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与可不为
当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极度紧缺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做一名主动创造者还是被动消费者呢?
之前,一则新闻说有一个地方旱灾缺水,村里的人都得走很远的路到别村取水,或是高价买水,但有一位想根本解决问题的村民,去寻找村里的地下水源并挖井成功,不仅解决了自己与全村人的用水问题,甚至还能满足其他村子的用水需求。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发挥各式各样的创意,有人用治疗支气管炎的黄槿叶做绿叶口罩,有的人用布缝,有人非常黑色幽默地用卫生棉,还有不少企业将工厂转型成口罩生产厂。当口罩供应不足时,大家也开始想办法用电饭锅、晒太阳等创意方法来“复活”使用后的一次性口罩。不考虑这些方法科学与否,单单这些积极的作为和创意,就改变了许多人平常“用钱不用脑、花钱了事”的固有思维习惯。一旦连有钱都买不到物资,大家就会被逼着用现有的资源,想办法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小学老师教孩子怎么做“次氯酸水制造机”,这不仅是进行消毒教育的实验,还是很棒的创新教育,让孩子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遇到问题时,如果你第一反应是“用钱买”,就需要做出改变了,比如自我升级成“创造者思维”:我如何以现有的资源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你想到“我买不到口罩,应该很多人也买不到”时,可以以自己的专业、专长与创意帮自己与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协助社会早日渡过难关,你的考题就通过一半了。
另一半的考题是:大家如何深切检讨这次疫情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该做怎样的修正,以防之后再次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疫情?这场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考试,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以大我思维联合分离的小我,大家一起过关,大家一起好,我们才能真正变好,正所谓我好、你好、大家好。如果每个人都是以大我思维来利他,那么全球的考验很快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以问题解决者取代问题抱怨者、问题制造者,这就是我们集体过关升维的方向和目标。
当人们有了生存的恐惧时,随便一则新闻都会引起集体歇斯底里的恐慌性抢购口罩、酒精、卫生纸、泡面……这个时候要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急着抢购这些吗?你明明还有很多包口罩,每次经过药店时还要习惯性地排队去购买。如果人人都想要做一个“忠实”的消费者,那么资源再多也永远无法填平这个不满的欲望黑洞。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向来深度思考:当资源不足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想抢还是想给?当有人急需帮忙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想帮他一起解决问题还是想逃避?
甘地说:“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前阵子网上流传日本某家杂货店的口罩都被抢空之后,工作人员在空空如也的货架上贴了一张纸条,引用了日本诗人相田光男的名句:“没有不停的雨,天一定会晴。互相争就不足,互相分就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