图像或航空监视图像进行交通运行状况判别。

(3)交通警察通过巡逻进行交通运行状况判别。

(4)车队(如公交车队)进行及时的事件报告。

基于感知的定性评价方法是最早的、最容易实施的方法,用来向交通管理中心报告交通拥堵和交通事件信息。一方面,该方法运用比较原始的和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具有模糊性质的事物,比用具体的数字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当时的道路规模较小,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尚未激化,常发性交通拥堵较少,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的目的是尽快疏散由事故引起的交通阻滞。因此,这种基于感知的定性评价方法在很长时期内能够用于维持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日益复杂,各大城市逐渐面临严重的常发性交通拥堵,此时,基于感知的定性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的需求,更难以支撑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

随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获得局部道路(断面)较为准确的交通流量、速度等道路交通流信息。然而,因为城市路网是由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道路以不规则的方式组成的庞大系统,所以要建立科学、全面、能够准确反映各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此,人们基于道路交通流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分析法,利用模糊集合的不同计算或表达方法,把对事物的定性语言描述转化为定量的数学表达,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例如,我国公安部和原建设部(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了《2000年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总体方案》。可以看出,基于感知的定性评价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以定量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定性评价的方法,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