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职业选择概述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其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在开始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职业选择及职业选择决策的一些基本知识。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理解和掌握职业选择的相关知识,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对职业选择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选择基本分析

(一)职业选择的含义

1.职业选择是人生的一种决策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自己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类别的比较、挑选和确定,是一种人生的决策。职业选择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正式开始,是人生道路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开始。选择一个职业,走上新的岗位,也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2.职业选择是个人能力意向和社会岗位的统一

“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择业目标,社会上工作岗位也对将要雇佣的劳动者进行选拔。在这里,选择是双向的。

个人与用人单位既作为选择对方的主体,个人的条件与用人单位的空缺岗位又是被对方选择的客体。在这种双向的选择过程中,个人的能力、意向与社会的岗位结合在一起,即形成三者的统一。

3.职业选择是一种现实化的过程

职业选择,包括个人的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个人意向的现实化过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实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个人向客观现实妥协的过程。当选择意向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而存在矛盾时(须知这种不符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对所有人都存在),人的职业选择就是一种在进行选择时打破幻想、承认实际、降低要求的过程,也就是向客观现实妥协的过程。

(2)个人对“我与职业”关系的调适过程。向现实妥协,对于存在着浪漫情调和幻想色彩的青年人来说,可能是不情愿的、不甘心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会使人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真正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真实地位、状况与际遇,是一种自我反思后真正能够解决“我与职业”关系,进而科学、实际与合理地完成职业选择的“调适”过程。

(二)职业选择的作用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要实行自由选择的就业。在我国的改革大潮中,职业的自由选择已经成为现实。具体来说,职业的选择作为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完善的活动,具有如下4个作用。

1.有利于劳动要素与物质要素的良性结合

个人选择职业,可以自主地实现与物质要素的结合,符合“人”这种能动性主体生产要素的要求,有利于个人较好地就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双向优化配置。

2.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职业选择,可使人们走向适当的岗位,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人们在合适的岗位上乐于工作,劳动积极性高,这也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并减少因不适应岗位所造成的各种浪费,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达到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在实现充分的职业选择条件下,人们可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加强职业选择,有利于机会均等,减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达到动态的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形成一种“人往高处走”的风气,进而形成向上流动的社会局面。

4.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

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求信号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有利于鼓励人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取得成就。总之,自由选择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发展。

(三)职业选择的类型

1.标准型选择

标准型选择,是指在人的职业生涯历程中顺利完成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比较成功地进入职业稳定期。

2.先期确定型选择

先期确定型选择,是指人们在职业准备期接受方向明确的职业、专业教育,并在准备期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时教育培训单位还协助介绍对口的职业。

3.反复型选择

反复型选择,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顺利完成职业适应,或者由于自身的职业期望提高,因此产生二次选择甚至三次、四次选择。

二、职业选择的原则

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若要提高职业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则应把握如下4个原则。

(一)客观原则

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职业选择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客观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1.个人素质条件状况

首先,要把个人的职业意愿和自身素质相联系,给予充分考虑,估计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的要求,评价个人职业意愿的可行性。

2.社会需求的可能性

对于现实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可能性,要做出客观的估计。一般应考虑如下方面:

(1)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调整,虽然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但需要人员的数量有限。

(2)我国的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使大批富余人员下岗分流。

(3)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进入就业年龄的新成长劳动力每年增加几百万人,但因加入WTO的影响,社会职业岗位数量需求下降,就业压力巨大。

总之,要选择职业,就必须考虑当前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职业岗位及其需要,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

3.基于现实的选择

当一个人原来的就业意愿暂时不能得到满足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新的选择:

(1)根据社会需要做出新的选择,走另一条职业道路。

(2)选择一种与自己的“理想职业”相接近的职业,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积累就业条件。

(3)先到社会上容易就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再根据自己在这一职业的工作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职业流动。

(二)主动原则

对于要就业的人来说,不应消极待业,而应积极准备就业条件,主动寻找就业门路,能力强者可独立创业。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生涯发展和取得成就都大有益处。

1.积极准备就业条件

积极地准备就业条件,就是要参加就业培训,争取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自己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有可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得到自己所喜爱的职业。

积极准备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留心收集各种职业知识和用人信息。平时要做“有心人”,要大量积累有关职业知识和供求信息,以备未来的职业选择。

(2)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就业情况,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

(3)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创造专业、职业素质条件。

(4)准备好求职信,做好应聘、面试的心理与形象准备。

2.主动就业

主动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重要原则,它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主动与可能招聘单位进行联系,“毛遂自荐”。

(2)主动求得父母、兄长、同学、老师、同事、朋友的各种帮助,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多方面开拓门路。

(3)主动开拓就业岗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既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自己的职业生活道路,又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比较原则

1.个人和岗位的比较

职业选择是岗位和个人双方相互的选择,因此在职业选择中必须把人和岗位结合起来相互比较,看看岗位对人的要求和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协调一致。只有做出这种比较,才能保证个人做出最优的职业选择。

2.几个职业间的比较

在职业选择初期,人们的职业兴趣往往比较广泛,而不局限于某个职业,而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也不会局限为一两种,这就使得谋业者面临如何从几个可以从事的职业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的问题。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比较,就能较好地从诸多职业中选择出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各方面条件都相对优越、自己又能得到的职业。注意,在对不同的职业进行比较时,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要有自己的人生大目标,要把职业作为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手段。

(四)主次原则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一般都有多种标准和条件。在这些标准和条件中,有现实的内容,也有幻想的因素;有合理的意愿,也有过分的要求。在具体选择职业时,不可能各种标准和条件都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分析哪些是主要条件,哪些是次要条件;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哪些合理,哪些过分。

在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的、现实的、合理的条件,抛弃次要的、幻想的、过分要求的因素。若在选择职业时死抱着一些次要的、不切实际的条件不放,非面面俱到不可,则只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而难于实现就业,甚至错过真正的好职业。

三、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其职业意愿、兴趣能否得到满足,关系到其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关系到其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也关系到其一生的生活道路。只有职业能力、职业意向和职业岗位三要素能够相互协调、结合,职业选择才能较好地完成。但是,三者的协调一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在现实的职业选择中,人们虽然面对诸多职业,但往往难以得到自己理想中的最好职业。有时即使遇到“好职位”的岗位空缺,但面对高等级职业,自己却不具备必要的能力,或者在求职竞争中败给他人,这也使得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实现。

(一)职业选择的决策步骤

美国学者蒂德曼(Tiedman)在金兹伯格职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阶段”学说。蒂德曼认为,金兹伯格所说的职业选择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鉴别”和“综合”的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是人在一生的生涯中重复进行的一系列步骤,每当人们遇到一定问题或具有一种需要、完成一种体验时,这种决策就会被激发起来。

蒂德曼把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期望与预后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探索。考虑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有关的生涯发展目标。

第二步,成形。在上述基础上准备进行具体的定向。这是要考虑个人确定职业生涯新方向的价值、目的和能够获得什么报偿。

第三步,选择。在生涯目标形成后做出决策,找到和确定自己所期望的具体职业。

第四步,澄清。进一步分析和考虑上述选择,解除可能发生的疑问。

2.完成和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职。将职业选择付诸实行,得到一个新职位,即就职或入门。人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走上的职业岗位寻求认可。

第二步,重新形成。人在开始从事工作后,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及其环境有了现实的一定了解和把握,这时就出现了职业的自我感。这时,个人与团体也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相互影响。这也是职业生涯选择目标在现实意义上的再次形成,或者现实化的调整。

第三步,综合。个人达到了解自我,在职业岗位上也被视为成功。

(二)职业选择成功公式

对个人而言,可能得到某类职业的概率(J)是职业需求量(Q)、竞争系数(C)、职业能力水平(A)和其他因素(O)的乘积,即

J= QCAO

其他因素包括:该类职业机会出现的时间、该类机会出现的地点、家庭对个人的帮助、个人寻求职业的努力,以及社会职业介绍机构的帮助等,用公式表示为

O= f(t, p, f, i, g, …)

由于各类职业需求数量(职业岗位数量)、各类职业的谋求人数、人们所具备的不同职业的能力水平及其他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得到不同职业的概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依据不同职业的期望值(即职业概率)大小,将它们顺序排列如下:

A职业(作家)          = 0.001

B职业(大学教师)        = 0.01

C职业(记者)          = 0.05

D职业(编辑)          = 0.10

E职业(银行职员)        = 0.20

F职业(秘书)          = 0.30

G职业(中小学教师)       = 0.50

H职业(技术工人)        = 0.70

I职业(一般工人)        = 1.00

J职业(服务员)         = 1.00

一般来说,期望值最小的职业往往是人们理想中最好的职业,期望值极大的职业往往是现实的、比较差的职业。因此,人们在选择职业时“调适”程度的大小,就体现为一个人在职业期望序列中,所取得相应期望值对应的职业。