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理财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财富之法:平滑一生现金流

相比诗和远方,更重要的是当下。请一定要记住:当下的理财目标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有多少钱。赚多少和有多少,两者有本质区别。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当下?

一个人的“当下”只有一个,每一个“当下”又对应着无数人,因此“当下”也就有无数种可能。对理财来说,每一个“当下”要做的不仅是钱生钱,钱生钱、多赚钱只是最简单、初级的理财理念。

再次提醒,请务必记住:所谓理财,不是赚多少,而是有多少。

控制资产规模最大化才可能收益最大化,君不见,可有一家世界五百强、全国五百强公司不在金融市场融资?无论是互联网新秀腾讯、阿里巴巴还是传统行业永不落幕的茅台、五粮液,哪一家企业只靠自有资金运转?

这个道理放到个人和家庭身上也是一样的,只有控制资产规模最大,才有可能赚得最多。这就涉及一个理念问题:资产、负债、净资产,到底哪个才代表财富?

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回答是净资产,只有净资产才能说明一个人、一个家庭有多少钱。很遗憾,在我们为您诠释的逻辑里,净资产为王是错的。

无论个人、家庭还是企业,资产总额都应该成为财富的王者。所谓有规模才有地位并非空穴来风,即使在西方世界也有“大而不能倒”的惯例,一旦企业做大到一定地步便不可能瞬间倒闭。这个逻辑落实到个人理财,就要弄清楚一个人、一个家庭可以动员的资源总量,到底能动用多少钱。真到用钱的时候,没人会问钱是借来的还是自己的。

如何才能扩大资产控制范围?

您猜对了,理财,重要的不仅是收益,还有借钱。否则,仅靠一己之力积累财富,难免与真正的理财背道而驰,事倍而功半。网传北上广深养活一个孩子要1000万以上,这么算并非全无道理,但终归是哗众取宠。1000万不是一个时点概念,而是一个平滑概念,将1000万平滑到几代人的时间就简单很多了(误导还在于把孩子当作消费品,而非财富生产者)。更重要的是1000万是一个资产概念,不是一个净资产概念,其中包含负债。如果是时点净资产,1000万现金不消说普罗大众,就是亿万富豪也很难常备千万现金。这篇文章曾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把一切罪责都归罪于子女教育、房产、养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座大山”。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所谓“三座大山”是一个人一生应尽之事,是“大山”更是责任。如果一个人不肯为“三座大山”付出,不教育子女、不赡养老人,也不买房,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座大山”在任何一个国家对任何人都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儿。网络新闻之所以刺目,是因为偷换了概念。1000万成本应该真实存在,但这1000万不是一个存量概念,而是一个流量概念。也就是说,不需要在一个时点拿出1000万,1000万是平滑到一生中慢慢累计的。

所谓“理财”是以人生为单位,目标不是一年内手中的存款能赚多少钱,而是站在生命周期的角度,结合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平滑一生现金流,将整个人生生涯中的收入和支出做到合理分配,从而轻松搬走“三座大山”。

人生任何大的支出都需要平滑到整个生命周期,未雨绸缪,不是单纯积攒收入:购房只需要付出首付,以贷款杠杆撬动整个房款;养老要靠保险平滑退休后的收入;除了基本医疗保险还有个人投资的补充医疗保险,单纯希望免费医疗,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免费的午餐?

对普通人来说,35岁之前,年轻的你要向未来成功的你借钱,培养人力资本,解决住房,建立家庭,生儿育女。

有人说35岁之前人生已经过完了一大半,人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并非匀速,随着年龄增大,时间流逝速度逐步递增。5岁的时候,一年是一生的五分之一,一年时间很漫长,随着年龄增长一年在生命中的占比越来越小,按照这种算法,35岁的时候人已经度过了大半生命。20世纪90年代下岗潮的时候有一个名词叫“四零五零人员”,意思是40岁以上的人再就业困难,而如今职场招聘流行35岁以下。

的确,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生巅峰成绩大多是在35岁以前实现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大多在35岁之前就有了雏形或者已经发表了。

如此,35岁之前的理财原则便是三个字“不要怕”,这一阶段理财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自我能力,理财目标当然要为此而服务。开拓事业,不要担心将来的收入不足,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如何能成就自己?

“不要怕”具体到操作来说就是房贷。

商业银行真正的普惠只有一种业务,那就是房贷。公积金贷款则是国家给予普通人的福利,利率更加优惠。既然是普惠业务、福利政策,还是越早享受越好。从个人角度,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安家立业,有家才有业。购房,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购房越晚,后期成本就会越高。所以,不能犹豫。刚需之下,请不要讨论房价下跌,房价确实有下跌的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房地产投资既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唯一的房产,不可能出售换取现金流,涨跌也就与您无关。

至于贷款额度、期限,除了“不要怕”,还要记得这句话:“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正确评估个人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用足额度,用足年限。须知,今天购房的钱需要未来几十年内还清,不用说几十年后,十年后这笔钱一定不是今天的价值,也一定不是今天的难度。

对于普通人,可以这样说,35—40岁之后,理财的主要原则就变成了“防风险”。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各种风险随之而来,任何一种风险概率变成现实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练习搏击的人有一种基本功叫“排打”,简单说就是打人之前先学挨打,学会怎样挨打才能让自身受到的伤害最轻。

所谓“防风险”跟“排打”异曲同工。理财第一目标根本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不把自己和家庭暴露在极端风险之下。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恐怕就是死亡了。我们有讳死的传统,尤其忌讳非正常死亡。从不提起不意味着死亡风险不存在,尤其是主要劳动力非正常死亡对一个家庭财务能力的损害是致命的。逝者已矣,生者何如之,家人可有一份保障? 人类无法对抗死亡,保险却能令生者安心,保险、保险,保而无险。

风险的第二层是损失风险。“人之初,性本善”,从投资的角度可以说“人之初,厌风险”。风险厌恶是人类本性,安全是第一要务,就连股神巴菲特都说,投资最重要的是保住本金。

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国债、银行存款的风险最低,收益也最低;A 股价格波动性强,赚得多赔得也多;期货市场自带5—10倍杠杆,多空双向都能做,赢时成倍地赚,赔时加倍地亏,直到把本金亏光。风险最高的当属外汇市场,1997年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就是在这里轻松毁掉一批国家的财富。

不同的人风险接受能力不一样,面对不同“收益—风险”配比的理财产品,每个人的选择并不一样。这就像玩游戏,打完了前面的阿猫阿狗才能去打关头老怪。游戏关卡设置难度会逐渐提高,通关必须要从第一关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前面的关卡,天降到后面的关卡,很容易死在开局。所以,投资一定要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来,把风险低的产品配置足了,再去考虑高风险的产品。

请一定要记住,在理财市场中所谓“风险—收益”配比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往往只有“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无收益”这两种选择。

但凡高收益产品,市场结构、交易技术一定相对复杂,一无所知只看到收益就冲了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成了“无收益—净损失”。对不熟悉的投资产品不要轻易去碰,尤其是有人用高大上的名词来游说的时候,比如风险投资、PE、期货等。这些产品无论是否正规,高额收益不一定能拿到,风险却是一定存在的。后文我们会对市场上不太常见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对读者或有所裨益。

35—40岁之后,“防风险”最重要的手段除了保险还有平衡家庭资产负债结构。四十而不惑,人过四十,大额支出不再是刚需,而是改善型需求。面对改善型需求一方面要靠负债,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家庭收入来源。

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一个家庭财产性的收益应该稳步增长,否则,工资性收入在家庭现金流中占比越高,家庭就越脆弱。工资性收入占比过高的家庭很难经得起失业、大病、亡故这样的冲击。最简单的,失业就意味着失去薪资,切断大部分收入来源。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时点,45—55岁之间应该实现这个目标,时间越向前越好。与被动的工资性收入相比,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财产性收入更为稳定。当然,财产性收入不意味着没有投入,在获得财产性收入之前,一定会投入时间、金钱或者劳动,积累最终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流入状态。

最常见的财产性收入是理财收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余财。财一定要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他常见财产性收入还有:房租与房产增值、专利收入、股权分红与增值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一生中孜孜不倦去努力。

对待金钱恰如《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所言:金钱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入睡的女人,她天生好妒忌,如果你对她稍有大意,当你早上醒来的时候,或许她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所以,商业保险不可或缺,后文会详谈。

同时,人们要为20年后做打算了。国家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二字已经完全说明问题,要想有一个幸福、宽裕的晚年,保持生活质量,必须尽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