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故乡记忆:孩提时的骄傲自豪、耄耋时之乡愁眷念。
今日下浩:低头触摸历史文化、抬眼感受现代繁华。
老街价值:中华民族时代遗产、社会发展物质见证。
十年探索:潜心钩沉淹没史实、独家资源展现书中。
背靠真武山脉,面临浩瀚长江,重庆南岸下浩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城、江城、宜居宜业之地,三者兼具。据《华阳国志》和《巴县志》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下浩便有人类活动痕迹,大禹治水,娶妻涂山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一直没有断代。历史悠久的下浩,清代以来经过湖广填四川大迁徙、清末民初开埠热和抗日战争举囯内迁三次千载难逢的发展大机遇,一次次造就了下浩的兴旺繁荣,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眷恋的文化遗存和厚重历史。
可惜,新中国成立后的下浩,在反封建破迷信,以及经济建设中,由于从上至下的认识局限,国力维艰,大量名胜古迹、建筑遗迹、历史街区数度遭到毀灭性挫损,沧海浮云,现在下浩的街区和地面建筑已经不到原有的五分之二。所以说世间任何事物都脫离不了两面性,社会革旧鼎新与前进发展确实是好事,但往往也不可避免地吞噬、抹杀和毁灭着自己曾经创造的文明。
我是在重庆南岸下浩葡萄院街孵出的一只小鸟,承下浩人杰地灵这方水土滋养哺育,羽翼丰满后飞向广阔无垠的世界,历经风雨磨砺,努力奋斗搏击,铺筑自己的人生。但是,在我脑际始终储存着下浩的历史文化,心灵深处烙有永不磨灭的沧桑印痕,血液里涌动着下浩基因,我以自己是下浩人为荣。无论何时何地、身居何处,我都忘不了自己的根,总是隔三岔五飞回养育我的家乡,时刻关注着她的变化兴替。
弹指一挥间,昔日曾经在涂山下、溪水边、小巷子、使领馆、古寺庙、吊脚楼、别墅洋房无拘无束淘气疯耍,墙壁上都是脚板印,对下浩毎个角落都烂熟于胸的幼稚崽儿不觉已入耄耋之龄。往事虽然如烟,但徜徉在下浩老街,儿时热闹的街市、宽阔的青石板通衢大道、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人流、川戏锣鼓、说书人的“醒木”、餐馆丘二的吆喝、小面佐料的麻辣鲜香、火锅馆的鼎沸人声蒸腾热气、打击锅贴饺子锅沿的脆声、游摊小贩手上的“响板”、洋行门神“红头阿三”鲜艳头帕、大石牌坊下众生相、商家买主讨价还价、工厂作坊机器轰鸣、大河轮船汽笛嘹亮、真武涂山云蒸霞蔚、溪涧急流水波惊涛、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庙宇古朴香烟缭绕、晨钟暮鼓催人奋进、纤夫号子激越高亢、充满稚气琅琅书声、清早马蹄在青石板上的嘚嘚声无比清脆、傍晚农村人大起喉咙喊“倒尿罐啰”!意味特别悠长……青春和梦想、温馨和美好,无尽的陈年旧事万花筒般不断在脑际清晰闪现,繁荣兴旺的下浩老街,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年前,有关部门为修旧如旧,用陈旧石板换走强加给下浩老街的“现代”水泥方格地砖,首先让地面回归旧貌,但是下浩老街沿途的风景与以往相比,却已相去甚远。尽管人为找来陈砖旧瓦、风化条石、斑驳柱梁,按民国时期建筑格调复制了几十栋青砖楼房,但是总让人感到虚假、别扭和不真实,症结在于:一是缺席了原住民,不见鳞次栉比的长街、老店旧铺,朴素亲民的“原生态”;二是少了不可或缺的吊脚楼、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小道、穿斗房的犬牙参差,平民生活韵味匮缺;三是“高大上”现代商业味道过重,轻视和忽略了下浩悠久厚重朴实无华的文化价值和底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主城最繁华的寸土寸金之地,下浩这条历史老街总算得到了有限的局部保全。
近年来,城市钢筋水泥楼林疯长,玻璃幕墙亮得炫目,人们被挤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分外怀念记忆中宁静而充滿诗情画意的老家,无尽的乡愁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强烈浓郁。下浩在流光溢彩、车水马龙的南滨路东水门长江大桥南桥头下能保留下来完全是一个特例:一是这里开埠和抗战时期的建筑遗存多,拆与留政府长期举棋不定;二是吊脚楼、穿斗房异常稠密,房地产商拆迁补偿成本太高,因此开发一直被搁置;三是国家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严禁拆毁老街建设高楼,这才给对现代楼林视觉疲劳的城里人保留下这块位于主城闹市中心难得的“世外桃源”、“寄寓乡愁”的宝地。
下浩老街,是经岁月过滤为中华民族保存下来十分珍贵难得的精华瑰宝、历史文化、物质遗产,是重庆内陸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发源地,是中华民族苦难中国从被人欺凌奴役、贫穷落后,到站起来、富起来、逐步强起来的深刻印痕、熠熠生辉的历史证物,因此说下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时代的见证完全恰如其分。充滿虔诚崇敬去揭开下浩尘封的历史,发掘下浩鲜为人知的故事、逸闻和传奇,让人们知晓下浩辉煌的过去、不朽的价值,成了我退休后的唯一要务。
在下浩老街,我的爷爷婆婆、父母和大哥、小弟走完了他们的人生历程,月光下稚嫩身躯绕膝承欢、聆听过往,至今不仅莫失勿忘,而且无比清晰。为承载过去、接通未来,十余年来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开启民智、钩沉记忆、抢救性收集发掘、浩繁资料查询、反复实地考证,我承载着亲人、几十位采访老人、故旧的期望嘱托,把许多书上未载、世人不知,陸续撰写出拥有时间厚重感、历史老味道、老街原生态的“下浩系列”。自2016年初该系列第一篇文章上网,已有多家网站转发,点击量数十万计,多家报刊连载、摘登,产生了令我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社会反响。听取多方意见之后,我决定把自己挖掘的资料、亲历的往事集结出版,既以飨亲友和读者,也给历史留下拥有一定价值的见证和记忆。
下浩老码头(1994年秋)陈光乾 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