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密码
一幅《清明上河图》,北宋汴京的繁华和颓迹遍览无余。
鳞次栉比的店铺、熙熙攘攘的街道、行色匆匆的商人、讨价还价的客人、大打出手的市民,在张择端的笔下,各行各业兼容并蓄,市井生活栩栩如生。
细节一:“解”字透露宋朝金融图景。
《清明上河图》尾部有一个挂着“解”字的店铺。有人说,这是学子算命的地方,有人说是旅客歇脚之处。其实,这是一个钱币兑换铺子。
北宋政府有大量的官方金融机构。榷货务相当于财政部,除了专卖专营,还发行便钱、交引等信用证券;市易务依据“市易法”设立,主要负责调控物价,以通货财;检校库类似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的财产及相关遗产等;抵当所是官营的借贷机构,帮助农民度过周期、平滑消费;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
而这个挂着“解”字招牌的地方,全名叫“解库”,是官方钱币汇兑机构。
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等信用工具。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具有汇票性质。
与此同时,因为铁钱、铜钱携带极不方便,有商人首创“交子”,用来代替铁钱。由于商人间发生信用危机,后来交子由民间票据变为正式的国家货币。在信用工具和纸币的大发展背景下,货币兑换机构“解库”应运而生。
细节二:高利贷背后的破产农民。
宋代有“倍称之息”的说法,即借贷的年利通常为百分之百。
官府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借贷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赈贷,即在紧急情况下贷给农民户口粮或种粮,帮助农民渡过困境,保证按时耕作。
但是,贫富无定势仍然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清明上河图》中,困顿出行的贫民和踏青返城的贵族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破产的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不得不进城寻找短工机会。他们或扛着一个行李卷,游走在大街小巷,找寻工作机会;或肩挑一个空筐,准备进城挑东西,他们没有什么购买力,出售的只有自己的一身苦力;或光着膀子,把空空的担子抛在一旁,呆呆地望着饭店里的食客。
细节三:商业自由与沉重商税。
人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门,货却不行。《清明上河图》城门内右侧第一家,有一间小屋,就是税务所,当时叫“场务”。所有进城的货物必须先到这里验货交税。
在税务所门口,有四个人运来一批装着纺织品的麻包,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税额,而几个货主显然很不满,一个忙于解释,一个急得涨红了脸,大声嚷嚷。
宋朝的一大特征是商业的勃兴。在唐朝,市场区和住宅区还用高墙分隔,定时开关。街边也没有店铺,并施行宵禁制度。到了宋代,这些阻隔完全打破。夜市通宵买卖,全国各地商人自由往来。住宅区和商业区已经完全混一,街边店铺密布,在《清明上河图》中,商铺严重侵街和交通拥堵的现象一览无余。
商业的繁荣,让北宋的商税收入急剧增长,过路行商税额2%,本地住商3%。北宋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商业税,多达上百种。
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商业税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税。《清明上河图》也将北宋的面临的“危机”刻画得入木三分。望火楼被改造成供休憩用的凉亭,两排兵营也已成为饭铺和茶肆。护卫内城的土墙残缺不堪,城楼毫无防备,几匹来自域外的驼队扬长而去。街头官员和吏卒,有的衣冠不整,有的慵慵懒懒,趴在公文箱上打瞌睡。
废弛的军备和混乱的政治,预言了即将灭亡的王朝背景。这竟然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张择端的担忧并非多余,1126年冬,金军攻下开封,冲进一座座无人看守的城门,直扑禁城南薰门!
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