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寻的管理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编 课堂教学实践

学生上课打瞌睡,教师如何是好

周南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

【摘要】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同乐、共享、共进步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上课打瞌睡,如何应对?应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以学生们“喜闻”的内容与“乐见”的形式,一环扣一环,保持下去。

【关键词】教学研究;学生打瞌睡;师生互动

大学生上课打瞌睡,令教师们感到“头痛”。但是,这要怪谁?如何应对?

2018年10月19日,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教学沙龙上,我与参加沙龙的老师们将学生上课打瞌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的原因:第一,学生疲劳。由于长时间连续学习、睡眠不足等原因,学生大脑兴奋度与体力下降,导致上课打不起精神。第二,教师乏味。教师讲课内容或形式缺少吸引力,学生不想听。第三,教室太闷。教室空气不流通或太热,使人犯困。最糟糕的情况是“三面‘出击’”,课堂秩序全面失控。图1中的大圆代表教室,小圆代表学生与教师,中间的心代表“专心”。

图1 教室以及学生与教师的课堂关系示意

一、从专心到分心再到瞌睡

我从未见过一到教室就打瞌睡的学生。开始上课时,学生们应该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听着听着,有些学生不想听了。是内容不“重”不“要”,或是讲课形式不“生”不“动”,还是内容没有意义、形式也没有意思?学生对课堂感到“枯燥”,觉得“无聊”(“不想听你聊”),可是又不能离开教室,于是开始走神,“思”和“想”都“开小差”,心不在焉,信手“涂鸦”?慢慢地,神思“恍惚”(精神不集中),视线“蒙眬”(前方人与物变得模糊),神情发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累从眼入”,哈欠不断,昏昏沉沉。越困越倦,不知不觉间,“瞌睡虫”(传说中从鼻孔进入,使人打瞌睡的虫子)上身,开始打瞌睡。

为师的,如何是好?我学过一个推动消费者购买的AIDA模式,包括四个方面:Attention(吸引注意),Interest(发生兴趣),Desire(带来偏好),Action(采取行动)。结合我们的讨论,应该是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以学生们“喜闻”的内容与“乐见”的形式,一环扣一环,保持下去。

二、好的开场白至关重要

本学期营销系迎新晚会上,刘雁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她教授“社会化媒体营销”后,立即提了一个问题:“中国互联网品牌中,哪一个被外国企业‘山寨’了?”每个同学都想知道答案。她告诉大家:“豆瓣!”接着做了解释。刘老师的问题、答案和解释,都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紧密“关联”,因此立即引起“反响”。人人全神贯注,全场鸦雀无声。这样的“开场白”使人兴奋,大家都乐意听下去。

张蕾老师是深圳大学腾讯教学奖获得者。我询问过她应对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做法。她说:每堂课开场后,她都会安排几个话题,既贴近课程内容,又贴近同学生活。例如,爱豆、球队、手游等都蕴含着有趣且巧妙的营销设计。她会结合同学们的精神状态,适时地抛出和展开话题,并要求同学们与身边的同学讨论,几分钟后请大家自愿表达观点。这种小讨论可以让同学们从刻板的听课模式中抽离出来,话题接地气、氛围很轻松,也能让困倦的同学借机醒醒神。

我向参加沙龙的老师们介绍了我的一些做法。我经常上课不久就“宣布”:“人人平等,我很快就会提问,你们都有机会回答,不要急。”怎么做到“平等”与“不要急”呢?我一边讲课,一边走来走去,随机提问。有时,在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以前,我加一句:“请下一位准备!”到底谁是下一位?无论同学们坐在哪里,都要集中精神。

三、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我有时说:“敢回答我提问的同学,都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请举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仅男同学“不怕死”,女同学举手同样踊跃。总有一些学生的回答令人刮目相看。这时,我带头鼓掌,同学们一定会一起鼓掌。接着我与做出精彩回答的同学握手、合影。这样做,不仅赞扬“成就”,也鼓励“努力”。鼓励与表扬多了,气氛慢慢“热”了起来,学生们会越来越乐于参与,怎么会想打瞌睡?

我有时会出自己的“洋相”,说:“我一直走,太‘累了’,而你们都坐着,这‘不公平’”。于是,我出其不意地坐到讲台或课桌上讲课,并邀请大家拍照。这些“无伤大雅”的“亲民”玩笑,能使同学们“困不了”。(《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一书中有一张我在武汉大学坐在讲台上讲课的照片)。我也唱歌,并邀请大家一起唱。老师快乐,学生会受到感染,师生“同乐”。老师要有共情心(Empathy)。看到有些同学困到确实撑不住,我会说“你小睡一下吧”,甚至要他们离开教室去休息:“少听一些没关系,健康要紧!”

一定要记住,不是“广告好,药就好”,而是“药材好,药才好”(一句广告语)。我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时,有一年,我给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ESADE商学院的一群20几岁的硕士生讲中国人的阴阳思维与关系模式。受时差的影响,上课前有些学生们看上去昏昏欲睡,但我讲课时,没有人打瞌睡。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我从未去过的地方,例如欧洲、非洲、中东。吃午饭时,我问他们:“有没有听懂我讲的内容?”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没有!”,但是都说“很喜欢”,“来香港就是想学些‘新奇’的东西”。第二年,同一个老师带了另一批学生来,指名要听我讲一样的课。他说,原因是上一年同学们的反映很好,觉得“内容具挑战性”。

参加沙龙前,我问上个学期修过我课的大一同学们:“上课时,你们用什么办法避免自己打瞌睡?”以下是几个回答:“坐在后面,离老师远,会不自觉地走神,逼迫自己坐在第一排,会好很多”,“溜号一两分钟,玩手机提一下神”,“掐自己或者和同桌同学互掐”,“喝一口水”,“回答老师问题”。我还问:“老师可以用什么办法防止学生打瞌睡?”以下是几个回答:“多些互动”,“敲黑板,大家一般会突然惊醒”,“从精神不佳的学生旁边经过,提醒一下,一般学生都还是会给老师面子的”。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会给出最后这个回答?

最后,我们讨论到,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既然是园丁,就要有“花样”(“种花的样子”)。“花”是内容,“样”是形式。由表及里,形式为内容服务(有意思),内容为内涵服务(有意义)。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同乐、共享、共进步的过程。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是有内涵的表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一定不想打瞌睡。

参加沙龙的老师们还提到一些其他很好的“办法”。篇幅有限,我这里只能算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小“汇总”。

(完稿于2018年11月5日。特别感谢:罗文恩,马卫红,刘雁妮,张蕾,陈瑞霞,郑付成,刘纯群,陈韵琪,胡杨洋,黄健彦,黄秋霖,江国芳,李国宝,林晓珍,潘雪怡,魏华,吴雨枫,许浒,余晓文,郑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