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寻的管理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约束条件与变革方向选择探讨

何发平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摘要】当今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变革有三个难以逾越的约束条件:学生难以参与进课堂中来、课时量不足、使用指定教材。课堂教学的变革方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工具手段。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约束条件;变革方向选择

学校的核心在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期望和努力达到的。中国大学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一种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讲,我们不断在反思和批评这种教学模式,试图改变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在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发现,有三个约束条件是特别难以逾越的。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第一个约束条件:学生难以参与进课堂中来。

任何教学改革没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空谈。但中国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课堂沉默,没有习惯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既不向老师提问,也不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个问题的形成起源并习惯于少儿时期,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一直采用单向的教学方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讲,不认可也不提倡学生在课堂上频繁提问和课堂讨论。经历并习惯了中小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和课堂沉默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自然难以改变,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积极与老师互动的课堂习惯。要改变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在课堂或活动中积极与老师互动的习惯。

第二个约束条件:课时量不足。

一旦改变单向教学模式,采用其他模式,就意味着有很多师生讨论互动类的教学活动,这必然会大大增加课时量,导致不能按照开课前的教学计划进行下去,但我们每门课开学初都有一个教学计划进度表,又必须大致遵守。

第三个约束条件:几乎每门课(除个别公选课外)都有指定教材。

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个特别过时的制度,就是每门课要有指定教材,而且一般要求是五年内出版的,主讲老师选一本与本课堂相关的教材。有教材,老师授课的主体内容自然不能超越教材的内容框架。西方国家的大学除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老师会指定统一使用的教科书外,高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教材这一规定,都是主讲教师自己决定主讲内容,随时可以把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或著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不必受教材内容的限制。

第二、第三个约束条件的根源在于高校过时的教育制度:每门课要有指定教材和教学进度时间表。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选择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工具手段。

(一)教学内容变革的方向选择

一般一个知识点都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即理论层面、程序层面以及工具技术层面,理论是因果关系,更严谨地说是因果关系的假设,是做事的指导思想;程序是做事的规则步骤;工具技术是做事的手段方法。比如绩效考核内容,老师首先会讲授绩效考核的概念和一般理论,接着讲绩效考核实施的程序,最后分析绩效考核的各种具体考核方法,即工具技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后在大学学的知识不适用于工作需要,于是就有人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内容要重点传授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即重点讲那些工具技术层面的知识内容。有的大学干脆把自己的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首先,大学的每门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完整系统地讲解课程,不能断章取义,只挑容易的、有趣味性的、实用性的内容讲,一个知识点的概念、理论以及工具方法等都应该系统地讲解给学生。这点跟社会培训不一样。在社会培训中,培训老师经常只挑选一门课中学员感兴趣的、容易的、实用的内容来讲,以博得学员的上课率和欢迎度;而大学教学却不能这样,一门课的知识,不管内容多么枯燥难懂和让人没兴趣,都应该讲解,不应该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有选择地讲解内容,导致系统的知识支离破碎。

其次,学校不可能完全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开设课程和进行教学,就算四年大学全部课程都讲实操的东西,毕业时学生满脑子都是实操的知识技能,到工作岗位上也不可能直接用得上,比如,对于绩效考核有很多技术方法,是不是在做绩效考核时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好?肯定不是,每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它适应的企业环境、企业战略和考核目的,这些不同决定了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怎么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再次,大学教育不是给学生多少鱼,而是教学生怎么织渔网、怎么打渔。

最后,从学校到工作的衔接和转型需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即适用、创新和变革的能力,现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易变性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在一个组织、一个职业、一个岗位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需要在组织之间、职业之间、岗位之间适应转型,而要成功完成这样的转型,关键就在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教学任务目标,“学习能力决定一切!”

综合性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变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主体内容以理论为主,有理论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越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越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越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把主要时间花在传授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工具上,虽然有助于学生刚就业时适应雇主的动手能力强的要求,但却很不利于学生未来潜能的开发和竞争。当今时代,动手能力强不是雇员的关键能力,头脑中只有大量知识和方法或手上具有很好技能的雇员,如果思维学习能力差,只能应付一时,却很难有很好的未来发展潜力。比如,绩效考核方法有很多,但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境,适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雇员只有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知识和技能,却不会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同情景来运用这些方法,那么这样的知识技能就没有多大意义。在运用每一种绩效考核方法时,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样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景来运用这些方法,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是一种能力。

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传授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知识,使他们多思考,而不是过多地教一些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是很难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当今时代,由于知识的除旧更新非常快,我们不必在头脑中装入过多的知识,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很快在网络和文献中搜索到,如果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他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多个知识点,知识量已经不是与他人竞争的关键力量了,只有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我们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转向培养能思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不是主要培养知识量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大学培养的主要是“靠头脑吃饭”的学生,而职业学校培养的主要是“靠动手吃饭”的学生。动手能力虽然是能力的组成要素,但不是能力的核心。

有一种说法是,学抽象理论学科的学生学习能力最强,比如学哲学、理论专业的。

二是主讲教师自己决定教学内容,而不应该由指定的教材框定老师的主讲内容,取消指定教材和教学进度时间表是这个变革的前提条件,每门课由主讲老师决定基本内容框架,如果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发现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或著作,随时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不必严格受教材内容、教学计划进度表的限制。

(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方向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有Group(以班级为整体的群体),可以在班级群体中组成若干个Team(团队)。最近一二十年,社会各种组织都进行了大小不同的结构再造,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型到扁平化组织结构,工作单元从群体转型到团队。团队更强调成员合作、自我管理和绩效,在企业组织中,团队一般基于项目、业务线而组成。在学校,班级是群体,班级特别是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可以有各种团队,班级成员可以基于某个特征、兴趣、学生特点互补或自愿来组成大小不同的团队,对于某些教学项目,可以以团队的组织形式来执行,团队之间可以竞赛。

(三)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方向选择

师生讨论等互动类教学活动是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发展的方向。课堂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与老师互动,包括积极向老师提问和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以及追问、讨论,老师提的任何问题都举手要求回答。

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若没有形成课堂互动习惯,我们怎样在短期内激发学生积极互动?下面一些建议可以考虑:

(1)提问与回答。老师提问与平时成绩挂钩。比如提一个问题或回答老师的提问,平时成绩记1分。

(2)要学生放弃“回答问题要完美有深度”的思想。

先举手再考虑怎么回答,目的是培养上课和活动时学生积极与老师互动的习惯,不在乎自己懂不懂,回答得正确与否。这个学习习惯对一个人今后在校学习和走向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在校学习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培养瞬间思维,及时弄懂老师讲的内容。走向社会的好处在于:由于“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自我推销、自我展示的时代,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机会,需要推销自己,表现自己,而主动与人互动、主动与人沟通交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业技能和习惯,这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多好处和机会。

培养与老师互动的习惯需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放弃“答案要正确和完美”的思想。老师提问,先举手再想怎么回答,不要在乎回答得正确与否,其实老师提问的目的往往不只是希望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提问引发讨论、讲解后面要讲的知识点。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唯一和正确的答案,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答案,比如“202=?”的问题,从书写过程来回答,202=22没错,从数量累积来回答,202=4也没错。两个回答都是可行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提供答案。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唯一性的答案,但现在我们无法判断哪个角度提供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除了公理具有唯一性(如地球绕太阳公转、人会死),几乎没有一个问题只有唯一的答案。二是提问要积极,我们的环境不缺乏答案,我们缺乏的是问题。

(四)教学工具手段变革的方向选择

2000年前后,中国大学课堂兴起了PPT教学工具,老师已经很少用粉笔写板书了。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

移动互联网植入教育领域,对教育最大的变革影响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的可移动性。以前人们受教育一般有固定的物理空间(教室、课桌)、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群(老师、学生),但智能技术运用让教育变得可移动了,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既可以在物理空间(教室)学习,也可以在虚拟空间(线上)学习,传授者和接受者还可以变动。

(2)教育的群体性。以前人们受教育具有个体性特点,由固定的老师教授固定的学生,现在一个老师授课,可以让成千上万人聆听。

(3)教育的个性化:以前我们也提倡因材施教,但毕竟一个老师要面对众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今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类似自助餐)。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以下四方面:

(1)传统教学方法更注重内容重要于技术方法。传统模式下,老师上课都是自己把要教授的内容理解、记忆下来,往往要看很多书,掌握很多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而现在借助现代技术,特别是PPT,老师把所授内容做PPT上就可以了,不需要记忆所授内容。所以,借助现代技术授课容易出现技术方法比内容重要的弊端。

(2)传统教学方法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传统模式下,老师上课会把知识点分解出来,一步一步讲给或演算给学生,特别是数学公式、化学物理方程,是一定要有演算过程的。而借助现代技术上课,很快就出现结果,虽然也可以分解出过程,但还是没有老师把过程通过黑板板书逐句解释讲解出来好。所以,当今还有很多世界名校禁止老师用PPT上课。

(3)传统教学方法更注重课堂上的人际互动。传统教学方法更注重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和嘴巴上,及时与老师互动。而借助现代技术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就在屏幕上和自己的APPAI上(有的课程要求学生自带一个APPAI,与老师同步)。

(4)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基本都要求学生带笔记本上课,记录老师上课的重点,学生记笔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内容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而借助现代技术上课,已经看不到学生记笔记,只看到学生拷贝课件了,学生容易形成“我上课不一定要认真听课,课后看课件就可以”的思想。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每门课的笔记。而现在的学生只有U盘,很少有上课笔记本了。

在教学工具手段的变革方向上,虽然使用PPT成为主要工具已经定型,但适当的板书讲解还是需要的,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工具手段。同样的内容,用板书讲解会更详细清晰,当然所用的时间也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