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
PREFACE
最近这些年,我的热心全都用在教小孩子写作上。有些孩子跟我学习写作,一两年内“脱胎换骨”,其作文之高妙,让我崇拜,景仰之情“绵绵不绝”。
我刚读完五年级学生萌仔空空的作品《化学物理黑洞掌门人》,并写了一篇三千字评论文章,赞叹他的创作热情竟然如此高涨。
八年级学生许熙熙跟我学习了两年多。之前她是我的学生,现在她是我的老师。她写过一篇《随便谈谈》,对成年人虚伪的描写像一针戳破脓包:
“我不喜欢阅读这个词,我喜欢把它叫作‘看书’……看书是为了什么……教育家和专家们长篇大论,低调地炫耀着自己的深邃思考,得出来的结论确实什么用都没有,几万字全是无聊的流水账,有时候还配上几张坐在采访椅上的照片,简直傻得不行……有这种奇怪想法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但就是很爽,对于偏执的爽快……这不叫叛逆,这叫享受青春……”
半年前写这些“名言”时,许熙熙刚满14岁。我读得眼眶湿润,长吁短叹,觉得自己所写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她这篇《随便谈谈》,被我编发在微信公众号上。我在点评中说:“一个初中生随便谈谈看书写作,没有一句废话,全是金句。”我刚刚又转发了一次,在朋友圈里这么说:“一旦人生沮丧、失望时,我就读读许熙熙这篇谈写作的文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就会热泪盈眶!应该每天读一遍。她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耶!”
“萌仔空空”“许熙熙”都是笔名。我跟每一位孩子都说,你们写作前,要先起一个自己喜欢的笔名。
写作不是“写作文”。写作是表达独特思考感受,作文是要表达正确思想。
你要认真地对待写作,就像对待一切值得认真对待的美好事物。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弘一法师对一切都很珍惜,弘一大师说:“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我们写作也是如此,要认真,要敬惜。写下文字,要出自内心,本于自然。
我对待孩子写作,比对待文坛名家更认真。这些孩子经过一两年写作训练,其语言之精彩、生动、有趣、自然,超过大部分著名作家。
这些年,我收到大量投稿作品,大多矫揉造作、不堪卒读,一看名字竟是著名作家。
为何不堪卒读?皆因不自然。
好文字,自然、准确。放在小学生和著名作家身上,这个要求都是一样的。
我读完了五十篇小学生作文。这些作文,长短不一,水平参差,各有特点。以我长期接触学生写作的经验来看,这些学生还没能有效激发写作潜能,原因之一大概是受“布置作文”所限。这些作文题目,太普通、太局限、太课堂了。这些题目要写出好作文,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孩子很难发挥,阻碍重重,十分不易。
这本书最有创意的部分,是每一篇作文,都邀请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主持人、美食家、资深记者来点评。有些点评,写得比原文还长,而且非常细致认真。
沈宏非先生是美食家,也是敏锐的写作者。他大力表扬厦门六年级学生刘蕙璇的《家乡的豆腐》后,也写下了细致批评:
“……你才12岁,行文竟有暮气,有遗老腔,通篇暗藏着一种‘今不如昔’的感喟。比如第二段开头‘我至今不清楚这保鲜的技巧’。你才几岁?就‘至今’起来了?我不知道这是写作套路中的‘为赋新词’,还是你天性如此。这一点,我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了。汪曾祺、孙犁读得多,当然好,至少可以知道什么是好的汉语白话文文字,但是腔调是不适合未成年人的。”
沈宏非先生对文字的感觉如此灵敏,与他的美食思想,似乎是“比翼齐飞”的。他对汪曾祺、孙犁等作家的委婉点评,我也十分佩服。
同一个刘蕙璇同学,写《粉蒸菜》时,语言却更自然:
“蒸菜要用木甑蒸。木甑的形状略像桶,但两头空。在甑中带孔的一个隔板上铺上纱布,就可以码菜了。在码菜前要先在放甑的铁锅里注水,点起灶来加热水,待看到有热气从台面上的小孔中飘出时,就可以码菜了。码菜也有讲究,最底一层是饭,第二层是蔬菜,最顶层是鱼、肉。在蒸时,肉的油会向下淋,使蔬菜点上油,也就会更好吃。虽说各种食材是放在一起蒸,但味道不会串,都是极香的。木甑是用杉木制的,因此菜中还有几缕杉木香。一家做粉蒸菜,邻旁几家都弥漫着菜香。狗嗅到这浓厚的菜香也要多吠几声,随即被人赶到院角。”
可见孩子的心灵还是存有自然的美好的。
浙江乐清六年级王奕琳写《我的姐姐》,因为是写一个极其熟悉的人,观察仔细,有真情实感,语言较自然:
“我的姐姐是世界上最臭美的人,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她都忙得不可开交。你们知道她从头到尾忙的是什么吗?是打扮。我的姐姐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头发长到腰里。她的眉毛粗粗的,眼睛是椭圆形的,就像小小的橄榄球;鼻子高高的,像英文字母‘d’;嘴巴小小的,像樱桃一样。她人很瘦,喜欢穿简单的衣服,大家都说她是‘苗条王公司’出品的,一见到她就会被迷住。”
读孩子的作文,再看各位名人点评,对比着看更有学习所得。
蒋友柏先生评价上海三年级刘鑫悦的《春节》:
“……这篇文章仿佛有热气。除了腾腾热气,还有一层薄纱感,一种雾中的期待,如云,似水。文中的水饺,除了型,也有时间刻印,这是最巧妙的地方,从白,到透,进而露出些微的馅料,美妙至极。这些,就是年……一年中等待的,就是时间。时间给予人们的,就是期待,这篇文章中有了时间,文章也就有了生命……”
“文章仿佛有热气”,这是很妙的看法,为自然之人之性情,才能接到这种“热气”。
骆新先生评价长沙六年级学生吴相儒的《刻在心底的格言》,则对写作技术上很敏感:
“……写文章,就是在讲故事。好故事讲究‘起承转合’,‘转折’是重头戏,可称之为‘戏核’。但要让读者能够沿着故事情绪和逻辑脉络,体会并理解到这种‘转折’,而不是作者自说自话,突然就端出一盘‘正确答案’,你爱吃不吃,反正就是它了……这篇文章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为什么看了一本《世说新语》,小作者就突然明白了‘读书使人明智’?这个转折是不是显得太突兀、太生硬了?至少我是没看明白,想必读者也如堕五里雾中吧。”
骆新先生敏锐地指出“合理性”和“逻辑关系”的写作问题。不过,“写作”并非仅仅是“讲故事”,这样会让写作的概念变狭窄。
写作有两种功能:反映现实和创造新现实。
在21世纪,在互联网世界,“创造新现实”的写作可能更重要,但还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管是反映现实还是创造新现实,都需要注意逻辑合理性。对人物关系和事物变化,也要看到其中变化的因果关系。骆新先生对“转折”这个关键细节上的探讨,值得重视。
缺乏合理性的“转折”,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初中生写作文的通病。在课堂作文这种模式下,很难改变。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最有效果的写作训练。
我对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做过一个三段分期,提出了针对这三个时期的“深阅读”和“激发型写作”训练:
6—10岁为“幻想期”,适合阅读幻想类作品,虚构写作训练效果更佳;
11—14岁为“探索期”,适合阅读探险类、科幻类作品,虚构写作训练为主;
15—18岁为“逻辑期”,适合阅读人文社科类作品,进行说理写作训练。
小学生如果能多进行“虚构写作”训练,脑洞大开地写作,写作过程中会不断注意逻辑和理性,注意细节真实性,写作水平就会迅速提高。跟我学习的小孩中,超高能力者如杭州的雪狼,在三年级暑假时创作了一部中篇科幻小说《二维火》,近三万字,想象超绝,语言有力,令我十分震惊,难以相信这是三年级孩子的作品。她的死党、常州的九丈星河也跟她一样,现在五年级。为了向雪狼看齐,九丈星河在四年级暑假写了一部五万字中篇幻想小说。现在她跟我说,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九丈星河已经是写作小天才,不是流水账写作,而是奇特想象中蕴含着丰富合理性,前后逻辑关系、人物关系,都很明朗,很自然,很合理。
这些孩子回到课堂,面对中考、高考,只需适应一下作文套式,不离题、不偏题,就能轻松地写出高分作文。
如果能更多地以虚构写作的方式来训练小学生,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力,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更是可以跳跃性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细节之类问题,都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解决。
创造型作品,其逻辑严密程度远超非虚构作品,尤其是存在于“细节合理性”上。
有人写美剧《纸牌屋》影评时说,一个房间的背景布置,仅仅出现几秒钟,就花费了百万巨资。事无巨细的美工,做了极其严格的细节呈现。
在商业上,“细节决定成败”。
在写作上,“细节决定成败”。
点评有泛泛而谈,也有细致入微。以上引用的沈宏非、骆新,都是细致入微的批改,这是值得很多语文老师学习的。
很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缺乏具体的批评意见。孩子看到了作文批语,常常不知所云。在这里,出版家路金波先生评上海五年级学生王智炜的《我的小霸王表妹》,也是一个很好的改作文借鉴:
“这篇作文挺好的!我给打90分!就给这位同学提供一个‘技术秘籍’吧。全文(含标题、作者名)761字,其中包含34个‘我’字,‘含我率’达到4.5%,也就是每22个字里就有一个‘我’字,所以读起来就有啰唆的感觉。记住任何语言的韵律美中,‘重复’都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任何字在一篇文章中的比例都不该太高,而现实是小学生作文‘我’字真的太超标了。我给这位同学出个题好吗?就是在这34个‘我’字里,想办法删掉或者替换其中的10个!你每干掉一个‘我’,就可以加1分。干掉10个‘我’,就可以得100分啦。”
路金波先生对语言确实敏感,这个“批改意见”,具体细致,还有操作方法。如此,孩子们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小学生写作文,最大的局限是“缺乏材料”。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很少会根据孩子的特殊年龄段,来进行有激发性的写作训练。题目布置,不是“春游”就是“秋游”;写人不是“老师”就是“妈妈”。这样的局限,就像把小鹰关在鸡笼里,要教它学习飞翔。
不少语文老师青睐“微雕”“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美文,如《核舟记》。
“微雕”确实是艺术的一种。却不自然。
浙江乐清五年级张柏煜写的《一堂有趣的课》,就是这样的一篇“微雕”类作文:
“过了七八分钟,我们才停止住笑声,开始讲分层次。老师叫了一位同学,那位同学刚说了一声‘一’,柚柚拍着手说:‘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班级又引发了一次爆笑。这回,老师开始‘治’柚柚了,而没有叫我们停止笑声。大胖墩徐某某实在受不了了,扑在地上,手像锤子一样捶着地,还发出异常的笑声。”
文字确实不错,场面也生动。但作文的局限在于:家庭、教室、学校、街道,缺乏创造性写作的高空感、大地感;缺乏开阔感、自由感。
写作的正道,如同老鹰带领小鹰在高空飞翔。
是让小鹰拥有天空、拥有自由的土地,站在高高的大树上,要在千仞之山上俯视深邃的山谷,这样才能飞起来,飞得高。
以上寥寥,感慨不少,与大家共勉。
叶开
2020年7月2日于多伦多
叶开,作家,语文教育家。《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语文教育专著《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语文是什么》等,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推荐,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